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舌尖上的記憶 手工豆腐留住兒時的味道

山西視覺志 發佈 2020-05-13T13:41:34+00:00

在山西平順縣芣蘭岩村,至今保留著手工豆腐的傳統技藝。每逢婚嫁過年等重要日子,手工豆腐是人們必做的一道美味。在漫長歲月長河中,勤勞智慧的平順人用古老的技法賦予了手工豆腐最獨特的口感,也成了世世代代不能忘卻的味道。|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王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張曉東

每當村裡有人家婚嫁,村民們便早早起床忙碌。對於淳樸的村民來說,能讓客人吃上地道的好豆腐,這是主人對自己的信任,更是對新人最好的祝福。此刻,經過一夜冷水的浸泡,沉澱在鍋底的黃豆顆顆愈發飽滿,仿佛在等待著下一步更深的變化。

手工豆腐一直延續著中國的老傳統,原料都是自供自給,從食物的源頭上保證了它的口感和品質,保留了食物最「本真」的味道,食之鮮香、味有餘美。過去磨豆腐一直使用石磨,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磨豆腐都是半機械化生產,省時省力。

豆腐製作過程看似簡單,卻步步都有各自的門道。浸豆、磨豆、煮豆漿、點豆腐和壓豆腐這五道工序,非常講究。黃豆泡好後,便是磨豆。村民將泡好的黃豆瀝乾水分,一邊攪拌黃豆,一邊用山泉添水,看似麻煩,確是好豆腐成功不可或缺的一步。

一勺勺黃豆倒進磨漿機里,豆子慢慢的往下沉,乳白色的豆汁像瀑布一樣流出來,緩緩的冒著泡,霎時間清香四溢。這時,村民們把磨好的生豆漿一桶接一桶倒在過濾豆漿的壓板上,豆漿隨著時間,順著縫隙緩緩地滲到鍋底。

為了從豆渣里擠出更多的豆漿,村民們需要不停地攪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口感細膩,沒有雜質。只見分離開來的豆漿,慢慢的流入一口大鍋中,鍋下用柴火加熱,逐漸升高溫度,此時的豆漿也慢慢沸騰著,空氣中散發著濃濃的豆漿味,讓人垂涎欲滴。

乳白的豆漿從過濾壓板下緩緩流出,匯聚在這口巨大的鐵鍋中,上面蕩漾著豐富的泡沫,像一座座小雪山一樣泛著純白色的光,這是多少年來村裡老人留下的經驗,也是多少年來人們為了味道的純正,有智慧的改良著步驟,當空氣中處處散發著濃濃的豆香,在這一刻所有人都會被這香氣所征服。

做豆腐需要的就是慢工出細活,先要過濾豆渣,在這個環節中,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作業,既考驗耐心,又消耗體力。接著進行煮漿,期間要注意火候與時間,火不能太猛,防止豆漿沸後溢出,煮漿時間也不能太長。此刻,添幾把柴火,當熊熊火焰越燃越旺,鍋里的豆漿開始翻滾。

雖然村民使用的工具粗糙,但在做豆腐這件事情上,村裡的人卻從不馬虎,他們非常認真的對待入口的食物。在煮漿的過程中,會有村民不停地用舀勺,撇去漂浮的豆漿沫,以保持豆漿的純凈,使其味道更加的濃香,更加的純正。

鍋下用柴火慢慢加熱。豆漿開始沸騰,舀一勺熱氣騰騰的豆漿,可以看見醇厚乳白的豆汁,瀰漫著濃郁的豆香。這甜香中,有農家土灶和柴火的功勞,也有特製的大鐵鍋的奇效,而這才剛剛是做豆腐的開始,濃郁的豆汁在等待著另一種形態的變化。

待到豆漿燒好,接下來便是點豆腐。「點漿」即用「鹵乳」凝聚蛋白質,俗稱「鹵乳打豆腐」。拿一勺「鹵乳」放在瓮中,用勺子輕輕地,慢慢地將「鹵乳」勻入漿中。這是傳統手工豆腐製作中一個重要環節,這個過程必須一氣呵成,不可反覆加「鹵乳」。

千百年來中國人做豆腐最常用的手藝就是用滷水點制豆腐。點豆腐火候和滷水的量都要把握的很好,這樣出豆腐多且口感鮮嫩。這可是個技術活,沒有特定比例全憑多年的經驗積累和手感。

在煮沸的豆漿中,變性的蛋白質和「鹵乳」相遇後,發生膠凝作用,豆漿開始逐漸凝固,形成了一堆一堆的豆腐花。這個時間要持續半個小時左右,才能確保「點」出來的豆腐細膩、白嫩。

將鐵鍋的豆腐花舀進用紗布墊底的木製方框裡,這可不是一般的木框,框的底端是一格格四方的洞,豆腐腦裡面的水份通過布和盒子上的洞流走,剩下乾乾的豆腐腦。在鋪好紗布的木製方框中放入豆腐花,用紗布包裹好。

再放上木板、石頭等重物,將多餘的水分壓出來,以保證豆腐富有彈性韌性、口感清膩。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等待,豆腐就會成型。用手慢慢地掀開包豆腐紗布,一股清香的熱氣撲面而來,一塊完整的大豆腐就會呈現在我們面前。

用菜刀分條塊式的把豆腐切割成塊,白白的豆腐在底板上冒著熱氣,輕輕的碰一下,彈性十足,看上去非常的誘人。當豆腐特有的香味在空氣中漸漸瀰漫開來,仿佛告訴世人,那家鄉的味道,就在此時此刻。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機器做豆腐早已替代了手工做豆腐,但手工豆腐的美味從來沒有被人們遺忘。它不僅僅是人們對傳統手工製作工藝的敬畏,更因為內心深處那份揮之不去的鄉愁。勤勞的人們總將苦澀藏在心裡,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上,定格的永遠是那不能忘卻的老味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