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高分《禮物》:家長不停說教,孩子不聽反懟,怎麼辦?

父母堂 發佈 2020-06-10T10:47:38+00:00

最近看到一部德國短片,名叫《禮物》。整部影片時長不到四分鐘,但在豆瓣上卻有8.3的高分評價。短片《禮物》的開頭:一個小男孩因為自己腿腳上的缺陷從而一直消沉在家打遊戲,媽媽怎麼勸怎麼說他都不聽。

最近看到一部德國短片,名叫《禮物》。整部影片時長不到四分鐘,但在豆瓣上卻有8.3的高分評價。甚至在上映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被180多個電影節播放,還獲得了近60項大獎,可見這部短片其中內涵。

短片《禮物》的開頭:一個小男孩因為自己腿腳上的缺陷從而一直消沉在家打遊戲,媽媽怎麼勸怎麼說他都不聽。

直到一天媽媽帶回來了一份禮物,是一隻小狗。剛開始小男孩看見這條小狗還是很開心的,但仔細打量以後發現,小狗和自己一樣腿瘸了。

他的心瞬間就被刺激到了,臉上的表情從"晴天"轉為"陰天"。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被踢開的小狗不僅沒有難過,反而自己開心的玩起來了,還主動邀請小男生和它一起玩。

男孩被狗狗的樂觀精神打動了,他放下了手中的遊戲,拄著拐杖站了起來,帶著狗狗出去玩了。

短片最後男孩打開門,陽光照進屋內的時候,許多觀眾都留下了感動地眼淚。

在男孩如此漫長的消沉時光里,這樣的完美結局實在有些令人意想不到。

話說回來,現實生活中肯定也有這樣的孩子,或許他們沒有身體上的缺陷為由,但總愛打遊戲,不聽父母講話。

對此,父母都是怎麼做的呢?會像電影中的媽媽一樣,機智改變孩子嗎?

答案:並沒有。

甚至還有很多家長無止境的對孩子說教,甚至又打又罵,殊不知這樣的方法非但不奏效,反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1. 反覆說教帶給孩子的只有逆反心理

在台灣有一名20歲的男生,因為在復讀期間打遊戲被爸媽責罵,便狠心拿刀狂砍自己的父親。

據悉,砍父的男生高中畢業以後,已經考上了大學,但父母擔心孩子離家太遠,會玩物喪志,就要求孩子復讀。

高考壓力有多大,就算沒經歷過的,也能體會其中艱辛一二分,何況是20歲的青少年。

當天行兇的時候,孩子原本是想用刀伸向媽媽的,沒想到爸爸先回了家,就"將錯就錯"下去,砍傷了爸爸。

長期的壓力和對爸媽安排的不滿,終於因為一次父母責罵孩子打遊戲而爆發。

在砍父的過程中,孩子最後心軟了,沒有下死手,而是默默地等待父親報警求助。

在法庭審理的現場,父親不僅沒有怪罪兒子,然而原諒了兒子,還表示是自己不對,因為太期盼孩子考上好大學了,所以才不斷逼迫孩子,導致如今下場。

在這起悲劇中,真實地體現了"超限效應",由於父母長期不斷地給予孩子語言刺激,讓孩子心裡實在繃不住了,做出砍人的瘋狂事情。

這件事雖然沒有釀成更嚴重的後果,但孩子能做出這樣的舉動,大人們不應該反思嗎?

在短片《禮物》中,母親下班回家,一進門就對孩子說:"你應該放下手機,打開窗讓陽光照進來。"

見孩子沒反應,又跟了一句:"為什麼不停下,看看我給你禮物。"

從鏡頭給到孩子的表情中可以發現,孩子已經開始表現不耐煩了。

對於小男孩來說,媽媽的嘮叨,他一個字都沒聽進去,禮物反而是阻礙了他打遊戲的視線。

無論是高分短片還是真實事件都告訴我們:父母長期的嘮叨並不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好處,甚至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走向極端。

2. 教育需要適度,切勿一意孤行

在孩子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家長應該會經常遇到叫孩子去刷牙洗臉,但孩子就是不願意去的情況。

起初,家長好言相勸:"寶寶快去刷牙,不刷牙的話牙齒就會蛀掉的,以後就要掉光光了。"

剛開始對這樣的"恐嚇"小朋友會聽,時間一長就麻木了,家長說啥都無動於衷。

見著不痛不癢的孩子,家長心裡真的急得不行,情況好點的就開始憤怒吼孩子:"快去刷牙洗臉了,要我將幾遍?"

情況惡劣一點的,直接開始打了:"叫你不去洗,說半天沒用是嗎?"

殊不知這樣的方法,孩子內心會更加抗拒,這樣對孩子未來的成長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嚴重後果。

所以說,在家長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的時候,不能太過度了。因為你說什麼,孩子都不想聽,也聽不進去了。

那麼換種方法,比如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有關清潔衛生的、蛀牙的繪本,或者是和孩子一起玩一個"保衛牙齒"的遊戲活動,讓孩子在玩中學,體會保護牙齒的重要性不是更好嗎?

"舞刀弄槍"的家長不僅"累"了自己,還"傷"了孩子。

3. 用對好方法才是教育真諦

在影片中媽媽給了孩子一個禮物,這是改變孩子灰色人生的轉折點。

在這裡我們可以叫它"邊門效應",所謂邊門效應,就是通過間接的手段達到教育目的。

教育家盧梭說過:"跟孩子講道理,是最沒有效率的。"

意思就是當孩子一直不聽大人講話的時候,就可以不要再和孩子講大道理了,而是要通過另外一種方式,間接感染孩子。

短片里的小狗,雖然被小男生踢開了,但是還是很樂觀。即使因為殘疾,在奔跑的過程中難免會磕碰,也努力站起來。

這樣積極樂觀的表現深深感染了小男生,媽媽通過這樣的一份"禮物",達到了她想要的教育目的。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讓孩子感受教育者意圖最小的,效果越大。"

男孩母親的做法就可以稱為"邊門效應",一條看似不經意的小狗禮物,卻讓孩子改變了一生。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一定會有"叛逆"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們可以適當地叮囑一下,關心一下,或者是通過間接教育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關愛。而不是一直說一直催,把"愛"變成"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