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大網際網路思想家發布!任正非、馬雲、馬化騰名列前三

互聯網思想 發佈 2020-01-24T16:08:55+00:00

2019年,中國正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科技創新、世界貿易、社會生活進入深水區。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2019年,正如任正非所言:我們處在爆炸式創新的前夜, 站在智能社會的門口!隨之而來的產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生活消費、信息傳播、創業、商業都在更加深入。

2019年,中國正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科技創新、世界貿易、社會生活進入深水區。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2019年,正如任正非所言:我們處在爆炸式創新的前夜, 站在智能社會的門口!隨之而來的產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生活消費、信息傳播、創業、商業都在更加深入。亦如《世界是平的》作者最新演講:世界是「深」的,對托馬斯·弗里德曼來說,「深」是今年的年度詞彙:你是否注意到,我們正在用「深」這個形容詞來描述越來越多的事物?深化思維,深度研究,深入學習,深度醫學,深度監控,深度偽裝。每項事物都在變深……


2019年,網際網路思想(wanging0123)再度發布年度網際網路思想家,希望引領網際網路行業向「深」發展。正如本年度的思想家王東嶽所說的:「人世間所有知識,都是隨時等待你挑戰的、行將破潰的系統。」


未來中國需要大量、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還需要思想家……


2020春季開啟之際,讓我們向2019年10大網際網路思想家致敬!


01


任正非:我們處在爆炸式創新的前夜,

站在智能社會的門口!

任正非的2019年不一般,可謂是用一年說了一輩子的話:面對全球著名媒體及思想者,侃侃而談,其中有很強的哲學、經濟、科技、商業、管理思考,每一篇都值得好好讀一讀。

值得注意的是,任正非2019在給親筆給《經濟學人》撰稿中說:我們堅信,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必然走進智能社會。今天,人類社會正處於新理論、新技術再一次爆發的前夜。發展潛力巨大,但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很多問題依然存在,但開放創新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電子技術到了3納米、1納米後,不會因摩爾定律的失效而停下發展的腳步,還會繼續前進,只是前進的實現形式還不知道罷了。我們曾經期望通過石墨烯來實現,但直到今天還不是很清楚;基因技術在這二、三十年一定有大的突破,它將促使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納米醫療……的巨大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變化還不可知;分子科技可以用來合成前所未有的材料,新材料、新技術不斷出現,我們現在完全看不清楚;人工智慧在此期間必將得到充分應用,對社會進步的促進和改進,財富的增加形式,還無法構想;量子計算在這個時期的突破普及,帶來信息流量的爆炸,產生的影響,雖然想像得到,但絕對不會是我們想像的樣子;光技術在各領域的深入應用……任正非親筆撰稿《經濟學人》:我們處在爆炸式創新的前夜,站在智能社會的門口!


02


馬云:未來我們面臨三個巨大的變化


2019年11月13日,在杭州舉行「第五屆世界浙商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浙商總會會長馬雲在演講中稱:未來我們面臨三個巨大的變化:第一是技術變革。技術變革一定會帶來金融變革,帶來物流變革,生產方式的變革和交易方式的變革。


第二是未來十年,世界的貿易遊戲規則會發生變化,數字貨幣帶來金融體系的變化,世界格局會因為技術發生變化。


第三是中國已經從出口型國家變成消費型的國家,這個變革也會非常之大。


所以,對於我們浙商自己,我想在現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我還是要強調未來觀、全球觀和全局觀。未來觀,我們必須要擁抱高科技,未來不是屬於網際網路公司的,數字經濟勢不可當,未來屬於擁抱數字經濟,擁抱網際網路經濟的企業。未來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要轉型,但未來所有的企業都必須升級。


03


馬化騰:未來我們面臨三個巨大的變化

2019年3月31日,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在深圳表示,在5G和AI「雙核驅動」下,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門檻會不斷降低,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將進入「快車道」。

2018年9月30日,騰訊宣布啟動新一輪架構重組和戰略升級,提出「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新成立了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和PCG(平台與內容事業群),其中CSIG主要承擔騰訊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的探索。

他表示,回顧過去幾年,2015年我們提出了「網際網路+」,2017年開始談「數字經濟」,去年提到「數字中國」,今年又第一次提出了「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儘管每年提法不同,但目標是相同的:我們希望在全球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中,抓住「信息技術(IT)」這個最大的變量,推動各個產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轉型升級。

馬化騰還提到,藉助產業網際網路,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將從傳統產業自己「單腳跳」,變為與網際網路協作的「雙腿跑」。


馬化騰在演講中說:


產業網際網路的另一塊基石是科技創新。如果長期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領域缺席,我們的各種應用創新,就可能像沙漠裡蓋起的高樓,隨時有倒塌的危險。騰訊正在加大科研投入,目前已經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量子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等多個團隊進行前沿領域的探索,並希望與高校、科研機構攜手,特別是在大灣區探索產學研的創新生態。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媒體問我「網際網路寒冬」是不是已經來到了。我回答說,資本對於網際網路產業的追逐有周期性,去年可能比較熱,現在我們感覺是比較冷靜的,但我們看到產業網際網路的春天才剛開始。儘管我們經常談到,中國的人口紅利還在不在。但我認為,中國的創新紅利更值得關注,它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過去40年,我們打下了良好的產業基礎,並培養了越來越多高素質的人才,這為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現實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目前中國提交的5G國際標準文稿占全球的32%,主導標準化項目占比達40%,推進速度、推進質量都屬於世界前列。此外,中國人工智慧相關專利申請占全球申請總量的43%,居全球首位。最後一句話,我對中國產業網際網路的創新發展充滿信心,也對深圳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充滿期待。


04


李彥宏:未來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精神永存、靈魂永存


2019年10月20日午間消息,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烏鎮開幕。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出席大會並發表演講。在大會全體會議演講中,李彥宏首次提到「智能經濟」新趨勢。他認為,「數字經濟在經歷了PC的發明與普及,PC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這三個階段後,正在進化到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新階段,智能經濟將給全球經濟帶來新的活力,是拉動全球經濟重新向上的核心引擎。」


李彥宏在演講中說:


我認為,人工智慧驅動下的智能經濟,將在三個層面帶來重大的變革和影響。


首先是人機互動方式的變革。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悲觀主義者和樂觀主義者一樣多。不少的業界大咖會擔心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但我的觀點恰恰相反,人工智慧不僅不會毀滅人類,反而會讓人們獲得「永生」。每一個人說的每一句話、乾的每一件事,甚至你的記憶、你的情感、你的意識等都可以數字化地存儲,放在網盤或其他雲端,你的思維方式可以被機器學習出來,遇到新問題,通過技術進行現實還原,就可以與後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過去我們在講偉人的時候說他的肉體可能消失了,但是他的精神會永存。未來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精神永存、靈魂永存。我是一個人工智慧的樂觀主義者。我相信人工智慧的發展,是一個屬於全世界、屬於全人類的機會,人工智慧必將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05


李彥宏:數字經濟需要供給側全面數字化


2019年10月20日,在烏鎮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企業家高峰論壇」上,美團創始人兼CEO王興表示,數字經濟最終發展起來,需要供給側全面數字化。他認為供給側數字化是一個比需求側數字化更任重道遠的事情,是巨大的機遇,同時也是很大的挑戰。在去年的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王興提到,過去20年,需求側的數字化逐漸完成了,但是供給側的數字化才剛剛開始。


王興還談到產業網際網路。他認為,社會的需要就是企業的機會,美團就是聚焦於吃,通過供給側數字化,為商戶提供全方位服務,最終實現「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


王興最後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幫助餐戶數字化的同時,企業自身也要做好數字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助力外部。


王興在演講中說:大家一是經常討論消費升級,另一個是大家經常討論供給側改革。我覺得在很多領域,至少在美團所從事的領域,跟吃相關的領域,中國的消費升級需要進行全球的供給側改革才能夠滿足。


因為很多物產是跟氣候相關,例如中國原來不太吃牛油果,我小時候是沒吃過的,前幾年有了。這是一個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表,中國有很大的消費能力,牛油果的需求就暴漲了,這是消費升級的需求。但供給側不能完全跟上,光在中國的廣西、海南加快種植也不夠,還得從別的國家採購,所以要滿足中國消費升級需要進行全球的供給側改革。這個時候經濟更多的是合作關係。


我們既然談數字經濟,一個本質的原因就是移動比特比移動原子更快更便宜,效率更高,那麼在貨物移動之前,我們需要把需求的信息,各種實際的信息數字化,先在數字層面能夠達成交易,再談好協調。因為在實體層面需要全球統一,那麼在數字層面需要更早的進行統一。


06


張一鳴:擁抱不確定性 大力出奇蹟



字節跳動創始人&CEO張一鳴在公司年會上的演講透露了字節跳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ByteDancer是一群怎麼樣的人?很多人問過也嘗試回答過。在字節跳動七周年慶上,一鳴以一段重訪錦秋家園視頻開場,首次講述了公司國際化、業務決策、技術研發和招聘用人等方面鮮為人知的故事,分享了創業以來我們追求的目標和做事方法。


字節跳動有這樣一群務實浪漫的人:充滿想像力,也有把想像變成現實的務實行動。Face reality and change it,這種務實浪漫驅動我們一起全力奔跑,一起去看最好的風景。關於字節跳動這7年,張一鳴講了5個故事,也分享了網際網路時代的5個有價值的思維。


張一鳴在演講中說:

在當時,做推薦引擎對創業公司來說,難度還是很高的,那時候有很多人在做類似的App,有些人是靠不可擴展地運營,有的人嘗試通過簡單的定製實現個性化,真正下決心做推薦引擎的公司很少,失敗的很多。


但我們覺得,如果不解決個性化的問題,我們的產品只是做些微創新,也許能拿到一些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但不可能取得根本的突破,不能真正的創造價值。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努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我覺得動不動就說「涼涼」是很勢利的。什麼是勢利,勢利就是只對表面現狀的附和,不能超越現在,去想像還未發生的事情。我們要吸收真正有價值的吐槽,在重要的事情,正確的方向上要有旺盛的熱情、大膽的想像力、堅韌不拔的意志,踏實去嘗試,大力出奇蹟。


什麼是務實?大家往往會把做容易的事當做務實,其實不是,做正確的事才是務實,短期投機不是務實。大力出奇蹟是務實,刨根問底是務實,抓住本質是務實,尊重用戶是務實,認識世界的多樣性是務實。我們的團隊,無論是在錦秋家園有形空間裡想像很大的事情,還是普通話都說不好的同學拿著APEC卡去印度調研,都是很浪漫的事情。甚至我們的字節范就是最浪漫務實的體現。「追求極致」是浪漫,「開放謙遜」是務實,「始終創業」是浪漫,「坦誠清晰」是務實,「務實敢為」既務實又浪漫。


還有什麼是務實浪漫:有同理心是務實,有想像力是浪漫。


有人說你們公司是不是只會AB測試。我發過一個微頭條:同理心是地基,想像力是天空,中間是邏輯和工具。AB測試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是測不出用戶需求的,同理心才是重要的基礎。如果沒有同理心,做出的產品肯定沒有靈魂,不能滿足用戶需求。但是光有同理心還不夠,這樣只能做出有用的產品。想要做出彩的產品,想像力非常重要。


07


張小龍:信息互聯的7個思考

微信之父張小龍2020公開課PRO演講說到信息互聯的7個思考:


可以從幾個維度來看一看這種影響,包括隱私的出讓,信息獲取的被動,社會關係的擴大和複雜,信息傳播的快速,信息選擇的困難、信息的多樣性,搜索的困難。


一. 隱私的出讓


從歷史來看,科技越發達,個人隱私會越少。人們在獲取便利性的同時,其實也在不知不覺地一點一點把自己的隱私範圍縮小。


比如精準廣告和用戶隱私其實是有矛盾的。作為平台,因為我們有大量的數據,什麼該用,什麼不該用,其實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在這裡也倡導同行一起重視這個問題。


二. 信息獲取的被動


你所看見的,或者說,你所閱讀的,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想法。網際網路讓信息唾手可得。可是,從信息的海洋中獲取什麼樣的信息是個很有挑戰的問題。


事實上,很多人並不願意主動去獲取信息,而是更傾向於被動獲取。記得好幾年前,我說過一句話,「推送改變世界,因為用戶更懶了」。包括微信,也是基於推送的。你收到的每一條消息,都被你把優先級排得比你要真正要獲取的信息的優先級要更高一些。


那麼,推送什麼信息,決定了用戶會看什麼信息,決定了他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這是一個我們要經常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說分發這個詞,我覺得推薦可能更尊重一些。


三. 社會關係的擴大和複雜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而如今,社會關係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微信好友,群,朋友圈的互動裡面。比如,中學、大學同學,因群而活躍起來。


過去,學術上有個詞,叫鄧巴數,是說一個人最多有150個好友。但在微信里,顯然它被打破了。人們對於好友的維繫能力,和移動網際網路之前的年代相比,突然增大了很多。


之前我們限定一個人最多5000個好友,現在有將近一百萬人已經接近5000好友。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友,但也促使我們要擴大好友數目了。


我記得附近的人上線時,我自己其實都有隱隱的不安,因為從前我們和附近的人的界限將被打破,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壞。


這種思考,其實會一直貫穿在微信的進化裡面。就像我們擴大5000好友這個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對於它帶來的影響,說實話誠惶誠恐,我們會反覆思考。


四. 信息傳播的快速


一方面,是信息比之前更快速地傳播,可能一個瞬間,一個事件就可以迅速在很多個群裡面,迅速的幾何級數的傳播。


另一方面,有一句話叫「謠言傳千里」,聳人聽聞的內容,可能能獲得更大的傳播機會。這是人性使然。


我們可能很難用技術手段作為一個判定內容的質量的標準,但作為信息傳遞的平台,我們也有很多辦法,譬如說用更多的參與者和強大的機制,來幫助平台作出仲裁,就像我們對待原創和抄襲的做法很類似。


五. 信息選擇的困難


看似我們面對海量信息可以自由選擇哪一些看、哪一些不看,但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去一一篩選,導致我們看到的總是局部。


包括公眾號,看似可以隨便關注,但是你的選擇其實是有限空間的。我們在看一看里實驗了社交推薦,看起來效果還不錯。它是一種通過好友之間的互相推薦來擴大人的選擇範圍。


六. 信息的多樣性


雖然頭部大號會有最大的瀏覽量,但是在一個人人皆可創作的年代,我們希望長尾的小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這也是之前公眾號一個忽略了的部分。等一下會再講一下。


七. 搜索的困難


與web網際網路相比,移動網際網路的各個app更加割裂,信息難以打通、搜索。我們做小程序,就有一個夢想,希望搜索能進入到每一個小程序的內部,這樣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撐起各種長尾的搜索需求。


當然,小程序仍然是我們一直要改進的領域,只有小程序足夠繁榮,才能支撐起搜索的內容的豐富度。


8


曾鳴:決勝未來30年的6大核心戰略指南

作為馬雲的「軍師」,曾鳴教授針對阿里巴巴史無前例的商業模式開發了新的戰略框架和實踐方法。2014—2019擔任湖畔大學教育長,2006—2017年擔任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出版暢銷書《智能商業》,解碼阿里巴巴的創新商業法則,以及決勝未來30年的新商業思維。在新書《智能戰略》中,曾鳴教授首次詳細梳理了阿里巴巴集團的大事記,以及各業務板塊,如新零售、物流、金融、雲計算的發展。

在網際網路環境下,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智能商業。它有兩個必要的組成部分:網絡協同和數據智能,也就是通過大規模、多角色的實時互動來解決特定的問題;通過記錄所有數據,不斷疊代優化,更準確的挖掘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


智能商業的概念已經被廣泛接受,可是,絕大部分人依然沒有意識到智能商業所帶來的變化是全面和根本性的。戰略和組織都必須建構在新的原則上,才能迎接這樣的商業大變革。

智能戰略到底和傳統的戰略有哪些不同?通過對阿里巴巴集團發展歷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對眾多創新企業的對比研究,提出了智能戰略對於傳統戰略在6個方面的超越:

• 運營模式的重構:從人工決策到機器決策。

• 商業模式的重構:從B2C到C2B。

• 競爭優勢的升級:從網絡效應到協同效應。

• 戰略定位的重構:從市場定位到點、線、面、體的網絡定位。

• 戰略體系的重構:從長期規劃到vision和action之間的持續疊代和優化。

• 組織原則的重構:從管理到賦能。


9


陸奇:財富創造最核心的本質是三個維度,

時間、空間和知識



技術的核心定義到底是什麼?

歷史上有很多研究很多書,我自己看了不少,可以有一些總結:

1)任何一個技術永遠基於一個自然現象,這個自然現象持續在發生,不管人是否存在;2)有相應的科學理論可以解釋;3)有足夠的工程化的能力,可以把這個現象「編程」,讓它可執行。最終服務於人類的需求。

今天網際網路世界的很多部分得益於電磁場理論,電氣化和電子工業,大部分物理現象基本都商業化了,唯一沒有商業化的物理現象可能就是量子。

技術本質上有核心的結構:

可以組合 (combinatorial),有自相似 (recursive)。人類所有的技術,都是以前技術的組合或自相似的組合。

技術永遠都是在進化,這類似於進化論:

不斷地找到新的組合;不斷地應用新的科學;不斷地滿足人類需求。人類需求多的技術會發展得更多,這是和達爾文進化論不太一樣的地方。

技術與科學的關係:

當今人類處在一個非常振奮人心、值得興奮的時代,任何一個科學領域基本都在突飛猛進。技術和科學兩者相輔相成,沒有科學就沒有技術,技術會加速科學的發展。

因此,千萬不能忽視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大家有時候覺得基礎科學離技術應用很遠,其實不是。比如沒有狹義相對論,今天的衛星定位就不成立,所以如果世界割裂的話,一個區域沒有很好的基礎科學研究,就會直接影響到技術應用。

技術和經濟的關係:

經濟提供技術進化的方向,在我個人看來,技術是推進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經濟和商業是技術的外延。

人類經濟發展是由通用技術所驅動,這張圖縱軸是人均GDP,橫軸是通用技術的發展,從最早期開始,通用技術的發展十分緩慢,種植植物、馴化動物、使用金屬等等,對經濟的影響也很小,只有從工業革命開始,技術的通用性更強,才有了比較顯著的提升,到了最近幾十年,特別是過去60多年,經濟曲線開始大幅度上升,因為有信息技術,特別是最近幾年開始大規模發展的人工智慧技術。我建議創業者們要關注什麼樣的通用技術在不斷推進,這其中有哪些被商業化的可能。

財富創造體系:

技術推進經濟發展是在一個經濟體系內發生,我非常認同Alvin Toffler(阿爾文·托夫勒)的理論,他最後一本書叫《Revolutionary Wealth》(中文譯名:《財富的革命》),基本上預測了今天所有的一切,包括中美關係。

書中提到,人類歷史至今出現了三種財富創造體系:一種是農業,基於光合作用,核心產能是土地,農業時代的經濟規模增長曲線十分扁平;第二種是有300多年歷史的工業,要素由人的技能和設備組成,我們目前還是基本處在工業時代的末期;第三種是資訊時代,這是最精彩的時代,如果大家不是在這條曲線創業,那我建議就別創業了(全場笑)。很簡單,你就去看過去十年市值最高的公司,他們是在哪條曲線上。

這條曲線的核心是信息,信息是知識的載體,你有了知識之後就可以重組社會資源來創造財富。這裡的財富是廣義的:它是一種通用的能力,能夠滿足人的所需和慾望,不一定是金錢,比方說健康就是一種財富。

財富創造最核心的本質是三個維度,時間、空間和知識。我們所謂的數字化連接,就是解決了一些空間的問題,當然時間也特別重要。

工業社會本身是有瓶頸的,任何一個工業企業,到了一定規模沒法再增長,因為工業是無限細分,一件衣服有做紐扣的,有踩縫紉機的,有做設計的,需要很多人協同,但人一天只有24小時,協同的代價非常大,到了一定規模必然遇到瓶頸,而創造價值也在這裡。Netflix本質是一家時間創造公司,因為本來你要坐在電視機和影院前看,並且只能在特定時間看,現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看。

個人建議,大家任何一家企業,如果沒有放大空間的能力,沒有放大時間的能力,知識上沒有累積的能力,你就得認真考慮你是不是屬於這條知識的曲線,這也決定了企業未來的市值。 (崇嶺計劃)

10

王東嶽:哲科思維


哲科思維,在2018-2019年突然火了,在一定程度上,有哲學家王東嶽出版的《物演通論》一書,更有他提出的遞弱代償原理,以及在混沌大學的課程。


當然,哲科思維里,也有第一性原理,目前是馬斯克創業創新的關鍵。而未來科技向更「深」處走,沒有哲學不行,沒有哲科思維將寸步難行。以下是有人整理哲科思維,推薦如下,僅供參考。


六張圖理解西方哲科思維

來源:王東嶽 《東西方文化溯源》課程

王東嶽先生:哲學家,獨立學者,「遞弱代償」理論提出者。他的思想在其著作《物演通論》中集中表述。


演講:王東嶽(哲學家、獨立學者)

整理:管理有調調 瓊華的清平調


一、總脈落

哲學思維為什麼可以啟發人類進步


現代哲學起源於古希臘一脈。古希臘所有的哲學家,幾乎都是當時著名的博物學家。

亞里士多德集古希臘哲學思想之大成,並開啟了知識的分科。延續下來,當今的科學,源於哲學的分科。

因而西方哲學和當代科學的思維是一脈相承的。

在西方文明盛行的今天,有必要從根子上理解西方思維。

(圖一:西方哲學思維的三大特徵)

圖解

西方哲科思維的三個特點:

  • 追究終極:不斷思考事物背後的本質
  • 邏輯反思:用邏輯去拷問,而不是用素材去堆砌
  • 科學前瞻:追究和拷問的結果,啟發科學的前沿探索

例子:日心說


1. 前人的「真理」——托勒密地心說

近2000年前,托勒密基於當時的天文觀測,提出了地心說,並提出了他的理論模型。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體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地心說模型

2. 追究終極——哥白尼拷問前人理論中的邏輯破綻

- 如果所有星體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轉,那麼,不同時間觀測時,為什麼大多數星體跟地球之間有明顯的距離變化

- 只有太陽與地球的相對距離變化不大

- 太陽與其它星體的相對距離是否同樣變化不大?

3. 提出新假設——日心說

如果把宇宙的中心改為太陽,那麼上述破綻就被解釋清楚了

4. 邏輯證明

- 哥白尼在他的著作《天體運行論》中系統闡述了日心說的思想

- 但很可惜,當時人們的經驗與日心說實在相違背——有誰能感覺到大地在動?

5. 啟發前瞻探索

- 數十年後,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觀測到新的證據,證實了當初的邏輯推演

- 觀測到了木衛體系,證明地球不是宇宙唯一的中心

- 觀測到了金星滿盈現象。只有金星和地球同時圍繞太陽轉才能解釋金星滿盈現象,而地心說完全解釋不了金星的運行軌跡

6. 科學繼續發展,日心說也有暴露破綻的一天。。。。。。


引伸.什麼是「知識」


  • 我們的知識從來不是真理。那些曾經的「真理」為什麼可以表達正確,一定是在正確的時候,知識體系得以自洽。
  • 知識總是不在斷被證偽。任何一個理論,它一但不能容納新出現的信息量,它立即崩潰,而對一個新的信息量,建立一個新的整合模型。
  • 達成新知識的過程不在於你的素材量,而在於整理出新的自洽模型。這是建立新思想的源頭。
  • 人類的進步,是因為我們的邏輯存在變革的可能。


知識從來不是從實踐經驗中來。它是由深刻的探問引發,精密的邏輯導引,再反過來指導前瞻。

——有沒有看到邏輯的力量?


二、追究終極——

人類對「知」的認識是如何加深的


(圖二:「知」的發展層次)


圖解


知的遞進過程:感應-感性-知性-理性

理性的特點在於:抽象概念的能力

人類的文明起源於抽象概念的能力,並將之不斷發展,形成不同的知識體系


引伸知從何來?唯物和唯心新解......


1. 唯物主義認識

唯物主義談「客觀存在」,認為事物本來就在那。感知的發生一定是以「在」為前提。

但我們是通過感官來感受外部世界的,我們只有感知這一個通道來了解外部世界,感知這個通道真的可信嗎?唯物主義完全忽略人的感知系統,從來沒探究過感知系統本身。

同時,唯物主義並不能解釋知識,因為知識不是客觀世界的直接反映。知識都是些抽象的,與客觀世界不直接聯繫的邏輯體系。


2. 唯心主義認識

唯心主義認為,人的感知本身是需要探究的。如果你連感知都沒有研究過,你哪來的自信,說你感知到的就是真實呢?

唯心主義第一次發現了感知有扭曲作用。我們的感知全是主觀設定的展開。比如你吃到甜的水果,其實那是你的感知在告訴你,它是安全的,有益於你的生存。

我們把自己感知到的體系叫世界。但這是你的主觀世界,你永遠不知道真正的世界是什麼。因此,唯物論不成立。唯心主義哲學表達著人類思想的更高度和更深層次。


3. 遞弱代償

「物」與「心」的爭論,使我們把兩者分立開來。

過往哲學不能有效回答「知識」和「存在」的關係,「知」和「在」完全分立存在,互相不能解釋。

「遞弱代償」作為新的哲學假設,為「知」和「在」找到歸一。

(圖三:遞弱代償)


圖解:


1從奇點開始,物質一路分化,存在度一路下降


物質一路分化的過程: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大分子-高分子-生物高分子-生命

越原始的物質,在宇宙中的質量越大,存在時間越高,越穩定。在星空中,恆星只占物質的不到5% ,另外95%是暗物質等基本依存態,它們自130億前宇宙爆發時就存在了


2物質分化的過程,必須分化出感應屬性


這是分化過程中求歸一的必須。物質殘化的過程就必須化分出其它感應屬性。衰變程度越快,存在度越低的,他的屬性和能力反而越強。


3感應屬性一路發展,感應-感性-知性-理性


我們的理性來源於哪裡?它的最源頭是從感應開始。

粒子感應-神經感應-低級神經中樞感應-高級神經中樞。這種東西在感官上延伸,我們叫感性

最初我們能看到的依存對象,沒有判斷求斷的必要,當難度越來越大,在瞬間必須依靠判斷的時候,這叫知性

依存對象越來越多,到迷亂狀態,無法直接判斷,必須先概念化,然後求得依存,這叫理性


4理性:人類文明起源於抽象概念的能力


今天所有地球上的人口均起源於同一支早期智人,他們不同於其它早起人類的地方,不是用火,不是工具,而是「講故事」的能力。比如,虛構出守護神的概念。


5發展:「假設-證明」,認知不平向前推進


回顧人類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到無限宇宙,每一次進步,都是用新的假設-證明替代舊的假設的過程。

(圖五:假設-證明)

為了更清楚地理解「假設-證明」,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例子:歐幾里德與《形論》

1. 追究終極

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歐幾里德,他的研究其實是為他的老師,柏拉圖的哲學觀作證。

2. 提出假設並做證明

  • 定義出抽象的形的概念:點、線、面
  • 展開模型:五大公理窮盡了平面幾何的基礎規則
  • 在現實中梳理素材進一步驗證:弓箭、延伸的道路、甜甜圈、桌角、桌面......

3. 平面幾何的原理直到今天仍在發揮作用。當然,曲面幾何突破了它。

讀到這,請拷問下自己,當你需要做重大決策時,你是從過往經驗判斷,或是使用邏輯思考來找答案?

「假設-證明」,邏輯思維的方法


三、邏輯反思

——人類的邏輯是如何發展的


(圖六:典型的邏輯方法)


圖解


1. 辯證邏輯是人類文明史上低端原始的思維方式

人類文明史上最早期的思想就是辯證思想。易經最早用來圖解對象的體系,它最早出現時,只有兩爻,一陰爻,一陽爻,分別代表男女性的生殖器,由此來圖解對象,推演而成天地。希臘時代,基本早期思想家都是辯證的,表述所有問題都是辯證表述。

在高端邏輯上看,辯證邏輯太粗糙了。它的粗糙體現為

1)二分法,A和非A。你在單位時間只能關注一個A,就把A抽出來單獨研究,其它問題統歸為非A,這是個簡潔的關注方式,是信息量低的時候最有效的方法。比如,矛之外都為盾。

2)相對邏輯,它把隨意設定的任意一個點作為原點。什麼叫前,什麼叫後,左右,上下;當你站在這兒的時候,面前的桌子是前,當我走前十步的時候,那裡又是後了,因此它是人類思維基層的一種主觀觀點。


看看上圖,是不是「歸納法」都比辯證法高明和複雜。當然,辯證表達還是有效的,當我們定義不清全貌的時候,把事物定義成A和非A會更容易加以研究。


2. 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的發源

亞里思多德,古希臘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推演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形式邏輯。真正的邏輯以形式邏輯為墊底。

例子:經典的三段論

大前提:亞洲人都是黃種人

小前提:中國人是亞洲人

結論:中國人都是黃種人。


3. 羅素及以後——高端邏輯

了解高端邏輯,要去學習羅素及羅素之後的學說。看看羅素的主要著作:《數學原理》《數學哲學論》《西方哲學史》《人類的知識--其範圍和界限》


4. 邏輯的局限性

- 純邏輯預演:全抽象符號,在純邏輯上精密演繹,但你不知道他跟外部世界是什麼關係。大量的數學沒有應用點,只是個純邏輯範疇。

- 歸納法:幾乎我們所有的經驗知識全部來自歸納法。因為這個世界相對的材料你永遠不能窮盡,且世界是流變的,它的一切結論都是暫時的借用結論,隨時等待的被顛覆和崩潰。

- 演繹法:能夠達出必然的導出。但演繹法的開端是大前提,而大前擔恰恰來自缺陷百出的歸納法。理性的素材全部來自感性,如果素材本身不真,憑什麼認為你建立的大廈真?


例子(續):三段論的謬誤


"亞洲人都是黃種人。"——這一大前提來自於歸納法。

可「西亞分布著廣泛的白種人」——當你走出中國,發現原來這個大前提是錯的

「中國人都是黃種人」?——結論變得不那麼有根據。


實踐,只產生歸納,而歸納永遠不全面。

邏輯指引素材的方向,邏輯自己也不斷面臨崩潰。

你還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嗎?


四、科學前瞻

不斷探索地圖中的未知



圖解想想看


在15世紀的歐洲,你打開一張地圖,上面只有歐洲西海岸以及地中海的局部表述,其它地方都是勾勒的空白,你對其它地方展現的地貌全都無知。你把這張地圖掛起來,你看著這張地圖,你會不由自主地想去看一看。它將吸引你去探險。

如果你看的是一張大清帝國的地圖,這張地圖告訴你世界都已經解釋完了,面對地圖你只有莫名的虛榮,然後發獃。

人類選擇了探索而不是發獃。

人類文明實際上是信息量不斷增大的過程,是在更高層上新的邏輯取代舊邏輯模型的過程。

你不能確認你已知的任何知識是真理。真理只不過是一個時間範疇內正確的假設,它隨時等待你顛覆原來的思路。

人世間所有知識,都是隨時等待你挑戰的、行將破潰的系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