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真香!溫縣的這個特產您一定要嘗嘗

焦作日報 發佈 2020-05-23T00:55:50+00:00

5月22日,第二屆溫縣·古賢碾饌文化節在溫縣祥雲鎮古賢村開幕,一街兩旁都是加工碾饌的石磨。馬志飛說:「加工碾饌是個辛苦活,割麥、搓麥、洗麥、炒麥、去皮、陰乾、磨麥,工序可不少。

石磨聲聲,遊客如織。

5月22日,第二屆溫縣·古賢碾饌文化節在溫縣祥雲鎮古賢村開幕,一街兩旁都是加工碾饌的石磨。「吱吱吱,吱吱吱……」隨著石磨發出的悠揚聲響,一粒粒青麥轉眼成了別具特色的地方小吃——碾饌。

上圖:5月22日,遊客在溫縣祥雲鎮古賢村購買碾饌。徐宏星 攝

「我要1公斤。」「我要2公斤。」

碾饌加工戶馬志飛夫妻二人從早上開始加工碾饌,一直不停事,依然滿足不了前來購買碾饌的客人。

馬志飛說:「加工碾饌是個辛苦活,割麥、搓麥、洗麥、炒麥、去皮、陰乾、磨麥,工序可不少。」他告訴記者,一台石磨一個小時加工碾饌10多公斤,一天加工下來就是100多公斤。他有2台石磨,一天加工200多公斤,10多天加工碾饌2500公斤,收入4萬多元。

碾饌節5月22日開始,到5月24日結束。「耕讀田園,問道古賢;碾饌搭台,文化唱戲」是這次活動的主題。祥雲鎮黨委書記張俊峰說,就是要通過打造「古賢碾饌、子夏文化」品牌,傳承子夏文化,挖掘美食文化,實現鄉村振興。

走進古賢村頭,成千上萬朵鮮花組成的「美麗古賢」字樣顯得格外喜慶。碾饌節開幕式上,舞獅、犁鏵大鼓、漢服等文藝表演異彩紛呈,剪紙、烙畫葫蘆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技藝超群,碾饌文化展覽、子夏文化展覽等文化底蘊深厚,碾饌製作體驗鄉土味十足。一系列鄉風民俗活動的展示,不僅傳承和弘揚了古賢的卜子夏文化、碾饌文化,也走出一條特色文化促進農村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古賢村是「孔門十賢」之一的卜子夏出生地,古賢人加工碾饌的工藝,可追溯到清代初期,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傳統製作工藝和上乘的品質而聞名。近年來,古賢村依託自身位於國家農業產業園核心基地的區域優勢,將品質地道的溫縣小麥加工成碾饌,逐步做成了特色產業。

據了解,古賢村今年將有50多公頃青麥用於碾饌的生產製作,加工碾饌約5萬公斤,產值60萬元。「綠碾饌」儼然變成該村富民的「紅產業」,「碾饌文化」「子夏文化」也成為古賢村兩張亮麗的名片。

為了進一步做亮碾饌特色美食文化這一名片,溫縣延伸產業鏈條,設立了多個分會場。在小麥博物館分會場,遊客通過參觀小麥的起源、傳播、發展和未來,探尋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和小麥文化;在祥雲鎮大尚村分會場,該縣文學界人士共聚一堂,對碾饌文化和子夏文化進行專題探討;在南韓村分會場,遊客不僅可以品嘗「鐵棍山藥小麻花」、鍋巴、酸辣粉、肉丸子、冷串串等特色美食,還能親手做一碗手工粉皮;王光遠院士陳列館、「四大懷藥」電商體驗店、麻花姑娘系列銅人雕塑等充滿濃濃文化氣息,引人流連忘返。

溫縣要源懷山藥有限公司經理馬岩洲深有感觸地說:「溫縣通過舉辦碾饌節,不僅發揚了碾饌文化,也發揚了子夏文化、司馬文化、太極文化、懷藥文化,真正實現了碾饌搭台、文化唱戲。」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史文生 通訊員 閆文靜 報導

編輯:鄭小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