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對宗室皇親為何沒採用明朝「封藩制」,而是「封而不藩」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0-02-12T04:32:40+00:00

文:王金百參考文獻:【1】《努爾哈赤編年體傳記》高慶仁/著 大連出版社【2】《皇太極寫真》 陳捷先/著 商務印書館【3】《雍正大傳》 關河五十州/著 現代出版社【4】《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楊啟樵/著 嶽麓書社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眾所周知,大清王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這個王朝建立之初,很多政體制度都是沿用或效仿大明王朝制度而為之。但是有一個制度大清王朝卻與大明王朝截然不同,就是宗室藩王制度。

大清王朝針對宗室皇親沒有採用大明王朝的「封藩制」,而是採用「封而不藩」的制度,這又是為何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研究一下大清王朝前期,宗室皇親與朝政權力之關係。

上圖_ 清朝八旗子弟

中國封建王朝宗室皇親絕對是一個特殊階層,特殊群體,大清王朝亦是如此。這些人出身高貴,因此而享有特殊權益和擁有特殊權力,然而這些人又往往因其身份特殊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甚至是成為被打壓和被排擠的主要對象,所以這一群體的問題不可謂不複雜。

筆者根據大清王朝發展軌跡以及宗室皇親在王朝扮演角色的不同,簡單將其劃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

所謂前期,是從努爾哈赤建立汗國至雍正皇帝執政結束這一時期,如此劃分的理由是,這一時期大清王朝宗室皇親,在朝廷擁有相當權力,是名副其實的當權派,乃國家管理的中流砥柱,也是強勢期。

等到乾隆皇帝執政之後,極大限制宗室權力,宗室皇親基本上淡出朝政管理,遠離政治中心,這一時期延續至道光皇帝執政時期,我將這一時期定義為中期,也是落寞期。

咸豐皇帝執政直到大清王朝滅亡,宗室又再次重掌權力,這一時期為後期,也是迴光返照期。

上圖_ 滿洲八旗

如前所述,我們重點研究這前期。這一時期簡言之,大清王朝宗室很有權力。主要原因就是大清王朝之建立並最終奪取政權,離不開家族成員的共同努力,屬於典型的家族打拚共同創業。

眾所周知,大清王朝以「八旗制度」而聞名,這種「旗制」實際上是化整為零的軍民一體組織,也就是說它們既是作戰部隊單元,也是從事生產單元。而這一制度也是經過發展而逐步形成,從早期的「四旗」發展至「八旗」,再由原「八旗」逐步發展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而每一「旗」都有一旗主(首領)。

上圖_ 《滿洲實錄》中太祖建元即帝位圖,努爾哈赤身邊的威武侍衛

在這一時期,旗主通常是由宗室擔任。尤其是在早在努爾哈赤執政時期,各旗旗主均稱貝勒,對本旗大小事務有直接管理裁定權力,只需向努爾哈赤匯報即可,因而權力很大。當然,「八旗」之間並非完全平均與相等,根據各旗旗主的出身以及旗內成員分工與戰功等高低不同,這些旗主貝勒之間身份也有高低。

在努爾哈赤執政後期,在其之下掌管汗國軍政大權主要有四人,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史稱「四大貝勒」。然而封建政權集權制是其必然結果,因此在四大貝勒之間也是矛盾重重,也就是說,後金汗國時期,宗室在掌管權力之同時,也是存在內部分裂的不穩定因素,更是後金汗國內部主要矛盾之一。而且這一矛盾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立刻引發危機。

上圖_ 努爾哈赤半身朝服像

努爾哈赤病逝之後,並沒有明確指定接班人,可以說汗位懸空之時,就是動盪時期。理論上講,四大貝勒都存在承襲汗位的可能,但是最終還是智勇雙全的皇太極更加懂得政治運作,更加深得人心,因此最後脫穎而出成為第二代後金大汗。

雖說,皇太極為大汗,但是權力並非由其盡在掌握,在其上位伊始,後金汗國還是四大貝勒共同主政之局面。隨著皇太極權力鞏固,先後罪之阿敏與莽古爾泰,最後打壓代善而完成獨自主政。儘管,主政是一個人了,但是各旗主貝勒依然擁有相當權力,因為此時依舊是創業時期,還是要依靠各位宗室成員櫛風沐雨完成偉業。

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建立大清,初封六大和碩親王,由代善領銜,分別掌管國家權政。由此可知,大清王朝建立初期,還是以宗室皇親為管理朝政核心班底,宗室依舊掌握大權。

上圖_ 清太宗皇太極腰刀

在皇太極改元建朝八年後,不幸暴病駕崩。同樣,皇太極生前也沒有指定接班人,之所以沒有指定接班人原因很多,其中為了平衡宗室之間勢力均衡絕對是原因之一。

此時皇儲懸虛,宗室之間又有一番較量。過程複雜,非本文重點,不做闡述。最終,以接班熱門人物多爾袞之讓步,退而求其次地推舉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承襲皇位,他本人及鄭親王濟爾哈朗以親王攝政為條件,化解此次政權危機。

之後,多爾袞排擠濟爾哈朗以及其他異己分子而大權獨攬,同時極力提拔親信,尤其是自己胞弟豫親王多鐸,軍政大權大部分落入此兄弟二人之手。儘管多鐸與多爾袞相繼病死,這場宗室篡權的危機化於無形,但是不得不承認,順治朝宗室皇親權力甚隆,甚至皇權也受其威脅。

正因為順治朝宗室篡權的問題教訓,康熙朝開始對宗室權力進行逐步打壓。先是康熙皇帝沖齡繼位,輔政由異姓大臣擔任,開啟國家最高權力不由宗室定奪之局。

上圖_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康熙皇帝主政之後,更是逐步將宗室排除核心政治圈,但是並非徹底摒棄宗室不用,在平定三番之亂,以及平定蒙古叛亂,掌管兵權之主帥還是宗室皇親。此外,儘管宗室極少在朝廷擔任官職,但是國家一些重大事務處理仍有宗室擔當,尤其是在他執政後期,為了鍛鍊兒子們的處理政事的能力,他有意讓兒子們參與政事。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五十七年,委任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掌管兵權,全權處理西北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可以說,康熙皇帝雖然有意限制宗室權力,但是還是對宗室委以重任,尤其是自己的皇子們。這個時候大清王朝的統治者,思想意識還是「家裡人最可靠」,因此宗室皇親在朝廷依然擁有一些權力,尤其是帶兵之權。

上圖_ 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最終是雍正皇帝脫穎而出,繼康熙皇帝之皇位。深陷宗室權力爭奪之中的雍正皇帝,深知宗室掌握權力的弊端,因此進一步加強皇權是他上位伊始的重要任務。但是,剛剛上位的雍正皇帝除了各種危機之外,還有一個棘手問題,就是缺少值得信賴之人,他身邊除了老鐵十三弟胤祥之外,能夠信任之人寥寥。

此外,為了穩住和迷惑死對頭「八爺黨」胤禩集團,並不能立刻將黨首胤禩置之死地。所以雍正朝最初的權力核心班底是由胤禩、胤祥兩位宗室皇弟和馬齊、隆科多四人組成,並且兩位宗室皇弟還有具體職務,胤禩掌管工部,胤祥掌管戶部。隨著雍正皇帝皇權穩固,對胤禩等人給予除之而後快之打擊,以及雍正八年胤祥因病去世,雍正朝最初權力圈也徹底不在。

上圖_ 八貝勒胤禩的親筆書信 影印


上圖_ 愛新覺羅·胤禩(禩同祀,為祀異體字;1681年-1726年),即允禩

但是,雍正皇帝並沒有完全摒棄宗室,繼胤禩、胤祥之後,他還是重用了他的兩位弟弟,一位是康熙皇帝弟十六子莊親王胤祿和十七子果親王胤禮,並延續至乾隆初期。當然,能夠委以重任,獲此殊榮之宗室已經為數不多,僅少數近枝皇親而已。

待乾隆皇帝執政之後,在總結前人經驗教訓以及經過「弘晳逆案」事件之後,乾隆皇帝決心將宗室皇親徹底摒除朝政之外。大清王朝宗室皇親掌管朝政也就此告一段落。

上圖_ 乾隆皇帝便裝

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可知大清王朝宗室「封而不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長期處於權力中心,如此情況,宗室皇親們是不會願意到地方就藩,因此大明王朝的「封藩制」在大清王朝根本沒有「市場」。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封藩制」確實不是一個好制度,在大明王朝,那些藩王不是禍害地方,就是謀權篡位。同時,國家為養活這些個「白吃飽」耗費大量資源,所以說,大清王朝採用宗室「封而不藩」制度,還是相對明智之舉。

文:王金百

參考文獻:

【1】《努爾哈赤編年體傳記》 高慶仁/著 大連出版社

【2】《皇太極寫真》 陳捷先/著 商務印書館

【3】《雍正大傳》 關河五十州/著 現代出版社

【4】《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楊啟樵/著 嶽麓書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