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大師「抽象」背後有什麼奧秘?

采真畫社 發佈 2020-01-17T01:39:34+00:00

2019年3月,蘇富比香港春拍中,吳冠中1974年創作的油畫《荷花(一)》,以1.3億港元成交,領銜拍場,成為2019香港春拍市場中首件過億藝術品。

為何要關注2019年的吳冠中?2019的吳冠中有多熱門?市場背後,我們要了解的是大師背後的「為什麼」,才能建立持續理性的收藏體系。

作為「法國三劍客」之一的吳冠中,為何他的作品有的溫婉秀麗,有的卻抽象難懂?以「點線面,黑白灰,紅黃綠」為特點的吳冠中,為何會提出「風箏不斷線」「筆墨等於零」的觀點?今年《獅子林》的新紀錄,是否代表市場已經開始接受抽象的吳冠中?


文/羊城晚報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賴宇寧圖/華藝 嘉德 供圖

本期「名家話收藏」,除了帶來在2019刷屏大熱的吳冠中市場觀察,更有國內研究吳冠中的權威學者,帶你了解大師天價作品背後的藝術理念,認識一個「抽象」的吳冠中。

【受訪嘉賓】劉巨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賈方舟國家一級美術師,批評家、策展人,曾任內蒙古美協副主席林松藝術市場資深專家

【市場熱話】吳冠中的2019有多熱?——領銜多個拍場,淡市屢創天價

2019年,「吳冠中過億」「吳冠中領銜」成為幾大拍場的高頻刷屏詞。

2019年3月,蘇富比香港春拍中,吳冠中1974年創作的油畫《荷花(一)》,以1.3億港元成交,領銜拍場,成為2019香港春拍市場中首件過億藝術品。打響吳冠中2019年「刷屏大潮」的頭炮。

2019年6月2日,嘉德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專場,吳冠中1988年創作的水墨設色《獅子林》,8800萬元起拍,最終以1.4375億元成交了。打破吳冠中中國畫最高紀錄。

吳冠中的領先地位持續到2019年秋拍。10月7日下午,持續競拍7小時的香港蘇富比2019秋拍「中國書畫專場」,上拍的7件吳冠中作品全部售出,成交金額1.07億港元,占據本場總成交的四分之一。其中吳冠中《日照群峰》以4876.5萬港元成交,超過估價4倍成交,《雙燕》以3965.3萬港元成交,以估價六倍成交,溢價頗高,且位居本場第一、第二名。

接著,吳冠中《魯迅故里》在保利香港秋拍,以2183萬港元成交;晚年代表作《野藤明珠》在華藝國際秋拍的廣州站,以5177.5萬元成交。

在2019年度創造作品天價的藝術家排行榜中,吳冠中成為中國近現代書畫類別的第一名。在中國藝術家中排第三,僅次於現當代藝術的常玉與中國古代書畫的趙孟。

為何要關注2019年的吳冠中?——藝術市場的天時地利人和為何要關注2019年的吳冠中?藏家趨於理性,名家精品固然更易成為追逐熱點。但關注吳冠中的市場行情,對於收藏者有何更深層意義?

藝術市場的每一輪行情,都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共同結果。在過去近三十年里,吳冠中的每一個市場節點都與其人生軌跡的一些事件相關。例如有重要展覽舉辦、離世、重要作品釋出以及誕辰百年紀念等。

吳冠中的市場影響力,從2004年重要作品的全球巡展,引發2005年第一波行情;2011年春拍,首次出現破億作品,並且個人專場以百分之百的成交率、接近5億元的總成交額,一度成為中國拍賣史上個人專場總成交額最高的藝術家。

2019年,吳冠中誕辰百周年,多個高規格重要展覽舉行,重要作品被展出。人們得以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吳冠中先生的藝術理念與價值。

藝術批評家賈方舟表示:「吳冠中先生是自20世紀以來,在中西結合這條路上,走得最成功的藝術家之一。他既把西方的現代造型觀念融匯到他的作品裡面,也把中國傳統的一些人文因素以及他那種深厚的本土情感,融入作品中。儘管他一直是有爭議的藝術家,但我覺得這很正常,我們客觀地評價藝術家,他給我們中國現代藝術史留下了一筆非常寶貴的遺產。我們將會越來越認識到他的價值和意義!」

【藝術透視】如何理解吳冠中的抽象畫?

作為「法國三劍客」之一,吳冠中回國後,創作從具象到抽象。其作品的多元化呈現,使得吳冠中在油畫、中國畫、水墨、現代化等多個藝術門類的創作中,從形式美到抽象美,都綻放藝術光彩。吳冠中價值過億元的作品中,既有油畫也有中國畫,既繪畫秀麗古典的江南水鄉,也有抽象誇張的水墨創作。

在中國畫水墨領域,吳冠中從上世紀70年代末水墨畫創作初期,到90年代中後期水墨創作高峰,在藝術創新的道路上經歷從具象到抽象的發展歷程。而他所提出的「風箏不斷線」「筆墨等於零」,曾引起藝術界爭論。事實上,也可作為理解吳冠中作品的一個角度。

壹關於「風箏不斷線」如何理解吳冠中的「風箏不斷線」?這與吳冠中畫中典型的「點線面」,有何聯繫?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劉巨德從「風箏不斷線」入手,講解吳冠中創作中傳統與抽象之間的關係。

劉巨德:吳冠中先生提出的「風箏不斷線」理念,可以說極有詩意,而更多的還是他自身的一種情感和心中的文化精神。這個理念他也解釋過很多,但是按我最終理解,第一個就是和祖國人民的情懷,他永遠不斷線。

第二個就是和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美學,永遠不斷線。他的藝術是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第三個就是他畫的對象,和生活、自然不斷線。這就是我領會的「風箏不斷線」三層意思。

「風箏不斷線」的創作理念,是螺旋式上升的。從上世紀80年代水墨創作初期到90年代後期水墨創作的高峰,風箏越飛越高,而線也越來越細。就其代表作品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巨作《獅子林》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紫藤》,再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代表作《野藤明珠》,可以完整地呈現吳冠中創作歷程的變革過程。

《紫藤》你可以看到是從寫實里來的。但《紫藤》和《獅子林》不太一樣。《獅子林》找了一個角色和場景,你感覺其中2/3還是具象的,而《紫藤》可以說是2/3是抽象的。


到了《野藤明珠》這張,基本上是抽象的、渾然一體的。吳先生非常關注「象」,他後來的形式美是混沌的象大於形,所有的形、所有的生命,全部融化在混沌的象之中。《野藤明珠》在中國傳統美學土壤中孕育而來,不僅僅是命名來源於中國傳統美學的集大成者徐渭的詩句「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此畫創作於1996年,可看出此時吳冠中的創作更加自由狂放。

他是用筆畫的,非常注重點、線的關係,繪製之時並不固定於畫面一個方向,而是站在四周,整體運營構思。《野藤明珠》也不是一根一根地去畫,他是一片混沌地去畫,不拘泥於刻畫某一個細節,而更多注重宏觀的全局,所有的這些形、色、點、線、面之間那種交響。他最關注的就是象。

我覺得他晚期把形式美推向了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美學的最深處。這是他對中國美學、中國繪畫走向現代、走向世界最大的一個貢獻。

還有一個特點,《野藤明珠》他用的完全是純黑白的墨色,放棄了他原來的彩色的點,這也是他自身對徐渭的一種認識和理解。在中國繪畫理論中,黑白就是陰陽。陰陽生生不息,化生萬物。你可以看到他那個時期的作品,基本是黑白居多。

此時的吳冠中,作品更加純化,所以這張作品反映了他在晚年的創作中,形式美走向了一個無我的狀態,從無的角度看世界,這是中國美術非常高妙的地方。

如何理解「筆墨等於零」?作為油畫與中國畫兼擅的大家,吳冠中提出的「筆墨等於零」,曾引起爭論。從學術上如何理解「筆墨等於零」?劉巨德從創作過程與細節進行了分析。  

劉巨德: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吳先生從工具上改革,體會到了筆墨是變化的,而最重要的是象,這個象是永恆的。那個看不見的文化精神他繼承了,而看得見的那個筆墨他揚棄了。因為注重這個看不見的文化精神,他後來在《獅子林》創作中,帶來了很大的誇張和想像,他把形變成了一個勢象。到《野藤明珠》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他是完全混沌一片,沒有身段了。

在畫的過程中,他特別發明了一個工具,就是一個膠皮大桶,上面裝著一個鐵嘴,他每次都是把墨灌進去,抱著它站在紙上遊走。他為什麼提出筆墨等於零呢?因為筆墨對他來講不夠用,限制了他,他要畫很長的線,他要像舞蹈一樣奔騰在這地上去噴洒流滴,這最能體現他情感的律動。

《獅子林》所有的線,就是這樣流滴出來的,只不過它不是黑的墨線,是墨里加了白粉,是灰色的線。只有這個時候,他的心、他的手、他的眼、他的意、他的身體和這個墨的流動才能合一。這幅《獅子林》,他確確實實是從現實中觀察、想像、體驗來的,儘管他對太湖石作了極大的誇張,但還是與現實緊密相關的。只不過他把太湖石和亭子的比例關係誇大了,把亭子縮小了,太湖石放到了一個可以說無限的,但是有邊的狀態,從此感覺沒有天、沒有地、只有太湖石。所以他的《獅子林》,既是來自現實的,也是來自於想像的,來源於他童年生活中的底色。

叄「象大於形」市場不懂?吳冠中的抽象難理解嗎?如何從吳冠中不同時期作品的演變過程,來理解吳冠中的點線面與抽象?是否大家難懂的抽象吳冠中,市場表現會不如容易看懂的傳統國畫?《獅子林》的新紀錄,是否代表市場已經開始接受抽象的吳冠中?我們請來著名文藝批評家與藝術市場資深人士分析。

賈方舟:《獅子林》吳冠中前後畫了兩張,1983年和1988年都畫過,但我認為1988年那張還沒有1983年的好。他畫的獅子林其實就是一種抽象結構,但是他又是現實的,所以說它不是純抽象的,因為他畫的是一個現實,就是蘇州的園林。從1988年到了90年代,我覺得特別是1992年以後,吳先生在藝術上有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他開始畫抽象的作品,像《年輪》、《流逝》等畫了一大批,包括1996年的《野藤明珠》,形成一個階段。

因為1992年他老伴生病差點去世,他情感上比較低落,那段時間我覺得他作品中那種深沉的對人生體驗的東西更多,就不純粹是像白牆黑瓦的輕快的風景畫,他其實轉向了一種更深的對人生的思考。

你可以由此看到他的藝術的發展脈絡。他必然是從生活中來,從現實的形式結構來發展,最後到原來的原型也沒有了,純粹是一些點線面的結構。這種點線面結構看不到原型的時候,他就抽象了。就像《野藤明珠》,是比較典型的,它就是從原型向抽象過渡,接近到純抽象狀態的一個代表。

這件作品創作於1996年,是他從具象走向抽象的一個重要時期。你看他整個畫面的處理,線的使用,互相穿插;點用了純粹的水墨,以往他一般都會用一些色點。

林松:談到市場,我覺得可以做個對比。張大千、齊白石,是中國市場裡標誌性的大家,創造了很多紀錄。其實張大千早期的作品容易看懂,而晚年的潑彩,其實一直被市場所忽略,其實恰恰隨著人們對藝術的理解、認識的提升,才會明白,張大千的潑彩的藝術貢獻是超越他傳統的人物、山水畫的,因為有自己的面貌和風格。

我覺得在吳冠中身上,也恰有這樣的例子。比如說他早期的江南水鄉,以前的寫生作品,不論油畫還是水墨畫,都挺貴的,市場很接受。恰恰他晚年的一些抽象類的作品,大多賣得不貴。為什麼?我覺得是因為市場大眾對抽象的理解程度,還有待提高。

實際上在我們來看,恰恰是他比較抽象的作品,特別是晚年的水墨畫,它的藝術高度是更高的,但還沒有被市場所充分了解,包括美術史上研究,也是不夠的。所以我個人認為,經過對他的研究了解和梳理,他晚年的一些集大成的抽象類的作品,市場價格今後會更好。

像我們今年都在說,《獅子林》已經值1.43億元了!那是因為買家能看懂,好理解。但是到吳冠中晚年的一些更加符合他藝術理念的呈現,可能是很單純的水墨,可能是很抽象的繪畫,不是特別容易看懂,但恰恰是他更高的水準的代表。


來源:藝周刊

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