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好的10首中秋詩詞:蘇軾的《水調歌頭》位居第一

北斗維斟 發佈 2021-09-20T02:44:10+00:00

上古時期,人們會在秋分之時「祭月」,而中秋節就是從「祭月節」中分化而來。在漢代,人們在中秋節敬老、養老,到西晉出現了賞月的習俗。

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來源於上古時期人們對月的崇拜。上古時期,人們會在秋分之時「祭月」,而中秋節就是從「祭月節」中分化而來。在漢代,人們在中秋節敬老、養老,到西晉出現了賞月的習俗。唐朝時期,中秋節正式成為了官方認可的節日,並且會舉辦大型的文娛活動。唐朝時期,也是詩歌的鼎盛時期,於是大量描寫中秋的詩篇出現了。實際上,中國古代關於節日的詩詞中,中秋詩詞的作品不僅最多,而且質量也是最高的。本文就綜合曆代的中秋詩詞和寫月詩詞,選出最傑出的10篇進行解讀。

1,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是寫中秋最佳的詩詞,千古以來無人能夠與之爭鋒。這首詞,寫於1076年,蘇軾正在密州。當時,蘇軾因為和王安石政見不同,於是自求外放,輾轉各地。在這一年,蘇軾已經和兄弟分別了七年之久。這一年中秋節,蘇軾喝醉了,想到自己的兄弟蘇轍,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絕望。

這首詞絕妙之處在於天人合一。此中以「明月幾時有」向宇宙發出亘古之問,接著將神話和現實結合起來,表達了「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的解脫境界。下闕中,用月亮的陰晴圓缺來象徵人的悲歡離合,表達了豁達的胸襟,充滿了哲學韻味。該詞表面寫自己的悲歡離合,實際上寫出了整個人類的悲歡離合,因此他的思想境界永遠也不會褪色,永遠扣人心弦,這就是千古絕望的魅力。


2,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只留下了一首《春江花月夜》,但是確能夠做到「孤篇壓全唐」,聞一多讚美道「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首詩描寫的是晚春夜月,將春色、江色、花色、月色、夜色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輪美奐的山水畫卷。詩的語言不僅華麗優雅,而且充滿了哲學意味,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達了整個人類的悲哀;詩歌的境界也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把人類放在整個宇宙中去思考,會覺得人類多麼渺小,人類的一生不過是滄海一粟、白駒過隙。

詩歌的下半段開始將注意力轉向人間,描寫在如此美好的月夜,人們的思念。實際上,我認為下片的部分拉低了詩歌的格局,這將這首詩的主題帶向了閨怨。從主題上來說,詩歌的上下段似乎是兩首主題不同的詩,只是在流傳的過程中被當成了一首。


3,李白《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李白的《把酒問月》,也是唐詩中最出色的詩篇之一。該詩完全像一個喝醉的詩人說的醉話,因此才能夠將縹緲無邊的神話寫得如此的生動。詩歌充滿哲學韻味,其中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寫出了人類的渺小,當時也寫出了自己的豁達。既然人生短暫,我們何不對酒當歌,把酒賞月。李白是中國歷史上最喜歡寫月的詩人,他創作的涉及月的詩竟然多達320首。而這首《把酒問月》境界最高,影響最大,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顯就有李白詩句的痕跡。

4,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張孝祥是南宋初期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留下了《六州歌頭·長淮望斷》《念奴嬌·過洞庭》《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等氣勢雄渾的詞篇。這首詞寫於1166年,他被奸臣所害被免去職務。在路過洞庭湖的時候,即景生情,寫下本詞。這首詞,將天上的星辰萬象和湖上的滄浪明河融為一體,描寫一幅平湖星月圖,「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他大發想像,將北斗七星視為勺子,將長江之水視為酒,將眾多星辰視為賓客,多麼奇幻、多麼美妙。在這樣美輪美奐的世界中,自己「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達自己的清白、冷落、純潔。這首詞將宇宙萬物寫入,創造了天人合一的化境,最終自己達到了「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的玄學境界。


5,米芾《水調歌頭·中秋》

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其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順時」,「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這首詞,正能夠反映他的思想境界。自古蓬秋多寂寥,然而米芾卻「不學宋玉解悲愁」,而是在豪邁暢飲。在酒醉之時,就倒在船上,橫吹玉笛,如此瀟灑。他感慨宇宙的奇妙,認為「宇宙若萍浮」,人真是寄生於浮萍之上,任由漂蕩。自己則睡在江上,聽江流。據說他每次外出遊玩,船頭高掛「米家書畫船」的字幅,可見他多次在船上醉倒,臥聽江流。


6,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不僅是盛唐著名的宰相,也是一位出色的詩人,這首《望月懷遠》是代表作。詩的經典在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通過月光、月亮將千里之外的兩人練習在一起。這句詩,化用於南朝民歌的「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和曹植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境界比較類似。詩的大部分內容在於描寫明月之下,情人的相思之態,正如自己的詩句「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7,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是現實主義的詩人,雖然在寫詩的過程中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是其詩歌還是沒有李白那種飄渺的境界,而是多低沉憂鬱。這首詩,寫自己對弟弟的和家鄉的思念。安史之亂後,唐朝北方大亂,人們經歷了生離死別,杜甫的這首詩正反映了這樣的社會現象。詩中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成為了千古名句,更加突出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


8,白居易《望月有感》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和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寫家人、兄弟在戰亂後的分散。這首詩寫於799年,當時河南一帶發生了幾次節度使的叛亂,平叛戰爭規模較大,時間亦長。因為叛亂導致運河漕運中斷,產生了「關內阻飢」,出現了田園荒蕪,骨肉離散的局面。而白居易的兄弟姐妹也失業羈旅,天各一方,於是白居易在下了這首詩。

9,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此詩是王建中秋節和朋友相聚時所作,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詩歌的前兩句謝了中秋的氣氛,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不過,最後兩句提高了詩的境界,將中秋的秋思擴展到了千家萬家,讓人回味無窮。


10,朱淑真《秋夜》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朱淑真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詩詞基本都是閨怨作品。這首詩,同樣也是閨怨作品,寫自己的孤苦。最後的一句「月在梧桐缺處明」寫得非常傳神。相信很多人在欣賞滿月的時候,總是會有類似的情景:月亮被樹蔭遮住,只能透過縫隙才能看到。這或許暗示著什麼力量無形中讓自己的命運變得多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