回歸太極拳推手的傳統風味

武術人 發佈 2019-12-19T10:06:19+00:00

太極推手是一項文明、高雅的傳統武術技擊形式,是衡量與檢驗太極拳習練者知勁、懂勁及技術運用的一種方法。

太極推手是一項文明、高雅的傳統武術技擊形式,是衡量與檢驗太極拳習練者知勁、懂勁及技術運用的一種方法。自明代太極拳產生以來,經過王宗岳、陳長興、楊祿禪、武禹襄、李亦畲等幾代太極大家的發展與完善,已經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包括各門派太極拳推手特點在內的,綜合摔、打(發放)、拿、巧、變、化於一體的,且不同於散打、摔跤的運動。它是武中的文,它蘊藏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哲理,是習武者以武會友,交流、切磋、比賽的一種極好形式。它對提高人體的素質,以及防身、健身有著很高的價值,是我國武術瑰寶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

一. 太極推手的特點

太極推手以粘、連、黏、隨的方法探明對方力的方向、大小、虛實、剛柔、快慢、長短,並且順其自然,隨伸就屈,不丟不頂,無過不及。從而做到知己知彼,進而達到我獨知彼,而彼不知我,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最後克敵制勝。

太極推手採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的招法,粘隨不脫,作用對方。順其自然,捨己從人,引進落空,以輕克重,以巧制拙,乘勢借力,牽動對方的重心,破壞對方的平衡,進而抓住機會乘虛而入,以實破虛,將對方發放。

太極推手是武術的技擊形式之一,自然包含「打」法。但它的打法不同於「散打」。散打,顧名思義,是一種(在規則內)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可拳打腳踢,多以突施冷手(即不搭手),脫手時突然出擊為主的較手對抗形式。而太極推手的打法,必須在粘、連、黏、隨中進行,且不以脫手突施冷手,不拳打腳踢。我們可以看到,進攻者在顧住自己的同時,敢於主動貼近對方,所施的打法僅以觸及對方(即點到而已,不發傷人之功力),或者將對方發放為主,又不傷人;防守者敢於讓對方貼近,又不使對方打手觸及己身,或者使其手可進來,又無發放或打我之機可乘,且為我所用。雙方你來我往,給人以享受。所以稱太極推手為武中之文,較手之文。

太極推手也包括「摔」法。然而,這個摔法又與摔跤、柔道不同。摔跤、柔道只許用摔法,不許用打法和拿法。故摔跤者可無所顧忌地去抓、擄、領、帶、搬、抄、摟、抱,而且可以抓住不放,摟住不放。但太極推手中的摔法與其截然不同。一味無所顧忌地去強行使用任何招法,包括抓、擄、領、帶、搬、抄等招法屬於「貪」,是「病」,是推手中的大忌。抓住不放、摟住不放、生搬硬摔是不允許的。

太極推手中的摔法是講究「推」中的摔,即是在粘、連、黏、隨不斷變化當中的摔;是順其自然、引進落空的摔;是巧妙的摔;是輕鬆的摔;是沒有較力的摔。它摔得乾淨,摔得精彩,摔得令人回味。

太極推手自創造以來,還包括「拿」法。但這種「拿」法,不是以力降力、抓住不放的生掰硬撅。它是在推手中,在粘、連、黏、隨中的拿與反拿。「拿」就是拿關節,也包括拿反關節。但切忌無所顧忌地「貪拿」,以至被對方傷害,也忌以拿傷人,僅要求拿住而已。

破解拿法,關鍵是「破解」、「解扣」,絕不是以力抗衡,更不是亂掙扎。故太極推手是一項傳統的,綜合摔、打、拿為一體的,文明的、高雅的、精彩的運動形式和比賽對抗形式。它具有武之真諦的技擊性,武之必然的健身性,令人讚嘆的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和無窮的趣味性。此外,耄耋之年還能較手聽勁的運動唯有太極推手。

二. 當前社會上太極推手的狀況

太極推手是一項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運動。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它已經不單純是太極拳習練者的「專利」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項運動,參與這項活動。有的人練過太極拳,有的人沒有練過,有的人剛練一二年……大家都來試一試,都來推手,而且越推越愛推。但是,由於很多人對太極推手的內涵不十分清楚,不知道太極推手是怎麼一回事,這就使得這項活動偏離了它的傳統味道。所以在太極推手的日常練習和比賽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掤、捋、擠、按的四正手剛一推,就出現以力降力、頂牛、較力的局面;有的則一搭手就推推搡搡、脫手撞擊,弄得面紅耳赤,甚至突施冷手成了散打;有的乾脆就生拉硬拽,抓住不放,摟抱在一起摔起跤來;有的則是沒完沒了地機械「搖輪」,四正手推了好幾年,也沒有什麼進展,也不知道掤、擠、按、采、挒、肘、靠方法的運用及其變化。因此,當他們遇到身強力大的對手,明知對方什麼也不會,什麼也沒練過,卻就是拿對方沒有辦法,很丟面子。因此,有人認為太極推手中要做到以小力勝大力,以輕克重,太不容易了,太茫然了。當然,也有人認為「太極推手太簡單了,不就是推推搡搡嗎」……

社會上太極推手的這種狀況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如果單純地從鍛鍊、健身的角度講,重在參與就是好事,但是如果我們從繼承和發揚國粹的角度講,就應該很好地研究研究了。

三. 太極推手失去傳統風味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太極推手會成為這種狀況呢?這裡面有許多的原因,其中不知道、不清楚太極推手的傳統特點是一個重要原因。不僅是普通的習練者不清楚太極推手,就是武術界的一些有影響的人士也如此。

太極推手本來是採用粘、連、黏、隨的方法,不許脫手、突施冷手,不許抓住不放、生拉硬拽、互相摟抱,卻又綜合「摔法」、「打法(發放)」、「拿法」於一體,且三者相互交叉、轉變的傳統武術對抗形式和切磋、交流形式,然而卻被某些人說成「不摔」、「『不管腳」、「只許拿勁路」、「不許拿反關節」。所以,我們在太極推手的比賽中,很難見到摔法,包括太極拳中最為簡單、實用的「野馬分鬃」在內,也很難見到有人運用。拿法乾脆就被禁止,所以導致太極推手成了推推搡搡的模式。

還有,在我們不十分清楚太極推手傳統風貌的情況下,又制定出不符合太極推手實際情況的《武術太極推手競賽規則》,這又進一步導致了太極推手失去傳統風味。

尤其是《武術太極拳推手競賽規則》中的條款內容不恰當。

其中第(一)款「使用硬拉、硬拖、摟抱(單手超出對方身體側面中心線、屈臂、屈腕為摟抱)或用腳鉤、踏、絆、跪者……」

在太極推手中,使用硬拉、硬拖是不允許的,為侵人犯規。但對摟抱及對摟抱的解釋須要分析:如果將人摟住不放、摟死、摟而抱之,也是不允許的,也為侵人犯規。互相摟抱也不可以。以上幾種摟法,無論單手、雙手,都是用手及腕及小臂、上臂將對方圈摟、夾緊,且緊貼己身並持續了一定的時間(如兩秒),無法進行粘、連、黏、隨,這種情況往往是以力降人,違背持巧不持力的原則。但是,在粘、連、黏、隨中,如果一摟即放,非常快,非常利落地將對方發放或摔倒,這往往是太極推手中的「挒」法,應該可以使用,不為侵人犯規。這種一摟即放的特點是一氣呵成,中間沒有停滯,使用者往往是乘勢借力,持巧施招。所以「摟抱」不能籠統而言,一律定為侵人犯規。

還有,本款對摟抱的解釋,僅以單手超出對方身體側面中心線,及屈臂、屈腕為尺度也不確切。

太極推手是一種動態的運動。雙方的位置、姿勢、身形,隨時都在千變萬化。有時雙方正面交手,有時一方已經到了另一方的側面,有時一方已經到了另一方的偏後的位置……。一方的手早已到達或超出對方身體側面中心線了,條款的這種規定讓人怎樣施手?而且,太極拳的運動是弧形的、圓形的,很少是直線的。所以當一方的力作用於另一方的時候,往往是橫向的、曲線的、弧形的、圓形的。出手就必然要屈腕、屈臂,但是這種屈而不摟,或者摟而不死,而且一摟即放的太極推手中精彩的「挒」法,從一出手就被定為「摟抱」,定為侵人犯規。看來條款的制定者對什麼是「采」?什麼是「挒」?什麼是「摟抱」?在理論和實際上都不十分清楚。

另外,本款將腳鉤、踏、絆、跪一律列為侵人犯規,使太極推手中的摔法基本上完全被取消,這也是不合適的。

在太極推手中,用腳踢、踏、踹及膝頂是不允許的,為侵人犯規。但在粘、連、黏、隨中,用腳鉤、拉、趟須另當別論。前面已經講過,太極推手是一種動態的運動,隨時隨地都有進退的步法。進步是為了攻擊對方,使對方的重心不穩定。所以,進步時往往採用限制對方退路及躲閃的步法。例如,「上步管腳」。退步是為了防禦,也是為了轉機進攻,往往採用防中有攻的步法,既穩固自己,又使對方的重心受到破壞,以致使其瞬間傾倒。例如「退步(背步)閃身後趟」。所以,太極推手講究進、退、顧、盼、定。即在每進、每退中,時時處處顧及自己的位置、姿勢、狀態和前後、左右、上下的情況,以保障自己的穩定,而不應該用限制對方如何上步,如何退步(不許用腳)將太極推手中精彩的摔法禁止。所以在太極推手中,只要不是抓住不放、生拉硬拽或摟住不放、互相摟抱,而是在粘、連、黏、隨中用持巧不持力的辦法,包括用腳、鉤、拉、趟、絆都是可以使用的。

太極推手將中國摔跤中輕巧的摔法吸收融入,將較力的,掙扎的,不符合粘、連、黏、隨要求的摔法加以拒之,這是前代太極家對中國武術的貢獻,我們怎麼能輕率地把它定為侵人犯規呢?

再看第(四)款:「單、雙手抓住對方衣服或雙手死握對方者(單手順勢除外)……」

在太極推手中,單、雙手抓住對方衣服為侵人犯規。而從「雙手死握對方者(單手順勢除外)」這句話,很難理解此條款制定的本意,我們的裁判在掌握上,見到雙手握,就判「侵人犯規」,而不管「死握」還是「不死握」。

何為握?何為死握?何為雙手死握?握為采的一種方式。死握就是握住不放或握的時間較長。「單手順勢除外」,就是說單手順勢握住對方的時間可以較長,甚至可以握住不放。而雙手握就不能握得時間較長,就不能握住不放,就不能死握。即出現雙手采時,必須一握即放,一采即放,只要不死握是可以的。但是,由於規則中沒有講清楚,加之我們的裁判不清楚「握」與「死握」的區別,不清楚「抓」、「握」與「采」、「捋」、「挒」的關係,不清楚「采」包括哪些方法,不清楚「大捋」與「硬拉」、「硬拖」、「死握」的區別,不清楚「大捋」在技擊中真實的用法,所以此款又把太極推手中合理的「捋」法、「采」法、「挒」法,進一步加以不應有的限制。這也必然使太極推手的傳統性、技擊性、趣味性、藝術性、觀賞性進一步喪失。

再看第(六)款:「使用拳打、頭撞、撅臂、擒拿、抓頭髮、點穴、肘尖頂、撈膛、掃腿、膝撞、扼喉等動作者……」

此款中不能把(撅臂)擒拿和肘尖頂草率地與其它招法一起定為侵人犯規,需作具體分析:

擒拿,在太極推手中應該可以使用。但必須是在粘、連、黏、隨中的巧拿。如果是抓住不放、生搬硬撅,應判為侵人犯規。而且擒拿允許拿關節,包括反關節。但不可拿脈,不可使用鷹爪力將人摳傷、抓傷。此款不管使用者是「巧拿」還是「硬掰」,乾脆不允許在太極推手中使用「拿」法,明顯地偏離了它的傳統味道。

另外,關於「肘尖頂」。肘法是太極推手中的八法之一,是可以使用的。而且肘法的運用,也是多種多樣。但是,對於用肘的頂撞,我們應該這樣分析:推手中雙方不可以突然發力用肘尖猛擊對方的身軀(包括面部),但是如果使用者用肘尖穩力地頂,或用靠近肘部的小臂平面部位發力撞擊對方,此法不為犯規,反而是武德高尚的表現。

還有第十六條第三款:「攻擊的部位限於頸部以下,恥骨以上軀幹和上肢部位,……」此款也需要研究研究。攻擊的部位沒有下肢,也是使太極推手走味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傳統的綜合摔法、打法、拿法於一體的,講究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的太極推手,由於我們不十分清楚它的傳統風貌,而且又制定出不切合實際的《武術太極拳推手競賽規則》,將傳統的「摔法」與「拿法」基本上完全取消,又將「捋法」、「采法」、「挒法」中的大部分使用方法限制住。太極推手的傳統性、技擊性、趣味性、觀賞性、娛樂性必然大打折扣。

四. 回歸太極推手傳統風味須採取的措施

太極推手是我們的國粹,也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化和體育創造的珍貴遺產。然而,由於一些人對太極推手這項國粹的價值認識不足,所以這項國寶首先被他們淡漠,以至丟棄了,他們往往只想「創新」,編了這個,又編那個,甚至把芭蕾舞的動作也融入太極拳或太極推手中,而對我們傳統武術的精華不屑一顧。因此,高水平的太極推手人才不但在社會上,就是在高等體育院校也後繼乏人。但是民族瑰寶來源於民間,也紮根於民間。所以我們應該為挖掘、尋找太極推手的傳統特點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把那些確有真傳、確有造詣的民間傳習者請出來,給他們搭建平台,為弘揚我們精湛的武術,弘揚太極推手,培養更多的高水平後繼人才。

另外,儘快修改現行的《武術太極拳推手競賽規則》中不符合太極推手傳統特點和實際情況的條款,以利於今後的比賽和民間活動的開展,也是找回太極推手傳統風味的一項重要工作。

任何一種體育,任何一種對抗都可能有傷害的事故發生,為避免和減少傷害,我們制定出既符合該運動的特點,又符合該運動實際情況的規則,是使該運動更文明、更精彩、更具藝術性、趣味性、觀賞性。而不是單純地怕傷害的發生,制定不符合實際的條款,使該運動失去其傳統特點,使其平淡乏味。例如:拳擊、跆拳道等項目,其激烈程度和發生傷害的可能性都遠遠大於太極推手。但是,拳擊之所以長期占據世界體壇並經久不衰地開展下去,並不是因「擺拳」會傷人就不允許用「擺拳」,「勾拳」傷人利害就不允許用「勾拳」,而恰恰是允許使用,才使拳擊更具魅力。我們的傳統太極推手,雖然不像拳擊、跆拳道那樣劇烈、殘酷,但是它集巧摔、巧打、巧拿於一體,顯示中華武術特有的文明與高雅,更具獨特魅力,比起拳擊、跆拳道更具趣味性、觀賞性和娛樂性。

為找回傳統太極推手的文明、高雅和精彩,我們在修改規則中還應考慮,對那些武德高尚、武藝精湛的運動員,如在使用打法時,快進輕打,點到而已;使用拿法,拿住即停;使用摔法時,高起輕撂;為使對方化險為夷,遷就對方,自己主動倒地的運動員給予獎勵或加分。

而對那些已經看出對方反應不及,其打擊已經觸及對方身軀(要害部位),仍不停手反而加力故意傷害對方的;在使用拿法時,明明已將對方拿住,仍然加力故意造成對方傷害的;以及在使用摔法時,明知對方必倒無疑,仍不牽就,故意狠摔造成對方傷害的運動員不予計分,甚至罰分。

另外,為使太極推手開展的更好,比賽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我們的太極推手裁判隊伍,應該人人會推手,懂推手,且平常多推手,以親自體會其勁路、手法以及規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實際。凡不會推手的,比賽時不可擔當執法裁判、裁判長及仲裁人員。

以上是我對找回太極推手傳統風味的一點拙見,作為引玉之磚拋了出去。希望早日看到以粘、連、黏、隨為特點的,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為方法的,綜合巧摔、巧打、巧拿於一體的,文明、高雅、精彩的太極推手在全國各地蓬勃再現。希望蘊含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和哲理的、趣味無窮的太極推手早日進人世界體壇。(文:李亭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