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掌權時,明朝在遼東戰場打得有聲有色,失勢後卻一蹶不振?

虎頭山小妖 發佈 2020-02-01T10:48:07+00:00

人人都說明朝的太監誤國,尤其是天啟年間的魏忠賢,更是被稱之為九千歲的大壞蛋,可是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卻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

人人都說明朝的太監誤國,尤其是天啟年間的魏忠賢,更是被稱之為九千歲的大壞蛋,可是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卻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在魏忠賢掌權之時,明朝能夠在遼東戰場上面打得有聲有色,可是等九千歲失勢之後,整個遼東戰場一蹶不振,這是為何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拿事實來講道理的,正是因為魏忠賢掌權之時,遼東戰場確實出現過大捷,所以大多數人分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就是魏忠賢其實是忠臣,只是被人陷害。

說實話這種觀點的人數還真不好,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問題的,這個觀點也並非是錯誤的。

從古到今,所有的朝代當中,君臣關係最不好的可能就是大明王朝的了,自從朱元璋下了狠手,直接廢掉了丞相制度以後,大明的文臣集團就開始跟當朝的天子不對付了。

畢竟當時的朱元璋實在是能下狠手,朝中的臣子過得還不如普通百姓,一個不小心就被朱元璋找個理由給砍了。

所以大明的臣子們從這一刻就開始明白一個道理,就是不能讓大明的天子擁有太重的權勢,不然的話整個朝中的臣子們都如同魚肉一般任人宰割。



然後我們就會發現,整個大明就是天子與朝臣之間的各種對抗,從最初朱元璋的隻手遮天,到最後朝臣們翻手為雲,只能說天子的權勢在一步步的流失。

等到萬曆年間之時,不要說前朝的政事了,就連自己後宮當中的瑣事也要朝中大臣們同意。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明的皇帝權力幾乎被架空,我們可以從國庫的收入等方面看出來,大明的天子很心累。

可以說這就是控制皇帝的主要手段,越是勤於政事的皇帝,大明的國庫就越少。

在無奈的情況下,太監這種看似禍國殃民的產物就出現了,可以說這些惡貫滿盈的太監們就是對抗朝中大臣的主要手段。



朝中的大臣不聽話,不好好執行皇帝下達的命令,所以皇帝直接讓太監們代替他們去幹活。

可問題是朝中的大臣都是讀了幾十年聖賢書的聰明人,而太監大多數都是不識字的白丁,雙方的智商就不在一個起跑線上,怎麼可能玩得過人家。

所以大量的太監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成為了最後的背鍋俠,反正壞事都跑到了他們的頭上,再加上這些太監的智商確實不太過關。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些太監都是為大明的天子效命的,看似幹了很多不合理的事情,可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讓大明可以撐下去。

所以當魏忠賢掌權的時候,國庫雖然沒有錢,但是天啟的小金庫還是有著大量的錢財,而打仗說白了就是比誰會花錢。



大量的資源被送到了遼東,再加上當時的大明戰鬥力也並非弱到不堪一擊的地步,所以當時的遼東看起來打得有聲有色。

可是等到崇禎即位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可能崇禎一直以為整個大明都是因為太監誤國的原因,所以對這些太監們深惡痛絕。

自從自己即位後,直接把所有的太監勢力連根拔起,看似整個朝堂之上乾乾淨淨,可實際上卻是一個給自己幹活的人也沒有了。

對於朝中的大臣們來說,自家的天子非要把自己的手腳綁起來,大家肯定相當的高興,皇帝的權勢越小,大臣們就越安全。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大明末年的時候,崇禎看似有著絕地的權勢,可實際上他什麼也幹不了,國庫沒有一毛錢,而且稅收又入不敷出。

可以說崇禎越操心,大明滅亡的速度越快,因為大臣們就不想讓崇禎得到絕對的權勢,但是崇禎又是一個對於權勢慾望相當強烈的人。

這就像一個怪圖,大明的天子崇禎想逼著大臣們給自己想辦法,而朝中有臣子們卻等著大明的天子給大家服軟。

也就是說假如崇禎是一個什麼事也不管的皇帝,就像萬曆一樣,幾十年不上朝,或許朝中的大臣們還會很努力的為大明著想。



但此時的崇禎很明顯不是大家所想的,於是這些大臣就開始各種的拖,反正大明的天子已經換了不止一波了,再等幾年,也許這個就被氣死了,新天子即位後或許一切都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這樣的一幕,魏忠賢這個所謂的大惡人掌權期間,大明王朝還有著足夠的錢財供其打仗,等到魏忠賢失勢後,皇帝的小金庫就沒有人為其打理了,在沒有錢財的支持下,北方的戰事只能一邊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