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絲路之尼泊爾考察記 (中)

青海日報 發佈 2020-05-15T15:09:17+00:00

尼瓦爾族是尼泊爾文化、藝術和文明古蹟的主要創造者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今天聳立在加德滿都谷地數以千計的燦爛輝煌的古代建築,大都出自這個民族之手,據說著名的建築大師阿尼哥就是來自尼瓦爾族。其中,服飾和日用品中有不少是「Made in China」,而土豆、西紅柿、笳子

奇蘭喬佛塔。孫發平 攝

吉爾蒂布爾鎮的集市。胡芳 攝

Faiz qazi的首飾店。 胡芳 攝

泰米爾街是尼泊爾最著名的商業街。 孫發平 攝

尼泊爾婚禮場景。 孫發平 攝

吉爾蒂布爾鎮的人文風情

為了多了解尼泊爾的當地文化,2019年11月21日清晨,我們在走訪特里布文大學之前,提前一小時出發去參觀尼瓦爾族人生活的吉爾蒂布爾鎮。尼瓦爾族是尼泊爾文化、藝術和文明古蹟的主要創造者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今天聳立在加德滿都谷地數以千計的燦爛輝煌的古代建築,大都出自這個民族之手,據說著名的建築大師阿尼哥就是來自尼瓦爾族。尼瓦爾族還善於經商,他們中有些人長期以來與中國西藏地區有著貿易往來。

吉爾蒂布爾位於加德滿都谷地西南的一座小山丘上,它有著輝煌的歷史,在沙阿王朝和馬拉王朝決戰之際,沙阿王朝以吉爾蒂布爾為基地,展開了對馬拉王朝的進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著名的巴格·拜拉瓦神廟位於半山腰,神廟裡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幾棟紅磚建成的廟宇和高低不一的覆缽式石塔,中間一座白色金頂的石塔分外引人注目。有穿紅衣紗麗的尼瓦爾族女子拿著祭品穿行在石塔之間進行祭拜。站在神廟的南邊舉目望去,加德滿都谷地的房屋星羅棋布,而在不太晴朗的天空下,穿過神廟的層層飛檐,遠處民居平頂屋面上的紅花搖曳生姿,散發著別樣的風情。

從神廟出來,我們沿著青石鋪就的小路去參觀山頂的奇蘭喬佛塔,路兩旁的民居大都是用紅磚建成的兩層或三層紅色小樓,樣式與中國藏區的碉樓有些相似。較新的建築門窗都較寬大,而老舊的都較為窄小,但無論新舊,其門窗上的木雕均精美絕倫。沿著山坡的台階拾級而上,穿過一個弓形的紅磚小門,迎面聳立的就是三層的奇蘭喬佛塔。佛塔為三重飛檐,四坡屋面,攢尖式頂,二層有斜木支撐。佛塔的門窗都雕有式樣繁複的華麗木雕,二層支撐的斜木上也雕有四臂交腿的度母,還有四臂交腿長鼻的象鼻神,雕刻十分精美生動,佛教神祇與印度教神祇和諧共處,不僅展現了尼瓦爾人多元的宗教信仰,還顯示了他們傑出的藝術才華。

參觀完佛塔,我們沿著石階往回走,穿過幾條小巷子,來到了鎮上的中心廣場。廣場中心有一個巨大的畜水池,周圍是紅磚建成的三層民居。畜水池與民居之間的街道就是他們的市場,村民們在這裡擺地攤,買賣衣服、拖鞋、玩具、蔬菜等生活用品。其中,服飾和日用品中有不少是「Made in China」,而土豆、西紅柿、笳子等蔬菜的個頭都比較小。除了這些蔬菜外,綠油油的菠菜也讓人很有食慾,這種中國老百姓常吃的蔬菜其實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舶來品,它是1300多年前由尼泊爾人傳入中國的。菠菜別名叫「菠斯草」,是2000多年前波斯人栽培的蔬菜。據《唐會要》和《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尼波羅國王那陵提波將菠菜、酢菜、渾提蔥作為禮物,派使臣千里迢迢送到長安,進貢給大唐皇帝李世民,從此,菠菜在中國落戶,成為了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愛吃的大眾蔬菜。

在下山的路上,我們碰到了一支迎親隊伍,隊伍中有人友好地向我們揮著手。今天真是個吉祥的日子,雖然我們沒有目睹尼瓦爾族有名的「貝爾果婚禮」,卻有幸目睹了其真實婚禮的一個片斷。尼瓦爾人婚姻習俗很有特色,尼瓦爾女子一生至少要舉行兩次婚禮,在她們七八歲時,要參加一個集體婚禮,叫「果實婚禮」,嫁給由父母精心挑選的綠色貝爾果。由於貝爾果外殼堅硬,存放多年不爛,尼瓦爾人認為它代表永恆不變的婚姻,而從民俗文化學角度分析,這個奇特的婚俗實際上代表了父母對女兒未來婚姻幸福美滿的美好祝願。

走訪特里布文大學

特里布文大學建於1959年,是尼泊爾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大學,校園面積很大,道路一邊古木參天,另一邊草長鶯飛,沒有太多建築物,基本保持了其建校時的原始風貌。我們的第一站是特里布文大學圖書館,圖書館是一座具有尼泊爾風格的兩層建築,門前立著的白色柱子上放著一尊鎏金佛像,佛陀髮髻高聳,頂上有金色華蓋,造型新穎別致。特里布文大學有尼泊爾最大的圖書館,館藏圖書約有40多萬冊,其圖書大都是尼泊爾文和英文的,還收藏有一些梵文書和珍貴的佛經,書籍都比較舊,但分門別類排列得整整齊齊。圖書館較為簡陋,地面是水泥的,書架是鐵皮或木製的,屋頂和牆面上還有地震時留下的裂縫,與國內寬敞明亮的圖書館無法相比,但滿屋的書香和濃郁的學習氣氛令我們這些終日與書籍為伴的人產生嚮往之情。圖書館二樓開設有「中國西藏閱覽區」,書架上擺設著少量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漢文和藏文書籍,與其他閱覽室形成鮮明對比。

參觀完圖書館,我們接著去尼泊爾亞洲研究中心。亞洲研究中心的辦公樓是一座三層紅磚小樓,樓門前有一棵很大的三角梅樹,紅色的三角梅開得十分旺盛,絢麗熱烈的花朵襯得小樓生機盎然。中心的教授們正在開會,會議室外堆滿了鞋子。我們到達後,工作人員把我們迎到了另一間會議室。不一會兒,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卡爾基帶著一群教授來到會議室,工作人員向我們獻上了小花束,端來了用紅茶和牛奶熬成的甘甜香濃的尼泊爾奶茶。卡爾基主任向我們介紹在座的教授,說他們都是尼泊爾的金牌教授,從事的專業有文學、哲學、法學和社會學等,接著卡爾基主任介紹了研究中心的基本情況,他提議青海省社會科學院與研究中心建立長期學術合作交流機制,並邀請我院科研人員參加中心明年舉辦的學術研討會。

從亞洲研究中心出來後,我們返回賓館與專程來看望大家的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張帆參贊和李春昭參贊座談。孫院長向兩位參贊介紹了我們此次調研的目的、內容、行程安排和重點工作任務,兩位參贊也向課題組介紹了尼泊爾國情和中尼經貿文化交流合作現狀,並指出,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尼泊爾開啟了中尼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新篇章,青海應充分發揮在「一帶一路」南亞廊道的區位優勢,立足資源優勢與文化特色,加大生態保護與國家公園建設方面的交流,在民心相通上下功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青海與尼泊爾的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同時,兩位參贊一致表示,希望青海在尼泊爾能夠大有作為,在與尼泊爾的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青海故事,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貢獻。

泰米爾街的青海藏客後裔

尼泊爾是南亞古國,在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的重要中轉站。尼泊爾人不僅是傑出的建築師和工藝美術師,還善於經商,其商業貿易較為發達,有著跟中國西藏進行國際貿易的悠久歷史。據《新唐書·西域傳》記載,泥婆羅「直吐蕃之西樂陵川。土多赤銅、犛牛。俗剪髮逮眉,穿耳,楦以筩若角,緩至肩者為姣好。無匕筯,攫而食。其器皆用銅,其居版屋畫壁。俗不知牛耕,故少田作,習商賈。」從這段記載可知,早在唐代時,尼泊爾的百姓中就有很多商賈,他們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用銅製的生活用品,這些生活習俗,尤其是經商的傳統一直沿襲到了今天。

泰米爾街是尼泊爾最繁華、最著名的商業區,窄小曲折的巷道里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這裡不僅有很多興致盎然來「血拚」購物的各國遊客,也有許多從事批發、網購、代購等小額跨境貿易的各國商人。我們前幾天開座談會時認識的青海湟中縣藏族男子多傑和其能幹爽朗的漢族妻子張女士來往於中國跟尼泊爾之間有十多年了,他們在北京雍和宮和青海塔爾寺都有商鋪,一年中要來尼泊爾進好幾次貨。每次來尼泊爾,他們就住在泰米爾街的賓館裡,每天到各家商鋪去轉悠淘寶,然後將自己挑好的商品打包寄回國內,放在自家商店出售,他們還做微商,通過微信在朋友圈推銷尼泊爾的宗教藝術品和服飾,尼泊爾的商品物美價廉,很受北京和塔爾寺等地客戶喜愛,銷量很好。

十多年前就走出青海,到尼泊爾尋找商機,這得需要怎樣的勇氣和眼界呀。我對他們的經歷很好奇,經過深入訪談才得知,他們其實是青海藏客的後裔。張女士的太姥爺在民國時期曾通過唐蕃古道往來於青海與西藏之間,把青海的鹽賣到西藏去,收益頗豐。多傑的二太爺則是塔爾寺的喇嘛,曾帶著馬隊千里跋涉,到過西藏、四川、雲南等地,還曾到過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等國,據說最遠到過杜拜,最富時馱著幾麻袋能把炕壓塌的銀元回家,還曾從印度帶回來一輛摩托車。因路途遙遠,摩托車是拆卸後帶過來的,回到家裡再拼裝,因民國時期青海沒有汽油,摩托車只能當擺設,給村裡人留下了深刻影響。老人經歷坎坷,最後一次外出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是身無分文回來的,而他對自己的事諱莫如深,一字不提。老人孑然一生,性格固執,沉默寡言,但一直秉持著藏客的風骨。改革開放後,老人有次買了個銀元寶,由於多年沒有接觸古玩,看走了眼,為了不兜售假貨,老人不聽家裡人勸阻,將銀器融成銀塊,說這件東西到我這兒為止,不能流出去禍害別人。

雖然兩位老人去世已很久了,但多傑和張女士深受家裡長輩的影響,尤其是多傑,說起二太爺,滿眼都是尊敬與嚮往。是啊,在那個交通不便利的年代,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藏客是許多人眼中的能人和探險家,他們在唐蕃古道上一路風餐露宿、歷盡艱辛,既走過人煙密集的城鎮、綠草茵茵的草原,也曾穿過荒無人煙的戈壁、沙漠,越過白雪皚皚的雪山冰河,他們曾腰纏萬貫、揮金如土,也曾身無分文、潦倒落魄,他們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一部傳奇,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同時,他們也是古道的締造者,他們用自己的腳丈量陌生的土地,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並將來自於漢地的貨物運送到藏區,將古老中國的貨物運送到遙遠的異國,他們是舊時代聯接漢地與藏地、中國與南亞的民間使者。時光荏苒,青海藏客雖然早已退出了歷史舞台,但他們的身影並沒有遠去,多傑和張女士之所以能放棄家鄉的安逸生活,選擇在外闖蕩,並一路闖到離家鄉數千里之遙的北京、尼泊爾,正是由於其從小聽長輩的傳奇經歷長大,受到了青海藏客文化的薰染。我們不但在多傑和張女士身上看到了青海藏客不畏艱險、勇於拼闖的精神,以及誠信守諾、純樸務實的風骨,也從其他在尼泊爾打拚的青海企業家身上看到了青海藏客的影子。

來往於中國和尼泊爾多年,多傑和張女士早就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尼泊爾語,在泰米爾街有很多朋友,其中有位叫「Faiz qazi」的老尼泊爾人開了家店名為「CREATIVE ARTS」的首飾店,店面不大,還半掩著門,但裡面別有洞天。Faiz qazi和他的店很符合人們對絲綢之路古道上南亞珠寶商的想像。Faiz qazi面目清癯,衣飾整潔,寡言少語,目光柔和中透著銳利。他店裡的東西很有品位,蜜臘吊墜光澤十足,珊瑚首飾散發著富麗的光茫,鑲寶石的銀手鐲造型獨特,每一樣都令人愛不釋手,由於貨真價實,Faiz qazi基本是一口價,很少跟人討價還價。店面的一個角落裡,一位穿黑衣的中國姑娘在直播,她一邊悠閒地喝著咖啡,一邊將店裡的首飾拿給網友看,不時地將首飾戴在身上讓網友看效果怎麼樣。據張女士說,泰米爾街有好多這樣的年輕姑娘,通過網絡直播代購,有位姑娘在Faiz qazi店裡創造過日銷20萬尼幣的記錄。這些年輕、衣著時尚的姑娘是絲綢之路上湧現的現代追夢人,她們開通了網絡絲綢之路,通過她們的現場直播,尼泊爾不再遙遠,那些精美的珠寶首飾和手工藝品對於鍾愛它們的人們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她們的如花笑靨給古老的絲綢之路增添了現代色彩與青春活力。

作者:胡 芳 來源:青海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