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車」大捷龍背後的自動駕駛玩家

汽車之心autobit 發佈 2020-02-12T12:59:38+00:00

在短短兩年內,Waymo兩次追加了對大捷龍的採購量:第一次是在 2017 年 5 月,追加採購 500 輛;第二次是在 2018 年 6 月,再次追加採購 62000 輛的計劃。

2016 年 5 月,FCA 與當時還未拆分的谷歌自動駕駛汽車項目走到了一起。

一個是全球排名第七位的大型車企,另一個是引領自動駕駛潮流的當紅炸子雞。

這次合作開啟了汽車行業與自動駕駛公司聯手的先河。在合作中,FCA 旗下的車型 Pacifica 被谷歌翻牌,雙方決定先改造 100 輛用於自動駕駛測試。

Pacifica 是一款由克萊斯勒打造的小型貨車(minivan),這款車到了歐洲,又被稱為 MPV。在中國,由於它的上一代車型大捷龍先入為主,所以 Pacifica 仍被習慣稱為大捷龍。

之後谷歌自動駕駛項目拆分成立 Waymo,大捷龍則借著它的東風乘勢而起。在短短兩年內,Waymo 兩次追加了對大捷龍的採購量:

  • 第一次是在 2017 年 5 月,追加採購 500 輛;
  • 第二次是在 2018 年 6 月,再次追加採購 62000 輛的計劃。

除了 Waymo,大捷龍還被自動駕駛公司 Voyage、Auto X 選做了自動駕駛測試車。去年 11 月,美國排名第二的自動駕駛網約車公司 Lyft 確定將採購克萊斯勒 Pacific 打造自動駕駛車輛。今年 CES 之後,安波福也表示下一代主力車型將基於克萊斯勒 Pacifica 的自動駕駛汽車。

這款車究竟有何不同,為什麼它最終成為了 Waymo 們的自動駕駛測試車?

1、大捷龍初登場

大捷龍最早於 1999 年誕生,是克萊斯勒為了紀念 MPV 誕生 15 周年打造的車型,號稱投入了 20 億美元研發經費打造。

在美國市場,大捷龍的售價區間為 28595 美元- 42495 美元(約合 18.6 萬元-27.7 萬元)。

2012 年克萊斯勒推出全新大捷龍,其進口車型在中國市場的起售價為 49.68 萬元。

2016 年 1 月,克萊斯勒在北美車展上再次發布大捷龍的換代車型,並命名為 Pacifica。在中國市場,這款車仍被習慣性地稱作大捷龍。

作為一款家庭用車,大捷龍上市後在美國市場一直銷量不錯。在國內,大捷龍相當於「神車」五菱宏光。

在美國市場,大捷龍在 2012 年上市後很快拿下了美國市場 MPV 車型銷量第二名,2016 年在美國市場 MPV 車型銷量中排名第四位,之後的 2017、2018 年,這款車型年銷量穩定在 11 萬台上下,基本上是美國市場 MPV 銷量第二名。

因為有這個銷量基礎,在克萊斯勒與菲亞特合併為 FCA 後,大捷龍的產品線才得以被保留下來。

Waymo 最初採購的 100 台車是 2017 款插電混合動力版的大捷龍,搭載了最大功率 185kW(252PS)的 V6 發動機,以及單電機和 16kWh 電池組,中控是一台 8.4 寸液晶顯示屏。

此外,這款車還很節能,美國 EPA 環保署測試結果顯示,其油耗可以達 2.7L/百公里。

不過,要說 Waymo 為何選擇了大捷龍作為自動駕駛測試車,和銷量、售價、節能等並沒有太大關係。

雙方的合作,建立在大捷龍是當時少有的、適於研發自動駕駛的基礎上。

2、大捷龍的特別之處

要回答大捷龍為何被 Waymo 選中這個問題,先要從這款車的硬體本身出發。

如上所述,大捷龍是一款插電混合動力 MPV,這裡面有兩個關鍵點:

首先,大捷龍是一款插電混動的車。

國外的自動駕駛公司之所以通常選用插電混動車作為自動駕駛原型車,在於這類車型的制動系統是 EHB(電子液壓制動),而燃油車除了阿爾法羅密歐的 Giulia 外都是採用 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做線控制動。

相比之下,ESP 的制動力度、使用壽命、響應速度等不如 EHB。要做到常規的線控制動,就需要 EHB。

其次,大捷龍是一款可以容納 7 人乘坐的 MPV,是 Waymo 今後選擇用來做 Robotaxi 的理想車型。

這款車的椅子拆掉後還能運送快遞,比轎車、SUV 等車型的功能更加齊全。還有一個細節是,大捷龍是一款帶有電動自動門的車型,這對於今後需要無人化運營的自動駕駛服務來說非常關鍵,那樣就不會出現乘客遺忘關閉車門的狀況。

在谷歌與 FCA 合作的 2016 年,美國 MPV 車型銷售排行榜前五名的依次為:

  • 豐田 Sienne
  • 道奇 Grand Caravan(克萊斯勒 )
  • 大捷龍(克萊斯勒 )
  • 本田奧德賽
  • Town&Country(克萊斯勒 )

三款車屬於 FCA 集團旗下克萊斯勒所有,且克萊斯勒與谷歌一樣同為美國公司,選擇誰去合作自然更容易做出決定。

除了上面這些因素,谷歌之所以最終選擇大捷龍,還和這款車的線控底盤有關。

AutoX 在與 FCA 大捷龍合作的改裝車

自動駕駛公司 AutoX 董事長肖健雄表示,無人駕駛落地需要具備車規級冗餘硬體的底盤,包括剎車、轉向、電源等,均需雙層冗餘,目前全球能符合這些要求的車只有兩款:FCA 的大捷龍系列和 Volvo 的 XC 系列。

「FCA 的 Pacifica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有冗餘線控並被大量數據驗證過的車。所以主要的玩家要麼就採購大捷龍,要麼就自己重新造一款符合要求的車,要麼就下大單去定製。」

谷歌選擇了第一種方式。

在谷歌和 FCA 對大捷龍進行改造前,大捷龍首先通過了谷歌在加州的測試,並在 FCA 位於密西根州和亞利桑那州的試驗場中進行了調校與測試,然後才開始在密西根州了進行改造生產。

其實,谷歌早期採購的 100 輛大捷龍仍屬於後裝改造而成,畢竟 6 個月時間是無法開發一個全新的自動駕駛平台並生產車輛的。

改造後的大捷龍受到了谷歌的認可,谷歌的工程師也從加州搬到密西根州,並在那裡建立了自動駕駛研究的基地。

緊接著,Waymo 又追加採購了 500 輛大捷龍,並開始為這些車輛配備自動駕駛系統。再往後,Waymo 要擴大自動駕駛服務車輛規模,於是進一步計劃採購 62000 輛大捷龍,相當於大捷龍在美國市場年銷量的一半。

大捷龍在 Waymo 的加持下延續著往日輝煌進入新時代。

3、謹慎的馬爾喬內

實際上,Waymo 之所以選擇大捷龍,還離不開時任 FCA 集團的 CEO 馬爾喬內的努力。

用時下流行的說法,降本增效是會計師出身的塞爾吉奧·馬爾喬內最擅長的手法。

2003 年,當時還在日內瓦 SGS CEO 的馬爾喬內已經 52 歲,他即將開始一段新征程。

當年 5 月,他被義大利的阿涅利家族邀請加入菲亞特董事會,幫助這家處於市場需求萎縮、家族矛盾激化的老牌車企進行改革。馬爾喬內於次年出任菲亞特 CEO。

通過內部整合平台資源以降低研發成本等措施,以及終止與通用合作並藉由通用違約拿到高達約 19.9 億美元的「分手費」,馬爾喬內很快在 2005 年帶領菲亞特走出虧損困境。幾年後,馬爾喬內又主導了菲亞特與克萊斯勒的合併。

2014 年 10 月,FCA 集團成立,馬爾喬內擔任集團 CEO。馬爾喬內再次通過砍掉不賺錢的產品線等措施帶領虧損的克萊斯勒走上正軌。

此次合併中,大捷龍因銷量突出得以保留。

兩家車企完全合併後,FCA 在 2016 年的全球銷量為 472 萬台,凈營收 1110.18 億歐元,凈利潤 18.14 億歐元(約合 19 億美元)。

雖然發展勢頭向好,但是,剛剛緩過氣的 FCA 顯然是沒有餘力發展自動駕駛的。

這一點與大眾、通用、現代這些車企動輒投資十幾億美元砸向自動駕駛不同,FCA 不可能拿出一年凈利中的大多數,去開發短期內看不到回報的技術。

於是,馬爾喬內再次展露出會計師的精明風格,他頂著外界批評壓力,對需要大量研發資金的技術一律持謹慎投入的態度,其中當然包括以燒錢著稱的自動駕駛技術。

在通用、福特等車企忙著布局自動駕駛時,馬爾喬內準備找一位合作夥伴來分攤研發費用。Waymo 的前身,谷歌自動駕駛汽車項目此時進入馬爾喬內的視野。

4、與 Waymo 合體

谷歌的自動駕駛項目始於 2009 年。

到 2016 年時,谷歌已經有了幾十台雷克薩斯 RX450h 作為測試車。

為了推動技術開發的進度,谷歌需要投入更多的測試車。但他們對於「製造更好的汽車」不感興趣,所以谷歌當時必須找一家車企來進行合作。

谷歌可找的車企,在美國本土有通用、福特和剛剛「吃下」克萊斯勒的 FCA,德國大眾也有意向合作。不過,谷歌在這些公司中篩了一輪,暫時只有 FCA 符合條件。

原因是,通用等傳統車企對於自主研發自動駕駛執念很重。

2016 年 3 月,通用收購了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Crusie Automation,福特也有自己的想法,並於 2017 年年初收購了成立僅三個月的 Argo AI。

大眾汽車 CEO 迪斯本想以 120 億歐元(約合 137 億美元)獲得 Waymo 10% 的股份,這個提議最終被大眾董事會否決,大眾轉身拿出 26 億美元投資了福特麾下的 Argo。

這幾家車企的態度很明朗,想要掌控自動駕駛研發的主導權。

在一眾車企中,FCA 顯得有些另類,它在自動駕駛自主研發方面的投入並不積極。

Waymo CEO John Krafcik 曾表示,谷歌選擇 FCA 是因為它並未像福特、通用等公司一樣急於布局自家的自動駕駛規劃。

雙方一拍即合,馬爾喬內與 Krafcik 會面,雙方最終敲定了這一開啟行業新局面的合作。很快,谷歌決定採購 100 輛大捷龍,作為自動駕駛測試車。

在接下來的半年內,FCA 和谷歌完成了大捷龍的改造和整車組裝。

2016 年 12 月,FCA 將第一批頭頂著雷射雷達、四周搭載著傳感器的大捷龍交付給谷歌。同月,谷歌自動駕駛項目正式拆分,Waymo 開始獨立發展。

從 Waymo 獨立的第一天起,大捷龍的形象就與自動駕駛緊緊地綁定在了一起。

5、更多合作者出現

如今,除了 Waymo 之外,大捷龍已經成為更多家自動駕駛公司的測試車。

2019 年 11 月,網約車平台 Lyft 宣布將採購大捷龍以打造自動駕駛車輛,Lyft 稱主要考慮的是這款車上下方便且內部舒適、配置豐富。

當然,Lyft 能夠與 FCA 合作採購大捷龍,與 Waymo 不無關係。

早在 2017 年 5 月,Lyft 與 Waymo 就達成自動駕駛技術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項目試點和產品開發上共同合作。

2019 年 6 月,Lyft 稱計劃引入 10 輛 Waymo 的自動駕駛車到自家平台。5 個月後,有了和 Waymo 的合作基礎,Lyft 表示確定採購 FCA 的大捷龍用於無人出租服務,目前 Lyft 正在對大捷龍進行改造。

2019 年 6 月,FCA 又與自動駕駛公司 Aurora 達成合作,雙方計劃共同開發商用車輛的自動駕駛技術,FCA 將在旗下 Ram 品牌和菲亞特特種車輛上部署 Aurora 的自動駕駛系統。

進入 2020 年,大捷龍還成了安波福的自動駕駛測試車。今年,安波福的測試車將正式上路測試。

大捷龍之外,通用雪佛蘭 Bolt、沃爾沃 XC90、捷豹 I-Pace、林肯 MKZ、紅旗 E·界等車型正在陸續成為自動駕駛測試車。

今年 1 月,通用、Cruise 和本田歷時三年打造的名為「Origin」的沒有方向盤和制動踏板的無人駕駛車輛已經出現。

這或許意味著,大捷龍未來某天也會與自動駕駛時代告別,繼而被車企量身打造的自動駕駛車型所替代。

回望過去,大捷龍有過和安全員日夜相處的時間,有過讓人驚嘆的自動駕駛操作,也遭遇過讓人為之擔憂的交通事故。

但更多的是,這款車承載了科技公司通過自動駕駛改變未來出行的夢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