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熱衷研發車機系統,真的能提升用戶體驗嗎?

geekcar極客汽車 發佈 2020-06-06T18:39:10+00:00

僅僅是車機系統,就有 Android、Linux、Android Automotive OS、QNX 等好幾家方案可選。

車機娛樂系統的想像空間有限

前幾天,關於車載系統又有一個大新聞: 奔馳宣布押注汽車軟體,並且將自主開發軟體作業系統。

通過自研汽車作業系統,奔馳期望把包括導航、語音、音樂等服務的 IVI 系統以及剎車、車身控制等底層系統的話語權握在自己手中。奔馳也是繼大眾自研 vw.OS 之後,又一家將要全力自研車載系統的德系巨頭。

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把軟體作為未來的核心,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當然,車載系統這個概念比較大。按照行業內較普遍的看法,我們姑且把它分成兩個部分來看,也就是智能駕駛系統和智能座艙系統。

其中智能駕駛相關的系統,一般都屬於 RT OS(實時作業系統),和整車控制相關。本質上。這部分系統關係著車輛的安全和穩定,和基礎的駕駛關係更密切。無論是自動駕駛的進階或者電子電氣架構的變革,都在朝著相對明朗的方向發展。

而我們經常提到的另外一部分,也就是智能座艙系統,主要包含了儀表、中控屏等等硬體。它們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用戶在車內的使用體驗,也是人和車交互的最直接渠道。

但是,智能座艙系統的發展方向卻並不那麼明朗。解決方案眾多,加之網際網路公司的紛紛進入,讓事情變得複雜起來。

在過去幾年,自主品牌非常在意這一領域,包括 BATH 在內的科技公司也都紛紛把自身的資源移植到了車內。不誇張的說,中國品牌在這一領域的創新能力絕對領先國外車企。

但這樣也導致了一個問題,幾乎每個車企都有一套自己的解決方案。僅僅是車機系統,就有 Android、Linux、Android Automotive OS、QNX 等好幾家方案可選。

在宣傳中,我們也經常能發現,車企往往把有大屏車機的汽車稱之為「智能汽車」。

被創造出來的需求

那麼問題就來了,車企口中的「智能汽車」真的智能嗎?

研究這個問題,就需要知道車企開發智能座艙系統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軟體的能力已經成為車企們的共識。大家都已經意識到,未來的創新商業模式一定是通過軟體實現的。很多車企期望從座艙系統中挖掘出更多的商業前景,完成從售賣硬體模式到新商業模式的轉型。

所以,車企們自然希望用一套有特色的車機作業系統成為吸引用戶的關鍵核心。為了使得自己的系統有「特色」,滿足用戶「被創造」的需求,車企和網際網路企業合作,把各種各樣的生態加入到了車機中,以至於有些車機甚至能任意安裝手機應用。

然而,這只是簡單粗暴地遷移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做法。

在手機行業裡面,即便是 Apple 有海量的開發者共同營造軟體生態,也由此產生了非常可觀的收益,但 Apple 每年的利潤主要來源依然是硬體。

當然,這裡並不是否認軟體的規模化和邊際成本優勢。只不過很明顯的一點是,完成這樣的商業模式,所需的體量要非常龐大。汽車作為單價更昂貴、保有量更低以及換新周期更低的產品,顯然不能無腦套用移動網際網路的模型。

我並不否認車企經過大量的研發之後,目前很多車型上已經有了很好用的導航、音頻娛樂等軟體。但很多時候,車企的方式還是把第三方服務移植到車機,其中很多功能用戶在手機上使用顯然會更方便。

另一方面,雖然中控大屏功能不斷疊代,但汽車本質上的屬性並沒有改變,人們還是以移動作為最大的需求。用戶在意的體驗依然聚焦在導航、娛樂等基礎需求,更多的功能不斷被證明是雞肋。在用戶選擇車輛的時候,中控系統是否智能依然很難作為影響購車決策的關鍵因素。

但目前來看,大量的車企還陷在這個怪圈當中難以自拔。

僅以我的觀點來看,在「大屏車機提升駕駛體驗」這個命題里,除了安全好用的導航和娛樂功能之外,其他真正有用的功能確實不多。這也是我依然深愛著 CarPlay 的最大原因。

車企該做的是什麼?

或許是由於研發大環境都處在「別人有所以我也得有」的氣氛中,很多車企都在被迫向前。但事實上,很多人都知道用戶的車內需求大多都是被硬生生創造出來的。

仔細想想,每個人每天開車的時間最多不過兩三個小時。在這段時間裡,用戶的絕大部分精力還得集中在駕駛安全上,又能分出多少精力來使用各種第三方功能呢?

所以歸根結底,現階段下車輛需要通過軟體實現的功能,還是要和車這個場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這裡面,主體更偏向於車,而不是人。

也就是說,車企如果把精力聚焦於和駕駛、車輛相關的軟體服務上,那對用戶體驗的提升一定遠大於那些手機也能完成,甚至體驗更佳的功能。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車輛能夠打通底層的硬體和數據,通過車機完成保養、加油、停車這些場景的全流程,那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一定是比「訂機票」、「講笑話」、「聊微信」,更能滿足需求。

這背後需要的就不僅僅是簡單的功能移植了,而是需要車輛開放埠和數據,並且和線下的網點完成全流程打通。即便是加油和充電這些功能,一旦能完全通過車機實現,那體驗的提升一定是巨大的。特斯拉的超充網絡和車機系統的結合,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這個觀點。

對於車企來說,如何和有支付能力以及線下生態的第三方公司合作,會是很關鍵的點。當然,打通這種全流程的能力也不能僅僅依靠車企一方的力量,但是車企絕對可以作為推動者的身份存在。

在過去,車企對於數據和用戶信息的敏感程度非常高,希望牢牢抓在手裡,這種思路也需要改變。畢竟前文也提到過,售賣硬體的商業模式,遠比有些「虛無縹緲」的軟體商業模式來的更實際。

我的最終結論——未來一定是軟體的時代。

汽車作業系統作為決定整車體驗的核心,車企投入巨大精力是必然的趨勢。我們也能預見到,汽車架構和系統也會逐漸集成化,如今常見的分布式 ECU 也會越來越少。汽車甚至會成為由一個超級晶片控制的「大號智能硬體」。

但本質上,汽車的功能和場景變化還是會聚焦於自動駕駛能力的進步,而非智能座艙系統的革新。當人類的精力還不能從駕駛中解放出來的時候,很多智能座艙服務其實對駕駛感受的提升並不大。

在這種前提下,車企如果能夠把更多和駕駛場景的功能做好,打通第三方服務和底層硬體數據、人機互動、雲端互聯之間的環節,通過汽車完成全流程體驗,一定會比在車裡做些「叫外賣」、「訂機票」的功能更能吸引用戶好感。一旦自動駕駛時代到來(起碼是 L4 商用之後),那時車企再想通過智能座艙玩各種「花里胡哨」的功能,發揮的空間也能更大一些。

在這之前,車企花費過多精力在不實用的軟體功能上,可能會適得其反。

本文作者:大白

作者提問

問:車機系統是你購車的決策因素嗎?為什麼?

每篇 GeekCar 原創文章的作者會向大家提出一個相關的問題,GeekCar 也很想知道大家的想法,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歡迎大家踴躍回答!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