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抹茶:經歷宋代的巔峰時期,到元明時期被散茶所代替

芷韻茶話趣談 發佈 2020-04-21T23:20:13+00:00

在茶葉剛剛萌芽之後就進行遮光覆蓋,降低光照,防止葉綠色在過強的陽光下分解,促使葉綠素合成增加,氮元素積累增多,胺基酸含量增加。

宋代抹茶製作需要經過石磨碾磨,製作工序複雜,業已失傳。而現代抹茶的製作則採用現代技術,不斷突破。

製作技術對於茶品種的要求極高,需要選用綠色素含量高的品種,採摘春茶。在茶葉剛剛萌芽之後就進行遮光覆蓋,降低光照,防止葉綠色在過強的陽光下分解,促使葉綠素合成增加,氮元素積累增多,胺基酸含量增加。

經過覆蓋之後,茶葉的品質提高了,香氣更加濃郁。到四月底初,五月初,採摘葉片蒸青,用蒸氣的方式讓新鮮的茶葉中多酚氧化酶變性失活,阻止氧化,固定茶的顏色和香氣。

經過蒸青之後的茶葉顏色深綠,清香純正。待到它冷卻之後,均勻烘乾,讓茶葉脫水乾燥,篩掉葉柄和變色的葉片,在恆定溫度下碾磨成細粉,就成為抹茶。

1

宋代精緻的茶文化,複雜精巧,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財力和精力。而元代人們並不能理解這種陌生的中原文化,對他們來說「一日不可無茶」是為了清理腸胃,是出於實際的功用考量。

宋代茶禮茶俗在其眼中,是繁文縟節的無意義之舉,因此中國茶文化在元代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斷層時代。

茶雖然產於江,淮以南,但在北方地區也有熱鬧的茶市。吐蕃是最早接受漢地飲茶習俗的民族,13世紀40年代,蒙古興起後,就和吐蕃建立聯繫,茶作為上層文化交流的珍貴禮物,常用於饋贈和接待貴賓。

蒙古上層貴族慣於飲茶後,茶葉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而茶作為止渴,消食的飲料,正好符合蒙古人生活需要,因此它被廣泛接受。從13世紀下半葉起,蒙古人已經將茶作為日常不可或缺的飲品。

2

元代飲茶不僅繼承了漢人茶飲的方法,也吸收了周邊少數民族的方法,茶葉混合了其他食物被碾碎,加上酥油調和,再用沸水沖點,這種製作方法是遊牧民族中常見的飲茶法。

元代宮廷則採用煎茶法,歷史上武宗「因渴思茶」的記載,說明飲茶已經是他的生活方式。

元代飲茶法在吸收中原茶文化的基礎上集合了藏地飲茶特點而變得豐富多彩。少數民族鍾愛酥油茶和香茶在民族聚居地也流行起來,各民族茶文化與茶習俗互相影響,民間茶飲方式呈現出多元化與變遷。

明代人們認為,泡茶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清飲茶因此受到推崇,而團茶碾磨成末茶的做法被認為奪走了茶的自然之性。

隨著散茶加工藝的提升和社會品飲風尚日盛,明朝下令廢除團茶,改貢葉茶,這種簡便的飲茶方式在宮廷生活中推廣開來,進而遍及朝野。

在明朝還有茶社,提倡從簡,改革了傳統的飲茶方式,並簡化了茶具,現代人常用的沸水沖泡法由此開端。

除了沖飲葉茶之外,明朝的磚茶也成為制茶業的一大部分。

明朝茶有內地茶和邊茶之分,而邊茶便是指磚茶,主要用於出口,服務明代的茶馬政策,對周邊少數民族起到牽製作用。

而內地茶則主要供給民生日用,大都是精製茶,而且都是散茶。

3

茶的藝術是將茶的品位與人的精神相結合的藝術,中國茶文化「精行簡德」的精神,這作為歷代茶人所遵循的指導思想。

末茶發展到宋代,飲茶者已經背離了「精行簡德」的初衷,將茶視為珍奇貴重之物,爭相鬥富。

重茶藝之器具,而輕茶道之精神,二十四樣茶器缺少了一樣,就不能叫作飲茶。從這個角度來看,明代貴族飲用葉茶和芽茶,具的返璞歸真,平淡自然的飲茶精神和生活態度,將珍貴的末茶作為女兒的嫁妝之事也不再有了。

總結

對於中國人而言,茶是最尋常的,但卻也是最不尋常的。因為它既是百姓家中日常的飲品,粗茶淡飯已經滲入到平常生活中。

它也可以登入大雅之堂,用雪芽甘露招待貴賓。更可貴的是,茶與國家的興衰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對於世界歷史的進程有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茶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飲食文化,歷史經濟的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