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為何反覆寫中秋節,北宋確立中秋文化,梁山好漢如何過節?

綠野萍蹤01 發佈 2021-09-20T12:23:20+00:00

《水滸傳》中寫了很多節日,除了清風寨故事中的臘八節外,其餘所有節日都與五、十五有關。《東京夢華錄》中,有一則中秋節的記載,孟元老是這樣寫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

今天是中秋佳節,祝今日頭條的各位朋友節日快樂。

《水滸傳》中寫了很多節日,除了清風寨故事中的臘八節外,其餘所有節日都與五、十五有關。比如元宵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等等。這些節日中,又以中秋節寫得最多,總共三次。

施耐庵寫節日,為何總離不開初五、十五呢?為何總是把梁山好漢的故事寫在中秋節呢?這其中,大有寓意。以下,我就《水滸傳》中的三個中秋節故事,來解讀梁山好漢是如何過中秋的。也捎帶講一講中秋節的由來,以及北宋時期的中秋節大致有哪些習俗。

北宋確立中秋文化,梁山好漢應當怎樣過中秋

《東京夢華錄》中,有一則中秋節的記載,孟元老是這樣寫的: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翫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竿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這段文字,應當是最早最詳細的中秋節描述。《唐書·太宗記》雖然也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但中秋節文化真正的形成,則是在北宋時期。

《東京夢華錄》大概成書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七年之後,也就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吳自牧又撰寫了一部《夢梁錄》,更為詳細地講到了北宋的中秋節習俗,以及臨安的中秋節熱鬧場面。

吳自牧在《夢梁錄·中秋節》中是這樣說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夢梁錄》中關於中秋節的記載,比《東京夢華錄》中要詳實得多。

據吳自牧說,中秋節這天,有賞月、解闈、游西湖、觀錢塘潮等活動,臨安人極盡奢華。所謂解闈,就是三年一次在中秋節這天放貢舉應試,諸州郡縣及各路運司,並於此日放試。中秋節前,還要舉行閱兵式,供百姓觀賞。

《夢梁錄》中記載的食品也比《東京夢華錄》中要豐富得多,其中,就提到了「月餅」。讀吳自牧的《夢梁錄》,簡直可以說是令人垂涎三尺。

無論是《東京夢華錄》,還是《夢梁錄》,其中有關中秋節的記載,都留下了北宋時期的風土人情。梁山好漢的故事,基本上集中在宋徽宗政和七年至宣和二年之間。所以,他們的中秋節就應當是這兩部書中所講的那樣,賞花、賞月、喝酒,吃月餅等各種美味的食品,一家歡聚慶團圓。

但是,《水滸傳》中的中秋節卻不是這樣過的,尤其是梁山好漢,總是在這個喜慶的節日裡出事,鬧事。那麼,《水滸傳》中是如何過中秋節的,梁山好漢又會如何大鬧中秋節,他們為何總在節日中鬧騰呢?

九紋龍史進中秋節大鬧史家村

《水滸傳》第二回書「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第一次寫到了中秋節。書中說,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因躲避高俅徇私報復,帶著母親私走延安府,途徑少華山下的史家村時,收了九紋龍史進為徒,教了他十八般武藝。王進走後,不到半年時間,史太公便去世了,史進接過父親的家業,掌管了史家村。

這天,史進看見了村裡的獵戶李吉,便問他最近有什麼野味。李吉告訴史大郎,因為少華山被三個強人占據,沒辦法上山打獵,因此獵物少了。李吉這番話,便引出了下文故事,史進要大鬧史家村。

這個李吉綽號摽兔,他的出現,是為後文史進大鬧中秋節伏筆。兔,就是月亮的一個代碼。

聽說少華山上有強人,史進估計他們早晚回來村子裡騷擾,便殺牛飲酒,武裝村民,隨身準備賊寇的薅惱村坊。沒想到,經過一場較量,史進竟然與少華山的朱武、陳達、楊春成為朋友,兩家時常私下裡來往。

眼見得就要到中秋節了,史進便寫了一封信,請朱武三人到家中來共度佳節。史進派出的信使王四把信送到了,但是卻被山上的嘍囉們留住喝酒,吃得大醉。王四帶著朱武的回信,半道上遇見了正在捕兔子的李吉。李吉要偷王四的銀子,卻意外地發現了朱武的回信。於是,便暗中報官,說史進私通賊寇。

王四丟了書信,不敢聲張,對史進謊稱朱武沒有回信,只說中秋節准來赴席。王四說得很在理,史進也沒多想,便張羅著與賊寇團聚,共度八月中秋節。

中秋節這天,天氣晴好,「史進當日分付家中莊客,宰了一腔大羊,殺了百十個雞鵝,準備下酒食筵宴」,等待少華山的兄弟前來。此處,書中有一首贊詩,專道佳節:

午夜初長,黃昏已半,一輪月掛如銀。冰盤如晝,賞玩正宜人。清影十分圓滿,桂花玉兔交馨。簾櫳高卷,金杯頻勸酒,歡笑賀昇平。年年當此節,酩酊醉醺醺。莫辭終夕飲,銀漢露華新。

朱武、陳達、楊春準時到來,書中寫道,史進他們一面飲酒,莊內莊客,輪流把盞,一邊割羊勸酒。 酒至數杯,卻早東邊推起那輪明月。於是,史進他們在後園邊飲酒,邊賞玩中秋,敘說舊話新言。

這一派愜意的中秋景象,一如《夢梁錄》中的記載,原來,梁山好漢也是這樣過中秋的。但是,史進家卻沒見新出的螯蟹,石榴、榲勃、梨.棗、栗、孛萄等食品,是不是還沒得及上呢?

正當史進四人喝酒賞月之際,華陰縣的縣尉領著兩個都頭,率領三四百人馬,圍住了史家莊。於是,史進與朱武、陳達、楊春綽兵器上馬,一把火燒了史家莊,帶著莊客與官軍廝殺。

史進殺了王四、李吉,陳達、楊春斬了兩個都頭,中秋節之夜,原本不願意造反的九紋龍史進被迫殺官軍,火燒史家莊,上了少華山,做了三天強盜。

八月十五月夜走劉唐,宋江怒殺閻婆惜

史進故事中,施耐庵點明了這一夜是中秋節,而在宋江殺惜這段書中,卻只交代是八月十五,並沒有提到「中秋節」三個字。難道,鄆城縣與華陰縣的風俗不一樣?

卻說晁蓋做了梁山寨主,又收拾了黃安的征剿,還搶得了很多金帛,梁山紅火了起了。晁天王不忘宋江的報信救命之恩,便修書一封,附帶一百兩黃金,打發劉唐去鄆城縣,感謝宋押司的大恩。

書中在劉唐下山時,並沒有交代時間,而是插入了「王婆事」。所謂「王婆事」,就是宋江因為鄆城王婆而救濟了從東京來的閻婆母女。又因為王婆從中做媒,宋江收了閻婆惜為外室。宋江原是個好漢,不喜女色,這閻婆惜便與宋江的同僚張文遠勾搭上了。

張文遠小名叫做張三,小字張三郎。後來,宋江在元宵節觀燈時,被清風寨知寨劉高的老婆指認,被當做清風山的強人拿了。宋江抵死不敢報真實姓名,謊稱自己是鄆城張三。這一筆就非常有意思了,宋江竟然以張文遠的小字隱瞞真實身份,究竟是為什麼呢?

宋江不喜歡閻婆惜,便不願意回到自己租賃的住處,便時常在大街上晃悠。這一天,宋江遇到了劉唐。赤發鬼劉唐認得宋江,宋江卻不認識劉唐,一番自我介紹後,宋江把劉唐帶進了一條僻淨小巷中的酒店。

劉唐說明來意,轉呈了晁蓋的書信和一百兩金子。宋江收了書信,只取了一錠金子,寫了回信,便催促劉唐趕緊回梁山。此時,書中才交代一句:離了酒樓,出到巷口,天色昏黃,是八月半天氣,月輪上來。於是,劉唐乘著月色,連夜趕回梁山。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宋江怒殺閻婆惜。也就是說,宋江是在中秋節之夜,殺了出軌且又貪婪的外室。問題是,施耐庵為何不寫明這天就是中秋節,而只說是「八月半天氣」呢?

送別劉唐,宋江卻被閻婆連拉帶拽地弄到了閻婆惜那兒。宋江上了樓,遭閻婆惜一頓冷眼搶白,原本一走了之,卻被閻婆反鎖了房門。閻婆把宋江鎖在屋裡,便跑到街上去買酒食。閻婆到了巷口,買了些時新果品、鮮魚、嫩雞、肥鮓之類。

從閻婆賣食品看,鄆城縣的夜市卻如《東京夢華錄》中寫得差不多,當時的夜市還真的是十分繁華。但是,這些食品卻與孟元老、吳自牧所描述的中秋節食物差得太遠了。難道,鄆城縣的人不過中秋節嗎?

施耐庵為何在這段故事中迴避了「中秋節」這三個字呢?問題就出自劉唐的身上。「劉唐」二字,是借用了劉氏漢朝和李氏唐朝的「劉」、「唐」,上文講到,中秋節文化定型與北宋,漢朝時是否有這樣的習俗,不得而知。而唐代雖然也有「中秋節」的記載,但應當與北宋大相逕庭吧。

施耐庵寫得十分精細,劉唐的出現,便不能如史進故事中那樣描述北宋的中秋節了。至於「劉唐」為何是這樣的寓意,咱們下文再講。

都監府過中秋節,武松慘遭誣陷

《水滸傳》中寫中秋節的事,數「武松誤陷都監府」這段故事最為詳細,也最符合《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的記載。

卻說武松醉打蔣門神之後,被張都監請進了都監府。轉眼之間,「卻早又是八月中秋」,這裡,便又點明了中秋節,而不是「八月半天氣」了。這天,張都監在後堂深處鴛鴦樓擺下家宴,請武松一同歡度中秋佳節。

這席中秋筵席,張都監的家眷都在,就是一家歡聚慶團圓的意思。施耐庵雖然沒有詳細描寫筵席上的菜餚和水果,卻交代了先喝酒,然後,抬上果桌飲酒。張都監還是準備了很多果子,滿滿的一桌,估計這些果子中,應當有《東京夢華錄》中所寫到的那些吧。

喝酒之時,「看看月明光彩,照入東窗」,張都監又叫出了心愛的養娘玉蘭,唱曲助興,共賞明月。玉蘭打著象板,唱了一曲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秋》。這段描述,正合《東京夢華錄》中寫到的「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的情景。

席間,張都監還與武松說了些閒話,請教了些槍法,也是一種佳話中秋的氣氛。玉蘭唱罷,張都監就把這個養娘許配給了武松。假如張都監真的喜愛武松,那麼,這個中秋節真的是寫得十分的和睦融洽。武松得配良緣,豈不也是中秋節團圓的象徵嗎?

遺憾的是,《水滸傳》中的中秋節都是要出事的,這一夜,張都監在玉蘭的幫助下,成功地栽贓武松。武松被當做賊子被拿下,差一點死在了囚牢之中。在武松被陷害之前,書中還寫到了一個細節,說是武松為了消食,拿出哨棒在月光之下,打了幾個輪頭。這一筆也不是閒筆,其中也藏著寓意。

因為武松被陷害而不能咽下這口鳥氣,便大鬧飛雲浦,殺回都監府,血濺擺下中秋家宴的鴛鴦樓,張都監家一十五口全部在武松的屠刀下喪生。這一夜,正是十月十五,還是一個明月之夜。

好端端的一個中秋節,竟然被張都監弄成了一樁血案。

《水滸傳》中的中秋節為何總是出大事

上面說了《水滸傳》中描寫的三次中秋節,這三個原本是喜慶團圓的節日,卻都引發了血案。施耐庵為何專挑節日寫梁山好漢出大事的故事呢?

這個疑問,要從「開篇引首」故事中找答案。

在這段故事中,施耐庵一開篇就改寫了北宋術數家邵雍的七律時,道明了水滸故事的背景。接著,就是一首五言絕句: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這首詩蘊含著「天道循環」,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宣王稷下館名士鄒衍首創的「五德終始說」。

十五、五十,是河圖洛書的天地生成之數、大衍之數。同時,其中還隱藏著九星飛宮圖,後來的故事中,又以公孫勝的家鄉來進一步解讀這首五絕中所隱藏的玄機。公孫勝是薊州九宮縣二仙山人,又從羅真人那裡學了五雷天罡正法。五雷,其實就是金木水火土,是「五德終始說」的核心理論。

如此,九宮縣二仙山、五雷天罡正法,就是九星飛宮圖之一圖:五黃二黑。簡而言之,這個圖像暗藏的是王朝到了即將滅亡的時候。

原來,《水滸傳》中總寫五、十五這樣的節日,原來隱藏的是這樣的寓意。中秋節就是八月十五,正是「都來十五帝」的數字暗示。

施耐庵之所以反覆以十五來作為書中的時間節點,而且,都將出大事,其實是在揭穿「五德終始說」的天命謊言。自西漢開始,至元代終結,歷朝皇帝都要假借這個學說,以所謂的「天道循環」給自己的王朝定國運,以此矇騙天下,號稱自己是天命所歸,是上界下凡的天子。

上文講到的「劉唐」,總共隱藏了三個王朝,那就是西漢炎劉朝,大唐李氏朝,以及「紫黑闊臉,鬢邊一搭硃砂記,上面生一片黑黃毛」所隱藏的大明王朝。

朱洪武是明確出現在《水滸傳》中的,他雖然沒有給他的王朝明確確定國運,但卻以「五雷」給他的子孫確定了「金木水火土」的輩分。朱允炆之所以被立為皇帝,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中,就有「五德終始說」在其中作祟。

朱元璋自詡自己與漢高祖劉邦一樣,都是「高皇帝」,所以,他的國運就是「火德運」。朱允炆就是「火字輩」的,他的上面則是木字輩的,木能生火,大抵如此。因而,《水滸傳》中所有姓劉的,就是在譏諷朱洪武效仿並且攀比「炎劉」。

書中的「唐」字,則是施耐庵借用李世民射殺李建成的故事,隱藏了因朱洪武「孫立」而導致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就是發生在明朝的玄武門之變,在這場謀逆篡位之戰中,建文帝也是被硬弓射殺了。朱棣的次子,也就是朱高煦(高二)效仿李世民,自稱「天策上將」,施耐庵在書中反覆暗示,建文帝死於弓箭之下。故而,武松激怒蔣門神小妾時,便說了一句「如何不姓李」?而書中的兩個李小二,也是這樣的寓意,李世民不就是「李小二」嗎?

因此,「劉唐」不是北宋人,是借用的漢朝、唐朝符碼,這個時期,還真的不是如北宋那般過中秋節。

中秋節出事,暗示的就是大明王朝要出大事。會出什麼樣的大事呢?

須臾降下大金盤,趕散殘星與明月

這個小標題出自趙匡胤的《詠日》詩,書中的霹靂大仙把自己比喻為太陽。但是,《大宋宣和遺事》中卻說,詩中的大金盤是北宋亡於金國的大預言,趙匡胤預言了自家王朝的滅亡。

《宋史·太祖本紀》中說,建隆三年(962年)三月,趙匡胤「定國運以火德王,色尚赤」。赤,就是《水滸傳》中的「朱」,也就是朱洪武的王朝,朱洪武也認定明朝是火德運。所以,施耐庵這樣描述趙匡胤的出世:這朝聖人出世,紅光滿天,異香經宿不散。 乃是上界霹靂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寬洪。這段描述,既出自《宋史》,又出自《明實錄》。而「太祖武德皇帝」,則是趙匡胤、朱元璋諡號的提煉合成,都取了其中「武德」二字。

在「開篇引首」故事中,施耐庵還一筆寫了宋、明兩個王朝的皇位傳承。這段文字是這樣的:(太祖)傳位與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傳位與太子即位。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腳大仙。我反覆解讀過這句話,其中隱藏了「金匱之盟」,也就是杜太后一手炮製的皇位傳承盟約。這個盟約改變了北宋皇位傳承世系,施耐庵以梁山好漢「杜遷」隱喻了這段歷史。

同時,以宋太宗傳位與太子而沒交代宋真宗,暗藏了朱洪武的「孫立」,也就是立孫子朱允炆為皇帝。因而,上面所講到的三個中秋節故事,都是寫的「明」朝。

「洪太尉誤走妖魔」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是前後照應的兩個故事,主要寫的就是朱洪武放出妖魔,然後,預言大明王朝如北宋王朝那樣走向終極。

這裡,我簡要解讀一番這兩段故事,進一步揭秘施耐庵為何以十五寫節日,尤其是以中秋節出大事來隱喻明朝滅亡預言的。

卻說洪太尉在龍虎山上遇見了一隻白額錦毛虎和一條雪花大蛇,分別隱喻的是朱棣、朱允炆叔侄。錦毛虎就是梁山好漢燕順,燕順在清風山做賊寇時,手下有兩個副寨主王英、鄭天壽,這三個人都裹著紅頭巾,他們就是紅巾軍。三個寨主的名字合起來,就是「燕王英武真天授」。

朱允炆出生於洪武十年,也就是1377年,這一年是丁巳年,屬蛇。朱允炆的準確出生日期是12月5日,大雪節的前夕。所以,他就是那條雪花大蛇。

從龍虎山下來後,洪太尉又遊覽了伏魔大殿。這座龍虎山中最特別的大殿,寫的就是朱棣的紫禁城:

一遭都是搗椒紅泥牆;正面兩扇朱紅隔子,門上使著肐膊大鎖鎖著,交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迭迭使著朱印;檐前一面朱紅漆金字牌額,左書四個金字,寫道:「伏魔之殿」。

朱紅,自然是朱明王朝,而重重迭迭的朱印,與下文上清宮住持真人說的,這些封皮是「八九代祖師」所封連起來讀,其中便暗藏著「朱重八」。

毫無疑問,朱重八放出的妖魔,就是朱棣、朱允炆叔侄,《水滸傳》的核心故事,暗藏的就是大明王朝的秘史及其滅亡大預言。這個預言,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故事中,被渲染到終極。

梁山聚齊一百單八將,宋江設羅天大醮,公孫勝如張天師當年那樣,做了七晝夜法事。到了第七天夜裡:只聽得天 上一聲響,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干方天門上。眾人看時,直豎金盤。……從 中間卷出一塊火來,如栲栳之形,直滾下虛皇壇來。那團火繞壇滾了一遭,竟鑽入正南地下去了

這段描述,出自趙匡胤的《詠日》詩,在暗藏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的同時,也預言了大明王朝的終極命運。因為,這隻大金盤將「趕散明月」。

施耐庵的寓意極其準確,北宋亡於金,明朝也是被「金」所滅。而且,從《水滸傳》中的故事中,我還讀出了大明王朝將亡於「木字輩」的皇帝。而且,「木字輩」的皇帝將自縊身亡,滅掉大明王朝這股邪火的,就是「水滸」。難道清朝的「清」,施耐庵也預言到了嗎?

這就是施耐庵反覆寫中秋節,以及反覆以十五月圓之夜寫殺人故事的原因所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