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知識點:《西部世界》中的自由意志以及混沌理論和決定論

娛樂捕捉者 發佈 2020-05-15T05:30:18+00:00

《西部世界》第三季播完之後就曾經給大家說過,我準備跟大家聊一聊貫穿了整整三季的人類「自由意志」的話題,這是繼上次「量子力學」這個坑之後,我給自己挖的另一個大坑,相比上一次,這個坑更大更深,因為這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還是一個哲學問題。


《西部世界》第三季播完之後就曾經給大家說過,我準備跟大家聊一聊貫穿了整整三季的人類「自由意志」的話題,這是繼上次「量子力學」這個坑之後,我給自己挖的另一個大坑,相比上一次,這個坑更大更深,因為這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還是一個哲學問題。

自由意志的桎梏——宿命論

在討論自由意志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個哲學派系——宿命論。宿命論古已有之,由於落後的生產力無法對抗強大的自然,人類自然而然的發展出了這樣一套理論,再往後隨著宗教的產生,人類的命運就被「交到」了神明的手中,人類自身是沒有選擇權的。


縱觀東西方的古代神話就可以在其中找到各種主宰「命運」的神靈,這其實就是人類認為自己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證據。同時,在古代中國,宿命論也是一種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比如《論語·顏淵》當中那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就是很好的證明,這一句當中的「天」就是古人當時無法理解的「客觀規律」的集中體現。


其實這種思想到現在仍舊在大多數人當中流行,舉個例子:在社交平台上「轉發錦鯉」,以期能夠獲得好運,就是一種「宿命論」的表現;考試之前拜「考神」,希望能考個好成績也是一樣。當然,現代人這樣做更多是出於娛樂心態,但是在這種心態之下也暗藏著「萬一有用呢」這種機會主義想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科學的進步,人類愈發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宿命論也一直在進步,最終演化成為——決定論,也被稱為「科學宿命論」。

相比起宿命論,決定論更讓人感到悲觀:自宇宙大爆炸伊始,所有事物的發展軌跡皆已固定。這一說法悲觀在哪裡呢?比如說你現在會讀到這篇文章,其實這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就已經定下了。

決定論幾乎否定了人類自身的一切努力:你這個月通過努力掙到了一大筆錢或者你考了全班第一名,你的「努力」也是早有定數或者說有跡可尋的。換句話說,某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努力,而是因為他是他,這一切早就已經「命中注定」。


對這一理論描述最詳盡的,應該算是前不久剛剛播完第一季的美劇《開發者》,劇中科技公司阿瑪雅的總裁弗瑞斯特在準備殺死偷竊他公司機密的賽奇時曾說:我不怪你,因為你做這一切都是註定的,同時,也不是我想殺你,而是你註定要死在我手中。

從這個角度來看,決定論也是有些用處的,最起碼找藉口的時候不用那麼費勁去編了:我今天遲到是註定的、我沒考好是註定的,一切都是註定的。

這種論調看起來非常「喪」是不是?別擔心,早就有人看這論調不爽了。人類是萬物之靈,擁有思想,又怎能與其他的「凡物」相提並論?思想就成為了對抗決定論的武器,於是自由意志之說誕生了。

打破命運的枷鎖——自由意志

有意思的是,自由意志這一論點產生竟然是為了維護「神的權威」。在上面曾經跟大家提到過,宗教是宿命論的絕對擁躉,但是隨著人們思考越來越深入,宿命論在宗教的教條或者經文中就會出現前後矛盾。


自由意志說法的產生就是為了解釋這種矛盾:基督教中的上帝是全知全能且慈愛的,但全知全能的上帝既然知道人類從伊甸園中走出之後會受這些苦,卻並沒有做什麼,又怎能算得上慈愛呢?


古代東方教會最為著名的神父奧利金(Origen)對此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人類是擁有自由意志的。意思就是說,人類面對選擇時所作出的決定,是出於人類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上帝的安排」。換句話說,上帝「安排」不了人類的思想,只能人類自己「安排」自己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從長輩、領導或者老師口中聽到一個詞語——主觀能動性。這個主觀能動性其實就是自由意志理論的一種體現:只要你自發努力,那麼你就能打破「命運的安排」,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照理說,自由意志論出現的這麼早,為什麼到現在播出的美劇《西部世界》當中,還會存在以自由意志為論點的劇情呢?這是因為自由意志論經歷了:建立——打破——建立——再次打破的過程。

自由意志的「豬隊友」——混沌理論

在很長一段時間當中,由於人們並未發現「混沌理論」,而混沌理論會讓人產生一種「結果不確定性」的錯覺,從而能夠有效的反駁決定論,決定論站不住腳,自由意志自然就是存在的,這讓自由意志論大行其道。


什麼是混沌理論呢?相信大家都聽過「蝴蝶效應」:一隻亞馬遜叢林中的蝴蝶扇動翅膀,有可能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


這一充滿詩意的說法被很多人解釋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有可能最終引發一場巨變。科幻電影《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就是在這種解釋下延伸出來的。事實上,這種解釋是錯誤的!蝴蝶效應的發現也與上面的解釋一樣充滿了夢幻般的不可思議,先給大家講一講蝴蝶效應是怎麼被發現的,再來說一下蝴蝶效應到底是什麼。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一直致力於進行氣象研究分析,有一天他在研究計算機上的氣象模擬,他先完成了一次模擬,但為了驗證結果的正確性,他決定再做一次模擬。

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讓他感到非常疲憊,於是他決定去喝杯咖啡。但模擬過程不能暫停,於是他將已經模擬了一半的結果記錄下來,去喝了杯咖啡,回來之後將結果輸入計算機繼續模擬。

結果卻讓他大吃一驚:兩次模擬的結果差出十萬八千里!愛德華·羅倫茲想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難道說模擬過程中不能終止?還是說模擬的時候不准喝咖啡?經過仔細回憶,他終於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

初始數據是精確到小數點後8位,但輸出的結果是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當他終止模擬時所記錄的數據,是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的。所以他再次輸入到計算機的中數據也是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的,就是這微不足道的差別,最終導致了計算結果上的絕大差別!


所以,所謂蝴蝶效應指的是:即使再微小的誤差,也可能會造成結果的嚴重不同。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會出現如此多的「隨機」現象,以美劇《開發者》中的內容舉例:每一次在桌子上推原子筆,原子筆的停下的位置都不一樣,看起來像是隨機的。


但事實上,如果你能夠精確知道推原子筆時使用的力度、桌面摩擦力、空氣阻力等等一切決定原子筆停下的條件,那麼你就能夠準確的知道原子筆將會停在哪裡,每一次!

或者我們換一個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普通人打靶的時候,每次開槍擊中靶面的位置都像是隨機的,但換成經過嚴格訓練過的射手,他基本上能保證每次命中靶心。為什麼呢?因為他能夠控制所有決定子彈命中位置的條件,而普通人就只能「看命」了。

從上面這個例子大家也就能知道,所謂的「命」,大多數時候是因為我們無法掌控所有達成目的的條件。混沌理論也在「暗中」幫助了自由意識多年之後,終於跳出來「打」了自由意志的臉。

自由意志的新幫手——量子力學


在之前介紹量子力學的文章中曾經給大家介紹過量子的一種非常「玄學」的狀態——疊加態。處於疊加態中的量子是不可被觀測的,一旦出現觀測行為,量子就會坍縮,呈現出某種隨機的狀態。

這個隨機是真的隨機,看起來自由意志找到了新的幫手:如果量子的坍縮是隨機的,那麼由量子構成的人所作出的行為,自然也是隨機的,既然是隨機的,那麼自由意志(主觀能動性)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更進一步說,萬物皆由量子構成,那麼是不是就代表著整個世界的運行都是隨機的?你能看到這篇文章是偶然的,並不是從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就決定的?

物理界大佬表示反對

很遺憾,並不是這樣,你看到這篇文章真的是「命中注定」的。提出並完善了量子疊加態的人叫玻爾,他的這一理論遭到了當時物理學界大多數人的反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愛因斯坦和薛丁格。


愛因斯坦和薛丁格都是決定論(科學宿命論)的堅定支持者,有意思的是,玻爾本人也是決定論的支持者!為了解決疊加態與決定論之間的矛盾,玻爾設想出一個名為「量子糾纏」的理論(具體內容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大體意思是:量子之間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關係,他們之間無時無刻不在互相影響,這種影響導致了宏觀世界的事物是有跡可尋的,並不存在真正的「隨機」。


這樣說看起來可能並不太好理解,我們換一個「科幻」點兒的方式來講,如美劇《開發者》一樣,現在我們擁有一台算力無限大的計算機,然後我們在其中模擬我們的宇宙。


但是我們不可能把整個宇宙所有物質一次性都放到計算機當中,畢竟我們所知有限。於是我們先將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物質的參數上傳的計算機當中,然後這台計算機就開始運算,通過「量子糾纏」原理,這台算力無限的計算機最終模擬出了整個宇宙!

不僅如此,由於這台計算機的算力是無限的,所以在它眼中是沒有「估讀」的,它可以計算出最精確的數值,因此在這台計算機當中,混沌理論無效,所以它不僅可以展示提供初始數據時「當下」的宇宙,還可以回溯過去,亦可以展望未來。


同理,在美劇《西部世界》當中,因賽特公司的人工智慧「羅波安」也是這樣一台超級計算機,在羅波安的眼中,混沌理論也是無效的。為什麼我會這麼肯定呢?其實在劇集當中就曾經為大家展示過羅波安無視混沌理論的劇情。


眾所周知,股市就是一個典型的「混沌系統」,某支股票的漲跌受到無數因素的影響,但在《西部世界》的劇情中,羅波安問世之後給出了精準的預測,這也讓因賽特的老闆獲益無數。

混沌系統都是相通的,不管是預測未來還是預測股市,只要能夠預測成功其中一樣,那麼另一樣也不在話下,只不過在《西部世界》中沒有給出原理,而《開發者》當中則給出了比較詳細的解釋。

有意思的是,這兩部成功「解決」了混沌理論的美劇,卻都對人類擁有自由意志持悲觀的態度,如果說《西部世界》第三季的結局還讓觀眾對自由意志抱有一絲幻想的話,《開發者》的結局則將這一絲幻想也毫不留情的掐滅了。

自由意志真的是人類可笑的幻想嗎?


看起來「思考」這個行為是目前我們唯一的依仗:我們思考,然後我們下決定。但部分醫學研究表明,「決定性動作」在有些時候並不是我們思考之後的結果。2005年英國倫敦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派屈克·海嘉德(Patrick Haggard)發表的文章指出「我們做這個動作是因為我們想要這樣做了。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想要執行某個動作首先獨立產生於大腦的某個領域,接下來我們只是感知到執行某個動作的意願,然後我們才做這個動作。」


這是因為大腦中負責「思考」與負責「執行」的並不是同一個區域,這就意味著並不是你想做,就一定能做。換個簡單點兒的例子,日常生活中所謂「下意識」的行為,就是大腦在你思考之前就已經做出行動的典型。

當然,大家也不要因為看到這篇文章之後就變得特別悲觀,畢竟科學發展至今,我們只是沒有找到人類存在自由意志的直接證據,這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對未知的探索尚不足夠,也有可能自由意志太過深奧以至於現在的我們無法理解。


所以,相對於美劇《開發者》那種無情結局,我更喜歡美劇《西部世界》第三季那種浪漫的結尾:人類並非沒有自由意志,而是自由意志被裹挾和束縛住了。

我最希望的是,正在看文章的你因為這篇文章激發出對決定論或者自由意志的興趣,通過研究之後證明人類真的存在自由意志!這也是我明知這種文章不會有多少人看卻還依然查了好多資料寫出來的原因。

(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