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遇見東方 發佈 2020-06-13T06:59:14+00:00

——【唐】王貞白《太湖石》據《清異錄》載:五代後晉時代開始有人玩賞太湖石,自唐代開始,太湖石特別盛行。



誰憐孤峭質,移在太湖心。

出得風波外,任他池館深。

不同花逞艷,多愧竹垂陰。

一片至堅操,那憂歲月侵。

——【唐】王貞白《太湖石》


據《清異錄》載:五代後晉時代開始有人玩賞太湖石,自唐代開始,太湖石特別盛行。唐相牛僧孺酷愛收藏太湖石,白居易稱他「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的地步。




中國有四大觀賞石,其中最被人熟知的是太湖石,太湖石因產於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而得名,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長時間侵蝕後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兩種。太湖石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尤其適合園林、政府、學校、醫院、博物館等大型公共機構的布景,所以它自古就是中國皇家園林的布景石材。



閒雅之人,無不渴求一方精神憩息之地。昔日文人請「石」入室,太湖石「嵌空穿眼,宛轉險怪」,英石「造型雄奇,箭雨風刀」,臨安石「洞穴委曲,幽渺怪奇」……石作山林,點綴案間,文人游目觀心,以之為性靈歸依,小小供石,既是自然的微縮,亦是士人生命和精神的映現。


中國人玩石,重其「野逸」之性,愛其瘦拙,作為獨立不羈精神境界的象徵。計成《園冶》言:「片山塊石,似有野致。」 「野」是未被規訓,是任其天然,自然凝結而非鐫磨,不勞人工,不著妙手,一切皆有天地元氣生髮。所以,怪、頑、瘦、拙,天機自動,如其本性,創造一片自然的境界。




室無石不雅,室內賞石之首就是太湖石,我們這款擺件仿石部分以黃楊木為原材,底座以尚比亞血檀為原材,加以精緻的雕工,正好把太湖石的靈、奇,展現得淋漓盡致,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木雕太湖石擺件,體現了「皺、漏、瘦、透 」之美

所謂「瘦、漏、皺、透」,這種標準就是脫離最世俗的物質觀以及人為制定的大眾審美觀點,單純的以眼光和修為的高度,去欣賞一塊石頭的哲學美感,這種深度的品味直接決定了太湖石的藝術分量。


瘦是指觀賞石體態纖瘦,形狀怪異卻不失挺拔,整體線條清晰明朗。古人認為太湖石之瘦可為「瘦中見奇,奇現筋骨,骨有堅貞,堅貞出神,神中凝氣」。雖清瘦嶙峋,卻鐵骨錚錚。太湖石的「瘦」同樣如此。形如美人之婀娜、狀若勇士之有力、似山川之磅礴、如百獸之形似。




漏是指觀賞石體態玲瓏,溶洞貫通;石體嶙峋,連環透空。孔穴曲彎,空髓網布,縱橫交錯,孔隙相通,一竅焚香,孔孔出煙,香雲環抱,戀石不去。

這種石頭雖然玲瓏透空,卻變化多勢,靈氣十足。

或游龍之靈動、或如彩雲之多變、或如駿馬之飛騰。但總體謙和乖巧、靈氣十足。

正向著名藏石家沈均儒先生所說的那樣:「石不能言最可人。」漏便是靈氣之體現。



皺是指觀賞石體態起伏,時隱時現;石體凹凸,線條若明若暗。

「皺」的本意是皮膚鬆弛而成的紋路,用到賞石上應指石體層疊交錯、溝溝壑壑而形成得皺褶。


皺褶起伏變化無論大小,其弧線、弧度應自然,不可間斷,與石體落座的角度要順勢,不可雜亂無章。這樣的石頭特徵體現著「變」的美感。


透是指觀賞石石體玲瓏剔透,表里如一;體態紋理縱橫;石質細膩潔凈;但一塊好石,即使洞洞相通,穴穴相連,形如龍門石窟,未有一個洞穴穿石而成孔洞者,也不符合「透」的標準。

「透」的標準很多,比如與石體的比例要求恰到好處,協調合理。一塊奇石洞孔雖有,但僅可容針,不可稱其為「透」。


據說,驗證是否上品的太湖石,只要在其中一個渦洞中澆水,會自然從其它渦洞中流出。這樣一來,一塊石頭就可以接收、貫穿天地的靈氣,自然也就活了起來。


宋人李彌遜《五石》中云:

「今一旦得是數山,坐四方之勝,豈不幸歟。吾將寓形其間,而與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此種「物我兩忘」的審美意境,使賞石便是修心的一種形式。

太湖石的變化萬千中,濃縮的是一個大千宇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