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最喜歡的一道中餐,中國卻沒有,這道美式中餐從何而來

健康美食研究所 發佈 2020-04-16T06:44:34+00:00

在中國的很多地方,如果你說起「左宗棠雞」,可能大多數人會滿面茫然;但在美國,如果你說起「左宗棠雞」,幾乎無人不知,成為美國人在中餐館的必點菜式之一。

金黃半焦的雞肉塊搭配特質的調料汁,外焦里嫩,香辣可口。這道炸雞熱炒做成的湖南菜,就是在世界揚名卻在中國本土名聲不顯的「左宗棠雞」

在中國的很多地方,如果你說起「左宗棠雞」,可能大多數人會滿面茫然;但在美國,如果你說起「左宗棠雞」,幾乎無人不知,成為美國人在中餐館的必點菜式之一。

在美國,人們一般叫它General Tso『s ChickenGovernor Tso’s Chicken

「左宗棠雞」竟是美國民眾最熟知的中國美食?

「左宗棠雞」位居美國民眾最熟知的中國美食的第二位。

在美國,幾乎可以在每一家中餐館的菜單上看到「左宗棠雞」的名字。

李安導演的兩部電影推手《喜宴》中,「左宗棠雞」就曾經客串出演。

在美國最著名的情景喜劇《老友記》中,「左宗棠雞」就曾經「出鏡」。

《生活大爆炸》中,「科學怪才」謝耳朵鍾情於中餐,而他經常點的一道中國菜品,就是「左宗棠雞」。

「左宗棠雞」到底為什麼能在國外這麼流行?到底有多好吃?一起走進「左宗棠雞」的前世今生。

原來是「標題」黨

其實,「左宗棠雞」這道菜跟那位晚清名臣「左宗棠」沒有什麼關係,發明這道菜的是湘菜大師,彭長貴。

彭長貴,民國時期湘菜大師,師從國民政府第一行政院長譚延闓家廚曹藎臣,代表菜品有「富貴火腿」「彭家豆腐」等,人稱「台灣湘菜祖師爺」,曾獲「湘菜終身成就獎」。

彭長貴12歲時,從沙縣沙坪來到長沙,那時他還只是一個與家人決裂後離家出走的少年,開始在長沙國際餐廳做學徒來維持生計。

後來彭長貴進入國民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長譚延闓家中,跟隨譚家家廚曹四爺學習廚藝。

曹四爺收他做了嫡傳弟子,將一身本領傾囊相授。

彭長貴很聰明,學習廚藝也很努力,不到20歲就學成出師。出師後彭長貴進入長沙著名的瀟湘酒家做事。也是在這裡,彭長貴與蔣介石結下緣分。

1949年,彭長貴接受了蔣介石拋出的橄欖枝,來到台灣,並在台灣當地開了一家彭園餐廳

1952年,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海軍上將阿瑟·威廉·雷德福訪問台灣時,梁序昭選擇在彭園餐廳宴請雷德福。

梁要求彭長貴在雷德福到訪期間,三天內菜色必須做到每天不重樣

為了完成這個苛刻的要求,彭長貴絞盡腦汁。

為了花樣翻新,他將雞腿肉切成大塊,炸至金光半焦後再下調味汁和佐料熱炒,一道新菜式就這樣做成了。沒想到海軍上將品嘗後很高興,問起這道菜的名字。

彭長貴原本並沒有想過給這道菜命名,當下脫口而出:「左宗棠雞」。

後來「左宗棠雞」成為名菜,很多人問起為什麼要給這道菜起「左宗棠雞」這個名字,彭長貴是這樣解釋的

他覺得自己是湖南人,做的又是湖南菜,需要取個跟湖南相關的名字,恰好左宗棠是湘軍的將領,而且驍勇善戰。

他想,左宗棠「常勝將軍」的名號也許能給這道菜帶來一個好彩頭,而且中國素來有以人名命菜名的傳統。於是,「左宗棠雞」這個名字就確定下來了。

漂洋過海,異國揚名

1973年,彭長貴前往美國發展,在紐約曼哈頓東44街開辦了一家彭園餐廳。

一次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彭園餐廳宴客,餐桌上上了一道「左宗棠雞」,基辛格嘗過以後,對這道菜讚不絕口。

從此以後,基辛格就惦記上了這道菜。他常常來彭園用餐,每餐必點的菜就是「左宗棠雞」。

每次基辛格來彭園,考慮到安全因素,工作人員都要把彭園餐廳整個包下,這樣的陣勢每每成為一道景觀,給彭園餐廳立了活招牌。

基辛格盛讚「左宗棠雞」的軼事傳開後,《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迅速「蹭起了熱度」,紛紛報導「左宗棠雞」,美國廣播公司電視台甚至還策劃了一檔「左宗棠雞」的特別節目。

節目播出後收到了巨大反響,電視台收到了1000多封觀眾來信,來信的內容大多是索要「左宗棠雞」的食譜。「左宗棠雞」從此聲名鵲起,成為美國中餐里的「頂級流量」

「流量」的螢屏亮相

美國導演伊安·錢尼(Ian Cheney)對「左宗棠雞」這道菜萌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了追溯「左宗棠雞」歷史的旅程。

這個土生土長的紐約人用了三年時間,走訪了美國、中國大陸與台灣,訪問了無數文學家、史學家、美食家和餐廳老闆,甚至長途跋涉到左宗棠的故鄉去一探究竟。

最終,伊安·錢尼得到了這樣的答案:

「左宗棠是個偉大的將軍,但他沒有發明過這道菜。」

直到伊安·錢尼在台灣遇到了「左宗棠雞」的創始人彭長貴,才終於解開了關於「左宗棠雞」名字的謎團。

根據這段經歷,伊安拍攝了一部名叫《尋味「左宗棠雞」》(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剛一播出就廣受好評,還在三個影展上獲得了獎項。

由此,「左宗棠雞」在美國更加廣為人知。

在中餐館享用「左宗棠雞」的美國人常常這樣說:「下次還要再點左宗棠雞」。

融合了當地口味的五花八門的特色醬汁也許讓「左宗棠雞」的湖南風味不再那么正宗,但這也正說明了「左宗棠雞」已經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從特色湖南菜到風靡美國的美式甜味醬料炒炸雞,「左宗棠雞」的傳奇經歷是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

正如《尋找「左宗棠雞」》的導演伊安·錢尼所說,「透過『左宗棠雞』這道已經美國化的中餐菜和它神秘的製作方式,電影用它獨特的視角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更大的,關於移民、適應和創新的故事。這部電影是一個輕鬆的旅程,關於文化和烹飪的歷史,也關於餐飲,唐人街,和美國人的想像。」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