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極內功整體渾圓力

武術之家網 發佈 2019-12-31T03:55:07+00:00

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軟,《內功經》上叫「氣調而勻,勁松而緊」,「松肩以出勁」,是說出勁之時,肩井穴用極柔之意鬆開,勁力才能暢通無阻。

第一步:肢體力(局部力)

目的是為了鬆開肩關節,練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時,整個手臂如同一根鐵鏈鞭。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軟,《內功經》上叫「氣調而勻,勁松而緊」,「松肩以出勁」,是說出勁之時,肩井穴用極柔之意鬆開,勁力才能暢通無阻。只有肩關節鬆開,才能保證軀幹產生的力量可以順達梢節。唯有松之極才能緊之至。要用腰背的勁把手臂拿起來,再順著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這種自然的慣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勁,這種力非常容易練,只要慢慢把松沉勁(自然的慣性力)甩出來就行了。

第二步:脊柱力(上肢與軀幹的複合發力)

當肩關節鬆開,小臂的松沉之力練出來以後, 動作做順了,就要開始鍛鍊脊柱的力量,以脊柱帶動小臂,用軀幹的力量給小臂的運動加速。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兩隻胳膊能練得像兩根鐵鏈鞭,整個小臂沉甸甸的,這種力量打出來,人的血肉之軀根本無法承受。此勁出自筋骨,一旦練出,終身不退。脊柱力是整體力傳遞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鍛鍊脊柱時意念應始終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內在能量達到協調貫通,練武功最忌意念與體能不能合一, 陷入空想(頑空),務必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達到形體和能量的合一才是中國武功的入門。才能為以後的功力進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

經過上一步的訓練,我們的攻擊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殺傷力,但這只是初步功夫,所發之力缺乏變化,發力前還需要預留空間加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要進一步修練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體的總重心所在,人的整體勁力皆由骶骨發出,這一階段的練習,主要是為了鍛鍊我們在千變萬化的運動中(尤其是瞬息萬變的格鬥中)始終能把握自己的總重心,並體會出內力由中心向梢節傳導的感覺。所有運動都由總重心帶動,一切運動都是由中心發動的正確的動力定型,一旦經過泛化,分化和自動化的訓練階段並形成本能反應後,我們就真正掌握了運用總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練功力的關鍵所在,再通過樁功的訓練使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丹田力可以順達周身各個部位,不再產生內耗,舊稱之為「勁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體修練成一個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體內自由運轉。發力時以丹田(骶骨)為中心(力量的源泉),脊椎為傳動軸,左右兩背(肩胛骨)上下相錯(其功力來源於「周身整體拉抻量〈即周身關節的伸縮量〉」帶動雙臂自由揮舞勢如浪翻,即太極拳經雲"牽動往來氣貼背",此時在格鬥中才能真正不受任何拘泥,任我揮灑!

第四步:身法力(軀幹力)

只有真正具備了身法力,內家拳才能稱得上登堂入室。那麼身法力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六藝」上身後,所具備的功力! 那麼什麼是「六藝」呢?

六藝指的就是心意拳的「雞腿」「龍身」「熊膀」「虎豹(抱)頭」「鷹爪(捉)」「雷聲」。形意拳將「鷹捉」定為「母拳」(「三體式」定為「母式」),刪去「雷聲」將「雞腿」,「龍身」,「熊膀」,「虎豹頭」稱為「四相」。那麼「四相」的內涵是什麼?又如何練成呢?它須要丹田內氣充足,並能氣貫周身。軀幹內氣血充盈,內勁在軀幹內膨脹,並脹開各大關節,有的人把它叫做內在的抻筋拔骨。傳統練法有:「開肩」「開胯」「開胸」「開背」「開肋」等。現在的武術界大都得窺一斑,而很少有人知全貌。老一輩的武術家雖得其要,但大都秘而不宣。

記得筆者剛學藝時,曾問恩師,上盤,中盤和下盤,哪一盤是修煉的重點。恩師說,是中盤,中盤若要領錯誤,下盤永遠練不成!後來在漫長的修煉過程中,我慢慢地明白了這個道理!因為修煉中盤最關鍵的要領,是要做到「腰馬合一」,即是軀幹和下肢筋力連結,勁力貫通。而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在於「開胯」,有的門派叫「撕胯」當胯練開後,骶骨下插,人體總重心降低,下肢的力量才能真正提得上來,軀幹的力量也才能真正傳導至地下,「雞腿」的功能才能真正體現!舉步輕如狸貓,落步穩如泰山!身不受力的間架才能真正形成!這叫做「七星拱梁遞重力」。(開胯,松胯,松尾閭等功法在各大門派中都有,但都在秘傳。非入室弟子而不傳!唯我除外。「雞腿」練成之後,是練「龍身」,我們練的「龍身」可不是「龍折身」!練的是周身的勁力在軀幹內暢通無阻!練得周身勁力在體內,上下貫通!左右貫通!交叉貫通!練的自身在前伏後仰,左歪右斜,上下起落,前進後退,整體旋轉和進攻受阻時,自身身形在常有看來,已無法用力的「錯誤」情況下,內在要領依然正確!周身仍然勁力貫通,得機得勢!「龍身」與「虎豹頭」須同練!我們只所以不用「虎抱頭」一詞,是有我們的道理的,我到目前為止,收集到的武術資料中,僅見到李春嶺在他老人家的《李氏形意太極》中與弟子們表現了這種功夫(恕我孤陋寡聞)!即是在單腿獨立的情況下,頸部可以懸起體重超出自己的人,而自身不動不搖,這說明頸部所受之力已經傳導至腳下,從頭到腳下勁力已經初步貫通!試觀虎豹頸部之情形,始知筆者所言不虛!「虎豹頭」是指虎豹的勁力直貫頭頂,(尚須有」頂心暗縮」之意)!前賢之意是為了讓我們體認虎。豹頭頸部的用力狀態,讓我們領會仿生學的原理!

試觀「四相」或「六藝」中的要領,有哪一個不是身體部位(所應體現的功能),為什麼時候偏偏要加一個老虎的動作呢?這多麼的不倫不類啊?(錯誤之處請各位前輩多提寶貴意見。)那麼「熊膀」又是什麼呢?經過長期的樁功鍛鍊,背部會慢慢變的如同鋼板一樣堅實,斜方肌與背闊肌向兩側拉伸,肩胛下沉後橫開,並被肌肉固定在拉開的位置,微微向前束裹,背圓胸實肋骨根根開張而兩膀充滿力量,如熊膀一般,使間架更為圓整,軀幹內部氣血充盈貫注周身,周身鼓盪帶動背部和肋部筋肉的膨脹和收縮,使其具有極大的彈性,這就是身裹之力。這時就能體會到人體上這幾個最死的關節(雙肩,雙胯及24節脊椎骨)里蘊含著最強的力量,這就是原始的野獸之力、習武人夢寐以求的本能之力。這時人體的生理結構以趨於猛獸的狀態!

第五步:整體勁力

整體力需要通過樁功訓練,達到整體骨架貫通,筋力連結,周身充滿彈性,從腳底到頭頂心、從腰胯到手指柔韌無比,形意拳是由大槍演化而出,八卦掌是由雙刀演化而出,王薌齋對外曾言「拳成兵器就,莫專習刀槍」(見《大成拳論》);而對內部所傳的是「拳不成,兵器找」,就是說「凡是拳法練不到的地方,就須用兵器去強化」。您看姚宗勛,張恩桐,王選傑,以及那些太極拳家,八卦拳家,形意拳家,無不推崇「抖大杆」或「抖大槍」,尤其是心會掌創始人趙道新先生更是把「抖大杆」提到了無以復加的位置。只要循著用兵器的竅門去琢磨,各種運勁的訣竅很快就就會通了。整體勁力形成後,無須有意發力,動即是力。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動態中發力,且威力不減!(一般的發力是定勢的,既使是活步發力,在發力的一瞬間<即後腿蹬地的一瞬間>也是靜止的。徹底把雙腿解放出來(指用上肢做武器的發力!)最明顯的就是能夠看得懂古籍了,以前怎麼也看不懂的書,現在也能夠領會了(指古典哲學和古人的拳譜),練不到這一步,用頭腦去理解,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是當你真正身上有了體認,便能觸類旁通了!才知古人所言不虛!不是古籍詭秘,是你沒通;不是古籍迷信,是你不信;不是古籍沒有,是你不用;不是古籍太深,是你太淺;不是古籍太老,是你幼稚;不是古籍應棄,是你自棄;不是古籍玄虛,是你空虛——關亨九《武當修真密籍—補遺》

第六步:渾圓力(六面整體渾圓力)

本步主要是練習「五心合一」,把周身散亂之氣歸於丹田,頭頂心向下歸丹田,手心向內歸丹田,腳心向上歸丹田。本步功法沒有紮實的樁功做基礎,可以說根本練不出來。樁站對了,筋肉牽扯、骨骼支撐、五臟充盈,周身膨脹,氣血灌注四肢梢節有膨脹緊繃之感,手指如韌性極大的鋼鉤,真正明白了「口如鋼鉤刺如刀,硬如鐵石粘如膠,相見如嬰兒,舉手不能逃!」

這時,周身既有膨脹的力,也有回收的力,回收的力越大,則膨脹的力也越大。這是否矛盾呢?答:「有矛盾,但又不矛盾!何也?」有矛盾,因為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矛盾。比如:小時候我曾見過一位少女出嫁,她的母親和她哭成一團。當時我就想:如果喜歡女兒出嫁,就應該高高興興的送她出嫁,如果捨不得,就乾脆不嫁!幹麼要哭呢?實在想不通!漸漸地長大了一些才明白,雖然母親捨不得女兒出嫁,但又不能不嫁!這就是一個矛盾!所謂的不矛盾,是因為這矛盾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再舉一例:我們新買的自行車,騎了一段時間後,車條變得鬆了,這時需要「緊條」,也叫「盤條」這個道理大家都不得懂,把車輪四周都往中間緊,為什麼向四周的支撐力反而更大了呢?反而能夠承載更大的重量,是什麼原因呢?所以說不矛盾!這同站樁是一個道理!體質弱的人只有經歷這一過程,才能由弱轉強,才能夠和先天條件好的人一較高下,這一過程,大約需要十個月,絕不可速成!練到一定程度,頭部象有空氣的阻力下壓,並與渾身各部位阻力相配合,胯坐上了力,膝蓋也好象頂上了力,渾身各部位各關節全要靠上東西,身體外部好象被空氣阻力固定住了,間架內部整體連通,梢節越來越沉重,梢節越用力身體越松,平常走路時兩腿都能感到空氣的阻力,練拳時身體各部位有強烈的依託感,此時周身關節的伸縮量越大,功力越強,真正骨骼相掙所發之力,外形幾乎看不出來。對方只能見到我周身微微一抖,而我只覺後腿骨骼猛地一掙,絕不是僅靠後腿蹬地的肌肉收縮之力,而是周身的鼓盪骨骼內部的掙發,此時才能真正具備「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強大實力!實戰中有這種功力做後盾,還何懼之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