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禁令正式生效,美國到底在「慌」什麼?

財經郎眼gdtv 發佈 2020-01-20T15:10:44+00:00

2008年以來,支付罰金超過一億美元的公司共有26家,歐洲企業占14家,法國企業占5家。這份規定要求,從美國出口地理空間圖像軟體的公司,必須申請許可才能出口海外。


2008年以來,支付罰金超過一億美元的公司共有26家,歐洲企業占14家,法國企業占5家。

文/貌貌狼(微信公眾號財經郎眼Daily)

美國限制人工智慧軟體出口的新規已於1月6日正式生效,並且專門針對中國,自動駕駛、無人機領域首當其衝。

這份規定要求,從美國出口地理空間圖像軟體的公司,必須申請許可才能出口海外(加拿大除外)。此規定一出,引發科技圈的高度關注

這份「AI限制令」波及企業數量達156家,包括59家中國公司和52家美國公司,主要影響的行業有交通運輸與物流、通信及信息技術、汽車製造、企業服務、農業五大行業;涉及領域包括智慧出行、智慧交通、智能企服、智能汽車、智慧農業等五大智能領域。

具體來看,自動駕駛和無人機兩個領域受影響最大,因為地理空間圖像軟體中的「CNN算法」和「三維重建」都屬於較為底層的技術,美國一直以來將其掌握在手裡,禁令一出,我國相關企業必然會受到衝擊。

事實上,從2018年開始,美國就接二連三地對AI、晶片、量子計算、生物技術、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領域進行出口管制,試圖限制中國企業在這些領域的快速發展。

2019年「技術保護」主義更是直接被抬至明面,美國先以「科技網絡安全」為由將華為及其70個分支結構列入「實體清單」,隨後又將5家中國的超算(超級計算機)企業進行出口管制,妄圖切斷中國企業的供應鏈,削弱中國科技的發展。此後不久,美國商務部再次將8家中國科技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打壓之下美國的「恐懼」暴露無遺,美國曾深切地感受到過技術能夠為一個國家的發展提供多少助力。種植園奴隸制在南北戰爭中瓦解,大量的勞動力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下得到發展,資本、制度、規則都因為「技術」而改寫。美國在19世紀末期一躍成為世界經濟霸主,並在此後100年里處於領先地位。

而在美國經濟騰飛這一過程中,也曾無數次對其它國家的「技術領域」下手,近兩年對中國企業的限制,不過是因為他們看到了中國科技領域的競爭力正在瘋狂增長。

一直以來標榜民主、自由、開放的美國,絕不允許其他國家的企業享有同樣的待遇,至少在科技領域,這種「美國精神」完全以相反的形式展現出來。

2019年1月,昔日法國工業巨頭阿爾斯通的高管被釋放出獄,他在《美國陷阱》一書中寫道:「誰能想到,自2014年底,法國失去了對其眾多核電站的部分控制權,受益者是美國人。」

從2010年開始,美國對法國阿爾斯通進行調查。阿爾斯通當時不僅是法國的「工業明珠」,也是世界能源巨頭,其卓越的技術和產品招來美國覬覦,美國司法部啟動對阿爾斯通的「反壟斷調查」,要求阿爾斯通予以配合。

這種反壟斷調查的方式是企業必須同意接受調查,自證其罪,建立一套內部反腐機制,並且聘用一名「督查」,連續3年向美國司法部做匯報。

沒有誰願意活在覬覦者的眼皮底下,特別是一個力量強大覬覦者。所以阿爾斯通表面承諾與美國司法部合作,但在現實操作中避重就輕、行動怠慢,最終將美國司法部徹底激怒。

根據美國《反海外腐敗法》規定,禁止美國或外國企業對一切國內外企業、政府、政黨的賄賂行為。簡單來說,只要一家企業在美國領土上,用美元計價簽訂合同,或通過美國的伺服器發送、存儲相關郵件,那麼美國就有權對企業提起訴訟。

阿爾斯通的態度讓美國司法部在2013年將其高管予以抓捕,並對這位高管提起起訴,起訴的理由是——十年前在某一個印度項目中,這名高管和其它阿爾斯通管理人員由「中間人」向政府官員行賄。

個人的被抓捕如何成為阿爾斯通的滅頂之災?當這名高管進入監獄後,他將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不認罪,繳納巨額罰款,並接受長達幾十年的監禁;二是認罪,和美國司法部合作,成為美國政府的線人,並供出更多的人,這樣做的話監禁幾個月就可以被釋放。

阿爾斯通的「麻煩」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2014年12月,阿爾斯通和美國司法部達成認罪協議,被處以罰金7.72億美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在「反壟斷案」中開出的最大罰款,也是足矣壓垮阿爾斯通的一筆罰款。

隨後阿爾斯通選擇將自己的核心業務—能源業務出售給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因為根據美國的法律規定,如果外國公司將所有權轉移給美國公司,那麼可以酌情從寬處理。通用電氣一直在阿爾斯通和美國政府之間扮演者「勸和者」角色,走投無路的阿爾斯通最終不得不「相信通用電氣,通用電氣為了收購阿爾斯通的資產斥資約170 億美元。

然而收購完成後,美國司法部拒絕通用電氣支付「天價罰款」,這筆罰款必須由阿爾斯通或該公司原股東支付。自此,法國的「工業明珠」在一盤棋局中被徹底土崩瓦解。

「刀下之鬼」並非阿爾斯通一家,有數據顯示,1977年至2014年間,歐洲企業收到的「罰單」最多,2008年以來,支付罰金超過一億美元的公司共有26家,歐洲企業占14家,法國企業占5家,其中不乏道達爾、阿爾卡特、法興銀行等知名企業和機構。當然,這些罰款被盡數收入美國國庫。

美國的矛頭大概是從「中國科技」崛起時開始發生轉移,過去在亞洲領域他們高度關注日本的進度,並一直跟隨日本的發展進度時不時地進行打壓,而今中國的崛起速度和市場體量遠遠超過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美國的「恐懼」並不難理解。

回顧2019年以來,美國的限制主要集中在硬體領域,比如晶片。但2020年開始,美國又開始將自己的規則套在軟體領域,因為軟體對於全球化和資源共享能夠提供更多隱形支撐。

這種憑著自己的霸權主義行「長臂管轄」是美國的一貫作風,從日本東芝到法國阿爾斯通,再到中國的華為乃至更多技術巨頭。但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進步有別於十年前,技術的互聯早已不是單方面需求、單方面給予,在推動社會進步的時候,技術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融合,美國的禁令同樣也會波及到自己的本土企業,比如此次科技禁令背後,美國的微軟、IBM、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一樣會收到衝擊。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樣的做法更像是一個幼稚的孩童,用幼稚的行為試圖博得更多特權。然而國際信譽與合作,從來都不是小孩子的「過家家」遊戲,當美國接二連三的「限制」別人,其他國家自然會加大對其的提防和反抗。

比如,在繞不開的底層技術面前,人們更加注重自身的技術發展,在隨時可能切斷的供應鏈面前,企業可以選擇從一開始就不和你合作。

所以,任何「禁令」只是倒逼我們自身發展的動力,這一點會在各個領域有所體現。人們突然與一個強有力的經濟大國發生衝突時,必然會有前期的不適應,然而「不適應」不代表「無路可走」,相反,路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寬。

時代的進步不僅體現在技術領域,還有所有人的認知和意識。科技本身並沒有能動性,人們對它的選擇塑造了這個世界。但是,如果所有技術都由一方進行選擇,那麼這個世界也必然發生傾斜,甚至是顛覆。

一花獨放不是春,科學技術的進步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機會,在今天互聯互通如此迅速又便捷的環境中,百花齊放才能夠真正地春色滿園。「開放創新」,這是屬於中國的「大國氣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