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太難,寫好更難,難點在於這兩個字上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發佈 2020-06-04T12:01:48+00:00

因為你愛上了書法,總想把它寫好,雖然書法是高雅藝術,就要在其中整出點名堂出來,結果有兩個:一個是把字寫好,就有名堂了,像書法名人那樣,功成名就。

如果一個人一旦喜歡上書法,那這輩子可能就一直會在糾結中度過。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你愛上了書法,總想把它寫好,雖然書法是高雅藝術,就要在其中整出點名堂出來,結果有兩個:一個是把字寫好,就有名堂了,像書法名人那樣,功成名就。另一個是平平庸庸,一輩子。能整出名堂的人,一輩子就跟書法過了,整不出的,時而寫上兩筆,找找自己的樂趣,這是絕大多數人的事情。

今天不談極少數人的事,只談一下絕大多數人的事情,並且絕大多數人如何向極少數人過渡的轉變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如何把字寫好,怎樣才能寫出好的書法作品。

關於這個立題其實太龐大了,靠一兩句話是根本說不清楚的,那麼這個立題是怎麼出來的?前幾日與一位書友在談書法的古意和個性問題的時候,突然感覺這是很多人都想要追求的問題,既然懂了筆法,民懂了字法等,而書法中的古意與個性這兩個矛盾著的對立關係卻一直無法讓更多的走出來,基於這樣的現實,就覺得書法中最高的、最難突破的也就是這兩個矛盾了。

關於古意的問題

學習書法就要臨帖,古意就是從臨帖中而來。前幾年,有些書法老師對於不臨帖而寫字的人很氣憤地說了這麼一句話:「一切不臨帖而搞書法的行為都是耍流氓!」這句話看起來很俗氣,但它擊中了學習書法不臨帖所帶來的後果。為什麼要臨帖?臨帖是對學習書法行為的一種規範,如果不臨帖,各寫各的,豈不亂套了?還有臨帖就是考察繼承與書寫能力水平的基本要素,最後,臨帖是獲取書法古意的唯一途徑。至此,我們知道了古意來自於臨帖。

臨帖的適度問題

我們不排除有很多人經常臨帖,也不排除很多人臨帖很深,深到什麼程度?他竟然能對字帖倒背如流,這樣的功夫厲害吧。但是,如果讓他寫字帖中的字,那沒有問題,寫得很好,但讓他創作一幅作品時,結果很糟糕,這個現象叫做脫不了帖。也有一些人臨帖像是蜻蜓點水,臨不進去,臨帖時很煩躁,根本沒有學到字帖中的精髓。其實這兩種現象都是不對的。

臨帖要有個適度的問題,臨得太深,出不來,不好,太淺,進不去也不好,所以就要有個適度的問題。怎麼樣是適中的適度?中國人講究中庸嘛,「無過無不及」,這才是適中的,就是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太深就沒有自己,太淺就沒有古人。適度的臨帖要把握它的風格、筆法、字法,這些掌握了,度就有了,當然,太淺了肯定是沒有這些東西的。掌握了上述東西以後,古意自然就來了。

關於個性的問題

個性是指個人的性情、性格等。個性在書法中是必須的要素之一,它與古意是一對矛盾關係,古意是臨帖而來的,那麼,個性是從哪裡來的?是一個人身上自有的,甚至與生俱來的,也是後天修養而來的。古意如果是書法作品的硬體,那麼個性則是軟體。如果拿個性與古意舉個例子的話,古意就是軀體,個性是人的性格。就是這簡單。但是,個性在書法中多了,古意就會少,個性少了,古意就會多。這裡面也有個適度的問題,從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中來看,一些書法名人個性的東西太多,而古意的東西則太少,所以,一些網友對此憤憤不平。

個性從哪裡來?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個性必須建立在古意的基礎之上,應當說,書法是先有古意,再有個性,不要認為個必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開始學習書法時,他的個性是存在的,但學習時就要把個性擱在一邊,不能參雜進來,否則字是寫不好的。個性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修養而來的,當你對書法有了一定的認知以後,原來個性也就逐漸被「平息」了,這就是為什麼說學習書法能修身養性的原理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