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款待外賓,卻出現法西斯標誌,周總理一句話,讓賓客搶著喝湯

煙寒若雨 發佈 2021-09-20T01:42:57+00:00

中華人民共和成立初期,國家正處於經濟恢復期,一些西方記者在與我國外交的過程中,對我國代表團十分不尊重,提出了許多刁鑽古怪的問題,來為難我國代表團,刁難為首的周總理和嘲笑中國。

周總理是我國富有傳奇色彩的偉人之一,也是當代中國和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外交家,雖然他已經離開我們45年,但是他的傳奇卻代代相傳。

在周總理的政治生涯里,他不止一次靠自己的魅力征服了其他國家的對手,將中國雄獅的形象一點點植入國際社會的思想中。

也在一次次外交過程中國,用他的幽默和睿智一次次化解了外國記者提出的刁難問題。

例如,西方記者故意刁難周總理,問他:「誰是第一美女?」,想藉此嘲笑周總理沒見過世面。

豈料,總理的回答卻讓記者羞愧不已。

那麼,周總理究竟在那次外交中是怎樣回答的?記者又為什麼會羞愧不已呢?

答案還是要從那次外交的具體事件講起。

國家初期經濟落後 外交場合被看不起

中華人民共和成立初期,國家正處於經濟恢復期,一些西方記者在與我國外交的過程中,對我國代表團十分不尊重,提出了許多刁鑽古怪的問題,來為難我國代表團,刁難為首的周總理和嘲笑中國。

在一次外交上,一名西方記者就在大庭廣眾下向周總理提出了這樣一個不懷好意的問題:

「請問總理先生,您見過世界上第一漂亮的女人嗎?誰是世界第一美女?」

這位西方記者的提問明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一他想嘲笑我國的經濟落後,周總理不可能知道世界上第一美女是誰;

第二想暗示總理見識少;

第三因為當時周總理已經結婚,想間接嘲笑周總理的夫人的容貌;

最後,還想趁機顯示一下自己見多識廣及自己因為國家而產生的優越感。

面對如此提問,早在建國前便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周總理自然是明白外國記者的目的。

而作為一國的總理,國家的形象代言人,周總理當然是不能讓外國記者的小算盤如願的。

當外國記者提問結束後,周總理便不假思索的回答道:「當然見過。」

周總理的回答讓外國記者感到驚詫,他沒想到周總理竟然敢在大庭廣眾下如此回答。

但是懷疑與好奇又讓他繼續反問總理:「第一美女是誰?在哪裡見過?」

在西方記者看來,這一問,周總理一定回答不出來。

但是周總理的反應頓時就讓外國記者失望了,只見他微微一笑答道:「她就是我的夫人,正在我的家中」。

我想,這應該是世界上最美的情話和表白。

一國總理在外交場合,被記者提問「誰是第一美女」時,沒有不好意思,沒有躲閃,沒有遲疑,而是儒雅從容的告知:我的夫人是第一美女。

這是何等的浪漫。

但是外國記者卻不這麼覺得。

面對周總理的回答,外國記者一頭霧水。

只見他哈哈大笑說道:「您說您的夫人是世界第一美女?」語氣中滿是輕蔑。

「當然」

總理越發意氣風發,驕傲解釋道:「在我們中國,有句古話『情人眼裡出西施』,所以,在我的眼裡,世界上任何美女都不如我的夫人漂亮,她如果不是第一美女,我又怎麼會娶她。」

面對總理機智柔情的回答,外國記者無言反駁。

因為這不僅代表著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最高認可,也表現出了中國男人的痴情與專一,這種品質,在過於開放的國外可是很少能見到的。

即便是記者自己,可能都不敢在這麼莊重嚴肅的場合自信滿滿、毫不顧忌地誇讚自己妻子吧。

總理的回答,最終讓這名記者自討沒趣,感到羞愧。

革命友誼神仙愛情 書信往來互訴衷腸

在《周恩來和鄧穎超》一書中,完整的記錄了周總理和其夫人鄧穎超從相識、相知到相愛的過程,而他們二人也一直被譽為模範夫妻。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國內學生掀起了一股愛國熱潮,

人在日本留著,心繫祖國的周總理按耐不住愛國之情,毅然回國投入了五四運動中,成為報社的編輯。

同一時間裡,鄧穎超也在傾心傾力的為五四運動做著宣傳。

因為工作原因,二人見了第一面,鄧穎超回憶說:「他當時長的太好看,我自己又相貌平平,所以沒有往這方面想。」

周總理當時一心撲在五四運動工作上,對鄧穎超也並無太大印象。

而她給她留下印象的,則是她在台上慷慨激昂的演講。

那時周總理第一次對鄧穎超留下深刻印象,他四處打聽她的名字,並認真的把她的名字寫在了日記本上。

後來,隨著工作上越來越多的接觸,周總理覺得這個相貌平平的小姑娘的革命思想很不一般。

因此1920年周總理去巴黎留學後,頻頻的給鄧穎超寫信、寄明信片,二人在信中聊自由、聊革命、聊未來、聊戰爭。

四年時間,250多封信,靈魂和思想的共鳴的與碰撞,讓兩個人最終走在了一起。

1923年,周總理第一次給鄧穎超表白。

他從法國寄去了一張印有革命家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的畫像,並在背面寫道希望將來一同上斷頭台。

這特殊的表白只有鄧穎超能懂,收到明信片的鄧穎超頃刻間便明白了周總理對她的深情。

婚後,因為二人工作繁忙,很多時候也只能靠通信溝通。

信後,總理偶爾也會像個詩人一樣,寫上「望你珍攝,吻你萬千!」。

鄧穎超給周恩來回信,信末也會寫道:「情長紙短,還吻你萬千!」

像這樣的情書,還有不少,二人也是在這一點一滴中恩愛愈篤。

因此,周總理在外交時被西方記者刁難時自然從容的回答也就不奇怪了。

那時他心中對妻子自然的愛,在周總理眼中,最美的便是鄧穎超。

如果說,以往周總理面對外國記者的刁難,所給的答案是靠多年的經驗和睿智幽默。

而這次,總理的答案卻是出自於本能和內心,那是他心中最認可的答案。

而類似於像這樣無厘頭的故意刁難,在總理多年的外交中,也遇到不少。

做錯事情倒打一耙 針鋒相對絕不後退

在國際社會上,中國和蘇聯的關係分分合合,這個外交案例,便是有一次周總理受邀訪問蘇聯時發生的。

在與魯曉夫會晤時,雙方在談判中發生了爭執。

周總理批評赫魯雪夫全面推行修正主義政策,但是赫魯雪夫卻對周總理的批評不屑一顧,並且左右而言其它,拿當時很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回懟周總理。

赫魯雪夫不以為然的說:「雖然你批評得很好,但是我的出身是工人階級,你的出身是資本階級」。

赫魯雪夫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上邊還有兩個姐姐,家庭經濟情況十分糟糕。

為了謀生,他的父親當過鐵路工人、礦工和磚廠工人,因此,赫魯雪夫常說自己是工人階級出身。

而周總理出生於江蘇山陽縣駙馬巷中的一戶人家裡,其祖父周攀龍曾當過師爺和知縣,用著畢生的積蓄在駙馬巷地處淮安西北角買了一座東西兩個院落相通的宅子。

因此,早年的周家也算是當地的詩禮簪纓之族了。

雖然周總理出生時,因為祖父的駕鶴西去導致家道中落,但是跟赫魯雪夫比起來,家境還是相對優渥。

赫魯雪夫這麼說,是想惡意指責周總理的批評是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說話的,所以,總理說所的一切都不成立。

對於赫魯雪夫的意思,周總理自然是心知肚明。

只見他停頓了一會後平靜的答道:「赫魯雪夫同志,你說的對,不過雖然出身不同,但是至少我們兩個人在一點上是有共同之處的,那就是對於自己的階級,我們都背叛了它。」

這個回答給了赫魯雪夫強有力的一擊。

不光為周總理剛才的論點給了充足的論據,也間接地表示了出身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行為和心,完美的反駁了赫魯雪夫的觀點和出身論。

因此莫洛托夫曾經說過:都說我們不好打交道,那是因為你們沒遇見中國的周總理,如果你們遇見了中國的周總理,就會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不好打交道。

這足以顯示出了國際社會對周總理外交能力的忌憚與敬佩。

當然,周總理在外交上也並不總是展現出睿智一面的,更多的時候,周總理是睿智溫柔善解人意的。

多重手段進行外交 睿智溫柔隨時切換

1954年,在日內瓦會議上,我國的工作人員準備給參會人員放《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越劇。

為了能讓外國人欣賞到這部劇的精華,我方工作人員足足寫了15頁的詳細介紹說明,為了萬無一失,專程拿給周總理審閱。

周總理看著15頁的詳細介紹,批評工作人員說:「這15頁的說明,不亞於對牛彈琴」。

工作人員頁的知道周總理和藹,便說:「給外國人看越劇,這才是對牛彈琴」。

總理聽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笑了,跟工作人員說:「你這十幾頁的說明,是在是亂彈,我教給你一個彈的方法,只用一句話,你就在說明上寫一句話,這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工作人員聽後恍然大悟,當晚,外國人在觀看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時,各個表現的如痴如醉,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這就是周總理站在他人角度去考慮問題了,這也是他的外交政策之一:所做的事,所講話務必不能使他人產生誤會。

而總理的幽默也在一次外交中體現的林淋漓盡致。

50年代初,我國款待外賓,侍者端上來了一盆湯,湯里有著各式各樣的蔬菜,配成了一幅精美絕倫的畫。

然而,蔬菜里的冬筍是按照民族圖案雕刻的,侍者將湯盆一放,湯的晃動使圖案翻了身,湯盆中的圖案立刻變成了當時大家都十分憎惡的法西斯標誌。

面對著此刻出現的場面,不少客人都十分尷尬。

面對如此突發事件,總理沒有失態,而是緩緩的跟賓客們解釋道:這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傳統圖案之一,並不是法西斯標誌,這種圖案,在我們中國是「萬」的象徵,喻為福壽綿長的意思,是對客人最美好的祝福。

聽了總理的解釋,剛才還驚慌失措的來賓都長吁了一口氣。

接著又聽周總理繼續幽默的說道:就算是碰巧反過來成了法西斯也沒有關係嘛!我們正好來一起把這個法西斯喝掉,把它消滅掉!

周總理的這一句話,讓賓客哈哈大笑,整個宴會氣氛達到高潮,賓客紛紛搶著喝湯,對總理敬佩不已。

因此,我們便不難理解刁難總理的外國記者為什麼會覺得羞愧了,總結下來應為以下幾點:

一、周總理的外交手段

周總理的外交手段不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學習的,而是貫穿於總理的整個革命生涯。

在抗日戰爭時期,周總理就已經在接觸外交,積攢下了豐富的鬥爭經驗,不管外國記者提出何等刁鑽的問題,總理都能憑藉著豐富經驗度過危機。

二、周總理睿智的頭腦

有著豐富的經驗是不能夠完全應付的了外交的,周總理之所以能遊刃有餘,與他早年間的四處留學見多識廣和愛讀書分不開。

是這些早年間的經歷,使總理擁有了睿智的頭腦,睿智的頭腦加上豐富的經驗,才是總理在外交方面遊刃有餘的原因。

從總理的外交上我們不難學到,人,必須自身硬,才能在危險來臨時臨危不懼,而讓自己的具備臨危不懼的能力的,則是在平時要多讀書,多積累,多見識,才能在需要時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