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文學獎獲獎作家系列專訪——楊輝:這是文學愛好者大有可為的時代

文化藝術報 發佈 2020-01-22T06:01:13+00:00

賈平凹為《文化藝術報》柳青文學獎獲獎作家系列專訪題詞文學評論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事件中起著解讀作品、引領鑑賞、啟迪讀者的重要作用。

賈平凹為《文化藝術報》柳青文學獎獲獎作家系列專訪題詞

文學評論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事件中起著解讀作品、引領鑑賞、啟迪讀者的重要作用。文學評論與文學作品,被喻為「文學的兩翼」。楊輝作為《賈平凹文論集》一書的主編,在編撰完成出版後,同年寫就了個人著作《「大文學史」視域下的賈平凹研究》,兩部研究賈平凹的重要作品握在手上,楊輝對推進文學繁榮充滿著信心,當下文學的繁榮讓他覺得這是文學愛好者大有可為的時代。

作家楊輝

文化藝術報:您是如何走上文學之路的?又是怎樣接觸文學評論的?

楊輝:小學二年級時,一次偶然,我在父親的箱子裡發現一本《紅旗譜》。當時的書籍相當匱乏,讀完之後用這本書換讀到了半白話的《聊齋志異》,又接觸到了《紅樓夢》。這些書對我產生的影響都很大,從小學到高中我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課外讀物上,這就極大地激發了我對文學的興趣。我是從高中開始寫小說的,起初喜歡文學是想當一名作家。在讀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我學習的主要是外國文學理論方面的知識,受小環境影響和考慮一些其他方面因素,最終決定轉向文學研究。我用了大概半年的時間,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給自己之前的創作寫了一部收官之作。從此正式轉向文學研究,當時主要做的是西方文論和西方文學。

2013年,《美文》雜誌的新開欄目「第一閱讀」,主編穆濤老師組了一批稿子,在刊出的同時需要配評論文章,穆濤老師向我約稿,當時我給這個欄目寫了七八篇評論文章,從此我的世界徹底改變了,我的研究方向和人生走向有了一個大的轉型。

文化藝術報:現如今作家的作品數量呈幾何式增長,您如何看待這種數據增長?

楊輝:現在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媒體與網絡媒體不發達時,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很單一,只能通過紙媒、紙質出版進行傳播。自媒體發達以後,很多非專業作家和業餘作家可以通過網絡來發表自己的作品,發表渠道變多了。另外一點就是現在的出版標準下降了,以某些流行小說為例,在自媒體不發達時代受到思想、藝術水準限制就很難出版。

近年來,每年通過紙媒發行的作品近萬部,對於評論工作者來說,這是很大的挑戰。因為需要評論工作者去閱讀大量的作品,從這些海量的作品中,選出可能成為未來經典的作品。如此即便是評論工作者一年不休息也不可能看完所有的作品,另外還有通過網絡傳播的作品。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能夠遴選出一部能夠成為經典的作品就面臨諸多困難,但這也是文學繁榮的一個重要標誌。

文化藝術報:您主編了三卷本《賈平凹文論集》,推出了《「大文學史」視域下的賈平凹研究》,將來,賈平凹研究新的可能性會在哪些方面?

楊輝:我發現作家賈平凹的大部分作品集中在1985年後這個時期,主編《賈平凹文論集》時是作為一個重要史料整理的。這項工作並不簡單,在編撰過程中我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作家賈平凹的作品和中國傳統文化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繫的。我在選擇賈平凹的文章過程中,特意強調了這一點,就是想要告訴讀者和研究者,可以從這個角度來進一步理解賈平凹作品的意義。

寫《「大文學史」視域下的賈平凹研究》,就是想從中國古典傳統和現當代文學傳統的貫通意義上,重新理解賈平凹。第一部作為史料整理,第二部是作個人的研究,結合這兩個角度延伸,年譜、評傳、研究資料整理對當代作家的研究來說,都是推進研究的重要方案。近期,我將協助韓魯華老師彙編賈平凹研究資料。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的賈平凹研究資料彙編成冊,這就能極大推動賈平凹研究,同樣推動當代文學作家經典化和史料整理研究。所以我覺得關於賈平凹的研究,擴展的空間還是很巨大的。類似這樣的研究視野和方法隨著時代的變化、時代主題的變化,都可以推進對當代作家的研究。

文化藝術報:您書中所提出的「大傳統」和「小傳統」是怎樣的一種概念?您是如何看待的?

楊輝:《「大文學史」視域下的賈平凹研究》中提出的觀點,主要就是「大傳統」和「小傳統」。當代作家的寫作或多或少會受到傳統寫作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傳統,二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的社會主義文學傳統,三是中國古典文學傳統。之前我們把傳統分為兩個部分:先秦到晚清的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稱之為「大傳統」,「小傳統」指的是「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傳統。

我認為「大傳統」和「小傳統」不是彼此取代關係,而是「大傳統」不斷演變形成了中國文學「小傳統」。只有把兩個傳統融匯在一起,我們才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當代作家文學作品的貢獻。

文化藝術報:賈平凹可以說是文學界的一類代表,相對來說研究他的人比較多,您作為其中一位文學研究者,對陝西目前的文學評論是怎樣看的,又有何寄望?

楊輝:陝西既有悠久的文學傳統,又有深厚的文學評論傳統。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陝西文學評論與創作並駕齊驅。優秀的文學評論家推進作家的寫作,他們一直關注現實介入文學現場與作家共同成長,共同推進陝西文學乃至中國文學不斷發展壯大和繁榮。

作為陝西文學評論者,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我們不光要繼承前一輩優秀文學評論家的優良傳統,同時要肩負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要去理解這個時代的文學和作家,然後去共同推進文學評論繁榮發展。從文學發展狀態和文學評論現狀來看,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文化藝術報:關於繼承和弘揚柳青精神您有何見解?

楊輝:從2014年開始,我就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如何將柳青精神與文學評論工作者文藝實踐結合?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對於柳青來說是自發的寫作狀態,他深度介入了當時黃甫村的社會主義建設。作為評論工作者,我反思到我們的許多文學研究是不及物的,與廣闊的社會生活是沒有聯繫的。這樣文學的研究就成為了一個理論演示的場所,因為研究與日新月異的時代是沒有關聯的。如何讓自己的評論更有力量,我覺得不要局限於書齋和自我偏好的推演,而是要去關注廣闊的社會生活,要去關注現實生活提供給文學研究者和文學評論工作的一些問題,然後用文學研究去回應緊迫的現實問題,來發揮評論工作者的社會責任,通過研究推動當代作家作品經典化。

文化藝術報記者 李濟朴

編輯:思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