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板栗香隨秋風起

巴蜀文學 發佈 2021-09-20T01:07:37+00:00

陳梅秋深了,街面上出現了不少售賣糖炒板栗的攤點。攤主一邊大聲叫賣,一邊將電轉爐出口下鐵邊框裡炒熟的栗子裝進紙袋,遞給身旁的顧客。

陳梅

秋深了,街面上出現了不少售賣糖炒板栗的攤點。攤主一邊大聲叫賣,一邊將電轉爐出口下鐵邊框裡炒熟的栗子裝進紙袋,遞給身旁的顧客。剛出爐的糖炒板栗,熱騰騰、香噴噴,如瑪瑙粒般紅紫發亮,光看上去就很誘人,輕輕一咬,使勁一捏,金黃色的栗米便飄著縷縷香味呈現眼前,蕭瑟的秋風瞬時也吸附上了清甜的氣息。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舌尖上的慶典。在眾多的秋日美食當中,螃蟹頗具代表性,但因其性涼的緣故,有人卻不宜食用,但卻很少有人吃不慣板栗的,板栗的味美香甜、營養豐富讓它博得了好人緣,人們親切地把板栗和紅棗、柿子一起並稱為「三大木本糧食」。

板栗代替糧食,多是貧苦歲月才有的事情。板栗經過糖炒或水煮後,可是消遣聊天、品茶清談時的好零嘴,女作家遲子建讀書之餘青睞的零食就有板栗。而對於先輩女作家張愛玲而言,她更是地地道道的「栗粉」,早年她住在上海赫德路口的愛丁頓公寓,回家路經一家南北貨店時,總有意放慢腳步,聞一下炒栗時飴糖和黑砂散發的那股焦香。假日她還會買上一包牛皮紙裹著的糖炒栗子,東方文化與西方格調的交融的性格,讓她對一家咖啡館的栗子蛋糕情有獨鍾,直至若干年後,這種中西合璧點心的滋味,依然蕩漾在張愛玲綿長的回憶里。

帶有小資色彩的栗子蛋糕不會在百姓生活中占據主流地位,尋常人家,通常會剝取栗米用以做菜,我尤其心儀一道雙米紅燒肉的菜餚,帶皮五花肉切成方塊擺放到砂鍋,置入老抽、花雕、蔥姜、冰糖等佐料,加水細火慢燉,肉塊收汁後放栗米、紅棗、菱米,燉上半個鐘頭,端上桌來,五花肉色澤紅亮,冒著絲絲小氣泡,栗米由於吸收了紅棗的甜黏棗肉和五花肉的油脂,變得黃亮誘人。蘊含澱粉的菱米和栗米吃在嘴裡皆細嫩軟糯,只不過栗米肉質要略比菱米緊密紮實,因此,兩者同燉,品嘗美味的同時可以感受到味蕾上的微妙變化。

每種食物都有品嘗它的最佳時段。板栗趁熱吃口感最佳,擱置冷了,板栗生硬難嚼,香氣也會隨時間悠悠流去。傳說過去有隻精明的猴子就深諳此理,它鼓動忠厚的貓兒忍著燙痛從火中抓取板栗給自己享用,它的自私行徑讓人們萌發出「火中取栗」的成語。

自然界的板栗在我家鄉不多見,我首次看到板栗樹是在皖南的牯牛降,行走在山野,常見到地上落有綠色刺果,當地的嚮導告訴我,剝開后里面就是板栗。後在山腳下的土特產市場看到有山民現剝現賣的板栗,買上幾斤回去煮食,溫潤香純,甘潤醇厚的味道觸及心間,仿佛與綿延的青山有了意味深長的擁抱,於心靈深處紮下一片純粹的綠意。




《巴蜀文學》出品

主編:筆墨舒捲

達州廣播電視報(達州新報)《鳳凰樓》副刊選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學」平台上同期閱讀量較高的優質稿件,將被達州廣播電視報選用。

投稿郵箱:gdb010@163.com

特別說明:作者投稿時,須標明「原創文章,文責自負」字樣,如沒標明或不是原創稿件一律拒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