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馬與徐悲鴻的三個差距只要超越一個都有希望

千千千里馬 發佈 2020-05-07T09:46:54+00:00

我們從一下三個方面看,沒有一個現代畫家畫馬是可以超越徐悲鴻大師的,即使有一個指標超越徐悲鴻都值得可喜可賀,但是非常遺憾,真是沒有一個畫家可以超越徐悲鴻畫馬。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當代畫馬有誰是能超越徐悲鴻大師的嗎?」沒有!一個也沒有。

我們從一下三個方面看,沒有一個現代畫家畫馬是可以超越徐悲鴻大師的,即使有一個指標超越徐悲鴻都值得可喜可賀,但是非常遺憾,真是沒有一個畫家可以超越徐悲鴻畫馬。他真的不愧為是現代畫馬的「韓干」。

1915年,徐悲鴻在上海無所依靠,畫畫沒有收入,生活非常困難。當時著名的嶺南派畫家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開設審美書館,徐悲鴻畫了一幅馬寄去,沒想到受到這兩位畫家的高度讚揚,他們給徐悲鴻回信說:「雖古之韓幹,無以過也!」

韓干是唐代著名的畫馬大師,他的《照夜白》刻畫了唐玄宗一匹激情壯懷的駿馬,至今沒有人能超過他。

高劍父、高奇峰兩位嶺南派大畫家,他們這樣稱讚徐悲鴻畫馬,可見徐悲鴻還是青年時代,就非常厲害了。

徐悲鴻畫馬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千里馬以對徐悲鴻研究多年,我以為有如下三個方面,是我們至今畫馬無法超越徐悲鴻這座藝術高峰的原因。

首先是精確的動物解剖學和超越機械透視的藝術透視手法

我們只要提起徐悲鴻畫馬總是少不了對徐悲鴻引進西畫手法透視解剖的運用。

沒錯,徐悲鴻畫馬如果沒有引進西畫的核心技術手段透視解剖,肯定是達不到他這樣高度藝術造型成就的。

徐悲鴻為了學好自己喜歡的畫馬,他在留學法國期間,對西方繪畫的核心價值透視、解剖、色彩都有精深系統的研究。

其中最優秀的研究成績是透視解剖,色彩比較難,是一個超越學理的技術,更多是一種文化。就像中國畫的筆墨,學理並不複雜,無非就是濃淡乾濕,但是,藝術境界和藝術層次非常難以成就。也是西畫藝術的最高藝術價值,所以,要在色彩上快速有所成就還是非常困難的。

而透視解剖屬於學理性技術,只要付出一定刻苦訓練的時間,是可以在短期內學好的。

所以,徐悲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透視解剖運用到中國畫手法畫馬上的畫家。所以對馬的體積感的描繪就一下超越中國古代畫家的造型能力了。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徐悲鴻畫馬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不是生搬硬套透視解剖的技術,而是把透視解剖作為一種藝術手段,自覺地為藝術作品去服務,而不是為技術而技術,只有技術沒有藝術。

例如,徐悲鴻非常喜歡畫俯視的馬。如果按照俯視的透視原理,距離視覺最近的是馬背,所以,馬的腿部受到透視原理影響,就要畫得短一些,才符合透視原理。

但是,徐悲鴻從來沒有因為這個原理而把馬的腿壓縮下去,他還是按照自己的審美思想,把馬的腿畫得比較長。

這種唯美的藝術處理方法,看起來違背透視原理,但是,他不違背藝術的欣賞和審美原理,在透視解剖與審美原理之間遇到矛盾衝突,他總是傾向於審美,這也是中國畫的創作原理。

所以,徐悲鴻畫馬有一種個性自由的張力。

再比如說,徐悲鴻畫馬的馬腿,也是比較長的,特別是奔馬,馬蹄舉起來以後,受透視影響,也要壓縮畫短一些的,但是,徐悲鴻仍然喜歡把馬腿畫的修長,一突出駿馬高大英俊的藝術效果。

除了比例,徐悲鴻對馬的結構,也用藝術手法進行組合調整,儘量突出馬的結構特徵和動態特徵。

很多人把徐悲鴻畫的馬與照片對比,結果發現,根本沒有徐悲鴻畫的馬這樣的動態和結構,這正是徐悲鴻大膽運用透視解剖,而又不是機械地套用透視解剖,所以,他畫馬的自由度和想像的空間更大,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特點。

其次是雄健的筆墨語言前無古人

徐悲鴻畫馬用的是大寫意的手法,這種畫法古代沒有可以借鑑的先例。徐悲鴻之所以揮筆就能成功完成大寫意畫馬,除了造型掌握得很好之外,還與他大膽的用筆用墨是放不開的。

大寫意繪畫在明代已經有了,清代八大山人就是大寫意大師。

但是,畫馬沒有大寫意的,但是,徐悲鴻具備中國畫的全面修養,他不是只會畫人物,他的人物、動物、花鳥都有涉獵,這就是筆墨技法上可以兼容並蓄,而且,徐悲鴻的書法造詣也是很深的。

所以,他無論鋪墨還是勾線都把握的恰如其分,能夠達到自己滿意的結果。

徐悲鴻用筆用墨有個特點,就是善於用素描原理,把筆墨層次通過結構,表達得更加有體積感和筆墨的韻味。

徐悲鴻非常注重筆墨造型上的嚴格控制最黑和最白的突出,因此,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也就得到了最充分的表達。

例如上圖,馬的頭部頸部和尾巴是最黑的區域,其他地方都不能比它更黑了,所以,這些筆墨就非常精彩,更重要的是,他在最黑處,也不是死黑一團,而是在黑中有過渡的墨色襯托,因此就會有明快感。

由於徐悲鴻畫馬有一種馬在心中源泉不竭的自信,所以,他用筆用墨非常自由準確,往往筆到就是結構造型自然而生,所以有一氣呵成,雄健快意的美感,這是古人從來沒有達到過的境界,也是今天很多畫家缺乏的素養。

第三是詩詞文化與繪畫精神的融會貫通

在徐悲鴻畫馬的成功里,有一個非常小的細節,被我們忽視太久了!這就是徐悲鴻文學修養對畫馬的影響。

如果我們有印象,那麼徐悲鴻畫馬上的一個題詞,可能很多人還能記得,這就是「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徐悲鴻在畫馬作品中題這兩句詩,到底有多少次,還沒有完整的統計,但是,至少有70多件作品有這兩句詩。

這兩句詩來自杜甫《秦州雜詠》,是杜甫寫於唐軍一次重大戰役失利以後,對唐軍抵抗的鼓勵。

徐悲鴻喜歡題這兩句詩,固然恰好正抗日戰爭時期,題此詩是對抗日將士和全國抗日的鼓勵,但是更多是徐悲鴻對文學的與繪畫融合的自覺。

徐悲鴻在畫馬作品上的題詩,僅杜甫的詩,除了「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這兩句之外,還有「五花散作雲滿天,萬里方看汗流血」。徐悲鴻本來是非常反對明清以來,空談繪畫作品題詩的,但是,那是因為很多題詩是無病呻吟,這樣的現實主義,徐悲鴻當然是很反對的。

但是,必要的題詩可以豐富繪畫作品的內容,增加可讀性和欣賞性。

這也是一個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本來就無需多言。

但是,徐悲鴻畫馬題詩卻有很多內容是與古代詠馬有關是詩。

例如,「哀鳴思戰鬥」出自杜甫的《秦州雜詠》組詩中一首詠馬的詩,「五花散作雲滿天,萬里方看汗流血」出自杜甫《高都護驄馬行》,讚美打了一次大勝仗的將軍高仙芝的坐騎「胡青驄」,也是一首詠馬詩。

這就是我們今天很多人也沒有達到的修養,所以,畫馬也就沒有那麼多的詩意。

站在整個畫馬的歷史上看,徐悲鴻也是最好的畫馬大師,他以畫馬出名,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具備了很多常人難以企及的能力好修養。

假如我們要超越徐悲鴻畫馬,千里馬認為,我們起碼要在以上三個方面都要比徐悲鴻做得更好才有可能,你做好準備了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