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生飛躍,來自中國和朝鮮半島的移民如何開創日本文明?

國史拾遺 發佈 2020-02-05T03:42:05+00:00

研究日本早期歷史,往往能聽到這麼一個名詞「彌生飛躍」,這指的是彌生時代後期,日本的文明程度突然有了極大程度的提升,大概從公元前300年起,一直到3世紀,這段時間日本列島由舊石器時代迅速飛躍到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而生產方式也由以採集和狩獵為主變為以種植農業為主。

研究日本早期歷史,往往能聽到這麼一個名詞「彌生飛躍」,這指的是彌生時代(前10世紀到3世紀中期)後期,日本的文明程度突然有了極大程度的提升,大概從公元前300年起,一直到3世紀,這段時間日本列島由舊石器時代迅速飛躍到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而生產方式也由以採集和狩獵為主變為以種植農業為主。

五六百年的時間,走完了大陸文明一千多年的進程,這個速度是非常快的,顯然這不是自然發展造成的結果,唯一可能的解釋是:文明程度更先進的移民到達了日本,重塑了日本列島的文明。

這個在考古學上也得到了證實:彌生時代前,日本人多身材矮小、圓臉;而到了彌生時代後,日本人似乎整體身材高大了一些,臉型也更細長。這些人是哪裡來的?其實就是大陸移民!

「彌生時代」想像圖

基本可以確定,現代日本人(大和民族)的基因主要就是由兩個集團構成的,一支是「繩文人」(繩文是指利用繩纏繞棒子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所加上的記號。),他們生活於舊石器時代後期,約自前145世紀至前10世紀左右,分布於整個日本列島。這些人其實也是由大陸遷移過去的,不過時間很早,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率領的研究團隊解構了一具女性繩文人遺骸的DNA,推定繩文人大約從3.8萬年至1.8萬年前從亞洲大陸去到日本,當時冰河期海面較低,有「陸橋」存在,日本和大陸是相連的。

之後,由於日本列島和大陸分離(末次冰盛期),成為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繩文人」也從大陸人中分離出來,也正是因為相對隔絕,所以日本列島的文明進程發展很慢,大陸已經出現奴隸制王朝了,而日本列島的繩文人還在茹毛飲血,談不上什麼文明。

而另一支,則是「彌生人」,這是指彌生時代(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3世紀)來到日本列島的移民團體,最初發現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彌生町,所以稱為彌生人,這一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提高,大陸人已經具備了到達日本列島的能力,他們帶來了大陸的先進文明,所以,雖然「彌生人」數量比繩文人少,但文明程度高,這些新移民到日本很快掌握了列島的主導權。

很多方面都能證實這段時期日本文明發生了質變,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首次出現了關於日本列島的信史記載,說明此時大陸已經能注意到日本列島,根據記載當時的倭(後來的日本)是由許多小國構成,這些小國大都位於日本西南地區,這很符合地緣邏輯,因為西南地區是日本列島和大陸最近的地方。

而一些傳說也能體現出這段時間日本文明程度的飛躍是大陸移民的功勞,最著名的就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徐福傳說」,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首次提出了徐福到達日本的觀點,不過在此之前成書於8世紀時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也提到了中國秦漢時期有人移民日本。

在日本徐福的傳說中,日本人認為徐福帶來了童男童女、百工、榖種、農具、藥物及捕鯨技術和醫術,對日本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司藥神」。和歌山有一熊野速玉大社與徐福有關。佐賀也有一座金立神社以他為主神。日本官方為紀念徐福之偉績,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從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

當然,傳說無法證實,但這種傳說通常能體現出一個民族的「上古記憶」,「徐福傳說」實際體現的就是在日本人的記憶中:從大陸來的移民提升了整個列島的文明程度。

「彌生人」到達日本是陸陸續續的,延續了很漫長的時期(數百年),一般認為彌生人主要是來自江南吳越地方的水稻農民(翰苑中魏略提及倭人自謂太伯之後),而其他的彌生人則來自齊國(今中國山東省)、朝鮮半島。而福岡縣和山口縣地方的彌生人遺傳基因最接近中國西漢時期的江蘇人和山東臨淄。他們因為亡國等原因來到日本列島。後來雖然大陸地區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形成,開始嚴格管制移民,大陸自由前往日本移民的情況已經很少,不過朝鮮半島這個和日本列島聯繫最緊密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和日本列島的交流,而「彌生人」之中,又有一部分移民對日本文明程度的提升起到了極大作用,這就是「渡來人」(「渡來系彌生人」, 彌生人也可分為純大陸起源的渡來系彌生人和與繩文人有融合的繩文系彌生人,前者是相對較晚,大概秦漢時期移民日本的;後者大概在夏商時期就已經開始移民日本,並和繩文人融合)

「渡來人」,這個詞從字面就可以理解,其廣義而言是古倭國(日本的舊稱)對朝鮮、中國、越南等亞洲大陸海外移民的稱號,不過,就考古學而言,特指約4至7世紀從外地遷移到倭國的人口。這些人通常是因國內戰爭頻繁或隨文化交流傳播而移居日本,他們人數不多,遠不到能改變日本民族基因的程度,但擁有高度文明,他們移居到日本,對日本發展自然能起到極高的作用,農耕技術、土木建築技術,以及燒制陶器、鍛鐵、紡織等農業文明均是由他們在日本傳播開並擴散的(日本彌生時代稻作文化傳入日本,雖然日本繩文時代後期就有稻作,不過真正開始普及,要到公元前3世紀以後才迅速在日本列島傳播開來)。

註:日本城堡,現在日本的城堡似乎成為 一種民族特色建築,事實上這種建築技術是來自於朝鮮半島,在飛鳥時代後期(664年),天智天皇築起水城,這種城多數在九州北部可見。後來百濟滅亡,很多遺民流亡到日本,引入新的築城技術,築起朝鮮式山城,這是日式城堡的雛形。

公元815年,日本朝廷編寫了整個日本統治階層的姓氏,1182個統治階級姓氏宗族裡205個來自中國(包括高句麗姓氏41個),154個來自朝鮮半島(百濟104,新羅9)

註:如果觀察日本人的話,可以發現其臉型有兩種大致的特徵,一種是繩文人特徵,另一種則是彌生人特徵,比如上圖,左圖為日本明星阿部寬,其繩文人特徵比較明顯;而右圖則是日本首先安倍晉三,彌生人特點明顯。日本較高層的政治家,甚至是日本皇室等統治階級基本都是彌生人,這些人的相貌和朝鮮半島居民相貌比較相似。公元663年,唐朝聯合新羅,攻滅了和日本聯繫緊密的百濟,許多百濟遺民逃往日本,並接受大和朝廷的保護,百濟王族子孫在日本傳百濟王統,甚至,日本皇室、貴族和百濟王室都有過通婚,所以,現在日本的上層人物乃至皇室中,均是有朝鮮半島血統的。

即使是到了彌生時代後的古墳時代(公元250年開始,迄於公元710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的文明交流仍然很緊密,這個時期,日本已經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國家雛形(大和王權),和朝鮮半島政權之間的交流有著「國與國之間交流」的特點,比如公元552年,百濟聖王派遣使者至大和朝廷,帶來了佛像與佛教典籍,佛教文化也隨之傳入日本,佛教傳入日本後,成為日本主要宗教之一,也成為現今日本文化的一環。

註:3世紀後期,在近畿地方(關西地區),倭國逐漸興起,經過長期的擴張,並且逐漸征服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而這個部落(政權)的名稱便是「大和」,現代一般認為大和族是由朝鮮民族(百濟)、阿衣奴人(日本北部原住民,古代大和人蔑稱為蝦夷)、繩文人、漢族、南島民族、中南半島人等民族構成。從人類遺傳學角度分析日本、東亞和西伯利亞人口,發現了日本主要人口為繩文人、彌生人和中國漢族為主構成的混合人群,不過,在「大和王權」興起初期,大和部族顯然是由彌生人為主體,因為其文明程度在日本列島最高

「渡來人」實際上多數為漢人,也有一部分朝鮮半島人,但多由朝鮮半島前往日本,渡來人分兩種:一種是秦漢渡來人,他們多數是中原王朝極東之地樂浪郡與帶方郡被高句麗攻陷後,被逼南進移民百濟和日本的,屬於渡來人主體;另一種則是「今來才伎」(是技術高,知識新的新來人之意),這是相對於先前到達日本的大陸移民的稱呼,他們5世紀開始小規模移民日本,一般有著很高的技術(比如金工,建築,文教,醫學等),受到大和朝廷的極高重視。

「秦漢百濟內附之民,各以萬計」——《古語拾遺》(807年)

總體來說,從公元前3世紀到7世紀,由大陸移居到日本的「渡來系彌生人」使得日本列島由愚昧走向開化,他們可以說是日本文明的締造者,所以說,即使日本相對東亞大陸較為封閉,其文明也流淌著大陸文明的血脈。

作者:雲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