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拔了邱吉爾,卻被邱吉爾罵沒有骨氣

西風軍事 發佈 2020-03-09T19:39:09+00:00

提起二戰的爆發,不得不提到一個詞,即綏靖政策,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對侵略不加武力抵制,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


提起二戰的爆發,不得不提到一個詞,即綏靖政策,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對侵略不加武力抵制,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這一政策的主推者正是時任英國首相(1937—1940)亞瑟·內維爾·張伯倫。



二戰前夕的1938年9月中旬,希特勒揚言要在捷克斯洛伐克開展軍事行動,開始向邊境集結,捷克斯洛伐克下令軍事動員,歐戰大戰一觸即發。張伯倫火速飛往德國進行談判,,允諾希特勒:贊成蘇台德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劃歸給英國,張伯倫本人將把這個意見帶回英國,爭取內閣批准,並和法國磋商。



緊隨其後的慕尼黑會議成為了綏靖政策的高潮。這次會議的焦點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在捷政府首腦貝奈斯缺席的情況下,將蘇台德地區出賣給德國。英法聯合向捷政府發出照會,要求其答應希特勒的要求。對此,捷政府和人民自然強烈反對,但隨後英法施壓,如不同意,就要負起「挑起戰爭的責任」。弱國無外交,就這樣,捷克斯洛伐克慘遭肢解,蘇台德地區被德國不費一槍一彈的吞併。


「慕尼黑協定」簽訂以後,張伯倫繼續與希特勒會談,簽署了所謂的「英德宣言」,宣布兩國「彼此將永不作戰」,「決心以協商辦法」解決一切爭端。張伯倫對這一紙互不侵犯的宣言十分滿意,回到倫敦即得意地宣稱:「從今以後,整整—代的和平有了保障。」



但次年3月,希特勒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歐洲形勢急轉陡變。張伯倫依然寄希望於和希特勒進行談判,還被冠了個「我愛柏林先生」的諷刺綽號,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國除了宣戰,依舊無動於衷。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英國援軍遠征失敗。5月,西線戰事正式打響,當月10日,在多方壓力下,張伯倫辭職,由邱吉爾接任。


退下來的張伯倫任樞密院議長,掌管樞密院議長委員會。在法國淪陷後,他向戰時內閣會議這樣透露:「我們的戰鬥是為了保證我們最後的獨立,如果對方(納粹德國)給我們體面的對待,我們也許會考慮接受他們的條件。」



邱吉爾聞言大怒,他警告內閣成員:「希望我們都能振作起來,我們的國家會戰鬥到底,那些沒有骨氣的投降派不會得逞的。」


當大戰的硝煙遠去,再重新審視張伯倫其人,對於二戰,他並非一無是處。首先,作為30年代英國的政壇明星,他是英國走出大蕭條、恢復經濟的關鍵人物,經濟是一切的基礎。其次,張伯倫對軍事技術有高度的敏感,在他任期,英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戰鬥機、坦克等一系列新裝備。再次,波蘭戰事爆發後,張伯倫在保守黨政府中引入了邱吉爾、艾登等強硬代表,率先破除政黨偏見。最後,在當時普遍「渴求和平」和反共的社會思潮下,除去張伯倫本身性格固執、觀點取向等問題,一個民選的政客很難不考慮民眾精神方面的訴求。



當戰火燒到加萊海峽時,一切都已經發生變化。新的世界大戰將比一戰更加慘烈、更加殘酷,邱吉爾將帶領英國共克至暗時刻。邱吉爾是張伯倫提拔起來的。張伯倫曾幻想戰事結束後,戰時內閣解散邱吉爾自然下台,他會繼續擔任首相。但他沒有看到那一刻,1940年11月,張伯倫病逝,時年七十一歲。二戰的序幕剛剛拉開。


(全文改編、摘錄自《溫斯頓·邱吉爾 一位政治家的成長》一書)


END


推薦閱讀

《溫斯頓·邱吉爾 一位政治家的成長》


作者:布倫達·劉易斯

譯者:薛曉、徐玉峰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將向你展示真實而豐富、複雜而迷人的邱吉爾——

有人說邱吉爾是英國最後一個維多利亞式政治家,也有人說他是英國di一個現代政治家;有人說邱吉爾是一位文筆非常好的暢銷書作者,也有人說他是一個厚顏無恥的自吹自擂者;有人說邱吉爾是一位優秀的海軍戰略家,也有人說他是一個拙劣的陸軍指揮官;有人說邱吉爾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精英統治論者,也有人說他是一個具有平民主義色彩的保守主義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