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張作霖與德國及西方國家的軍火貿易

新青年必讀 發佈 2020-06-14T16:22:41+00:00

而要武裝這支龐大的軍隊,奉張集團首先自設兵工廠——瀋陽兵工廠,該廠是20世紀20年代民國軍閥所擁有的最大兵工廠,擁有工人17000人,其中僱傭有1516名外籍人,大都是技工,其中白俄和德國人比英美人多。

奉系軍閥張作霖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而其依靠的資本卻是擁有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為武裝這支軍隊,張作霖除自設兵工廠生產部分軍事裝備外,更主要的依靠向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國家購買。

張作霖,字雨亭,奉天(今遼寧) 海城人,綠林出身。1902年經官府收編任新民府,進而染指東南諸省。直到1928年與北伐軍戰敗退出關外,6月份在瀋陽皇姑屯被日軍炸死。張作霖由一介綠林出身的「馬賊」逐步擴張膨脹,牢牢控制東三省,並幾欲武力統一全國,控制中央政權,依靠就是一支數量龐大、裝備較好、戰鬥力較強的軍隊——奉軍,兵力最多時達35萬,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軍閥集團。

而要武裝這支龐大的軍隊,奉張集團首先自設兵工廠——瀋陽兵工廠,該廠是20世紀20年代民國軍閥所擁有的最大兵工廠,擁有工人17000人,其中僱傭有1516名外籍人,大都是技工,其中白俄和德國人比英美人多。1928年是兵工廠生產數量最高的一年,每月生產步槍7500 枝,子彈900萬發。奉軍的人數在1927年10月時共計有23. 2萬人,安國軍總數則達148.15萬人,主要的都是步兵。每月需步槍7500支,一年需9萬支,不足應付步兵232000 之所需,而且常有軍器丟失、被繳、破損等情況發生。而從國外購買軍械,既迅速省事,又穩妥可靠,國內製造,既需材料,又需技工,還得有設備,因而張作霖是極為重視與西方軍火商打交道的,為此張作霖又通過各種渠道,購買外國軍火。張作霖與日本、丹麥、法國、英國、挪威、德國、義大利、白俄都打交道,本文僅就張作霖與德國的軍火貿易略作陳述。


德國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發達,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經濟遭受重創,但軍事工業在大戰中大發戰爭財。德國的軍事工業巨頭克虜伯公司,1913至1914年獲利7500萬馬克,1916至1917年增至17500萬馬克。德國雖敗,但軍事技術、生產設備的優勢仍在,其先進的技術、裝備對中國各地的軍閥們仍有極大的吸引力。

同時,德國的工業界也不會放過中國這一軍火市場,問題在於德國是一戰戰敗國,根據凡爾賽條約170款的規定,德國不准製造武器,也不准將武器運進輸出,倘有發現,即系違法。但是德國人可以利用鄰國的港口,避開這些限制,德國人又宣稱,運往中國的軍火並非最近製作,系一批上繳的軍火,並系由其他國家運輸出口。例如,軍火在瑞典港口裝貨,採用兩種方式:一,由非德籍的商人,用非德國的船隻裝運武器到德國港口運往中國。二,由德國在中國的公司向德國以外的國家購買武器,直接由上述國家運往中國,不必由德國船隻從德國港口運出。舒伯特說:「德國並不特地製造運往中國的軍火,但德國擁有股份,那些軍火直接運往中國。」因此,德國方面辯說,德國亦不違反凡爾賽和約第170款禁止軍火在德國進口和出口,亦不允許製造軍火運往別國。同時第363款規定在德國享有「轉運自由」。意即德國利用了條約中的漏洞,借他國之手對中國軍閥輸送軍火。

在中國,從1912年到1928年的十六年中,有一千三百多名軍閥在各省各地戰亂不休,哪裡在打仗,哪裡就需要軍械,可以這樣說:「軍火商人和軍閥雙雙製造了中國的內戰,並且支持內戰的進行。」那些具有實力的大軍閥如張作霖、段祺瑞吳佩孚等一直想用武力統一全國,各地軍閥大多都有自己的兵工廠,但到1916年,計有29家兵工廠,其中只有8家能自行製造軍械,其餘大都是修配廠的性質了。內戰頻頻發生,軍閥紛紛創辦兵工廠但其規模不過是像一家較大的鐵匠鋪,以作以作修配軍械之用。

有人曾說過:「由於急需軍械,可以在中國的大地上出現新的工業設施」,但是這些國內製成的產品是不能與西方的軍火較量的。即使具有「城市裡小的軍工工業」,但沒有能力製造出軍閥所需的大量軍械。而從國外購買軍械,既迅速省事,又穩妥可靠。因而包括張作霖在內的軍閥們急需西方各國的武器裝備。只要內戰不息,國外武器的供應一定會繼續下去,於是中德之間的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所謂「軍火貿易」,指的是施展複雜的政治、軍事、經濟手段,以裝備、建立、支持、利用一支正規或非正規的軍隊,此中關係是複雜而多種多樣的,包括利用合法或非法的政治機構、地方和市區的權力機關、盜匪或散兵游勇,全國性的或國際性的種種關係。

從嚴格意義來說,所謂「軍火貿易」,是通過一定的渠道,在個人、集團、地區、國家之間協商,取得滿足國家或個人需要的作戰器械。這種貿易,並不單指那些從一個單位給另一個單位出售軍器和裝備,此外還有多種多樣的轉運方式。在軍火買賣過程中,還包括交換軍事情報、工作人員,因而「軍火貿易」包括的範圍十分廣泛。

從綜合起來看,軍閥統治時期的軍火貿易可以包括軍火貿易的機構、購銷關係,軍火貿易的作用等。軍火貿易的機構,德國同張作霖進行貿易的主要供應商是德國的軍火工業巨頭克虜伯公司。該公司在一戰中大發戰爭財,獲取巨額利潤,但一戰結束德國戰敗,克虜伯公司失去了國家定貨,生產極度萎縮,因而急於尋求國外市場。由於中國不是主要的軍火市場,該公司並不直接和中國進行貿易,而是通過軍火商或掮客進行,如德商埃迪布特公司,還有邁耶公司,這兩家公司主要向張作霖部屬張宗昌提供軍械,當然絕非是僅僅這兩家公司,由於軍火貿易是秘密進行,肯定有許多德國公司參與其事,只是無據可查而已。甚至一些「商業」公司也參加進來。如設在中國的「中德貿易公司」,1927年夏即參與了德國同張宗昌的軍火交易。因而可以這樣說,中德軍火貿易的機構實際上是一些軍火商,或只是一些掮客,根本談不上什麼機構。

購銷關係:20世紀20年代,就全世界的範圍來看,中國並不是主要的軍火市場,因此一些規模很大的兵工廠並不直接和中國軍閥取得聯繫,大多數情況下是採取間接的購銷關係。即一批軍火商人和掮客,從別國的私人工廠及推銷人手中買到武器,然後轉運到中國。大軍火商或掮客把軍械運入中國後,直接與軍閥的代表接洽,商討具體的價格、交貨或付款方式等。而那批二流的軍火商人和掮客,一旦把軍火交到官員、商人、掮客、經紀人手中這種組合就解散了。同時張作霖直接派代表到國外進行政府級的談判,其在巴黎的主要代表是魏宗晉,作為他的代理人,同法國進行交涉,但這些人又不限於在法國活動,同時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也進行活動,他派一名姓曾的上校,在瑞士蘇黎士設立據點,這個城市擁有國際聞名的銀行,可以經此而巧妙地從法國、義大利、德國換購軍火。甚至張作霖有時還親自出馬,1927年,張作霖的安國軍面對國民黨的北伐軍,他向各方面試探,以期獲得更多的軍械。

交易規模:張作霖集團同德國的軍火貿易是秘密進行的,進口的軍械,要經過海關人員、外交人員仔細查看,並加以登錄,大批軍械、坦克、飛機是難以隱匿的,可是受提的迫擊跑、步槍,是可以用報紙包裹起來或用大小不等的木桶裝釘起來,然後用小火輪或從陸路運送到軍閥的營壘里,一時或不易發現。因此雙方交易的規模和具體數量是很難弄清楚的,但我們根現有資料已可看出雙方交易的規模是很大的。

在北伐戰爭期間,德國記者薩爾茨曼報導說:「德國在中國進行的軍火交易,40%是輸出給張作霖、張學良、張宗昌、孫傳芳的。」張作霖在1923年與德國一家公司簽定了一份數額為18萬元的合同,用在瀋陽設立的兵工廠增設一座熱力廠。英國駐日本東京大使館的報告說,1924年11月7日,有德國船隻「蘇菲. 里克默斯」號滿載軍火駛往大連港。1924年至1925年間,張作霖經常從德國購進軍械,通過哈爾濱的德國商人路德維格賓購得步槍8.1萬支,其中4.6萬支系日本製造,其餘則為俄國製造,還有子彈4000萬發。上述各項軍火,在漢堡裝船,經開普頓運到營口,路德維格賓又從中說合,將其中的德制子彈2800萬發賣給奉軍。據說,在1924年5月曾(張作霖在巴黎的派出人員)到巴黎時,攜有信用款2000萬元,當時他的交易對象是德國的軍火商人,當然上述僅是雙方交易的部分數據,但由此我們已可推知雙方的貿易規模是很大的。

張作霖除了購買德國的軍械外,還聘請了德國的軍事顧問,在他的兵工廠和毒氣製造廠里有不少德國的技師專門製造炮彈。如前所述,在瀋陽兵工廠里,即僱傭了1516名外籍人,,其中有不少人是德國人。1923年,德國駐瀋陽領事就報告說,張作霖元帥親切接見了他,並且多次強調他對德國的同情,以便請求本領事支持聘用五名工程師和五名車間主任的事。為了不至於被誤解為官方在支持這位將軍的願望,於是領事建議張作霖元帥去找老朋友西伯特博士秘密從事。張作霖元帥還指出:德國工程師到滿洲來工作無疑會使德國工業界得到相當多的定貨,尤其是克虜伯公司。1923年11月,外交部通知德國駐瀋陽領事,施潘道德國工廠的七名車間主任被瀋陽兵工廠聘用,是舒伯特許公司協助聘請的。

早在1923年春,王蔭泰受張作霖之託到達德國,設法同德國工業界進行接觸,他同克虜伯公司樞密顧問鮑爾以及其他答應幫助他為瀋陽兵工廠招聘專家的公司舉行商談。同時張作霖還設立化學工廠,試製化學武器,在瀋陽設置化學兵工廠,為此,他聘用了3名德國化學技師:邁耶斯、富克斯、利德曼。氯氣、毒氣、芥子氣這些毒氣武器,德國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使用過,而且頗有成效,這些情況張作霖早就從他的外國技師那裡獲悉,而瀋陽的化學工廠是與德國人威特簽定合同建立起來的。

除整頓和充實陸軍之外,張作霖又竭力籌建空軍。於1921年設立航空處,派參謀長喬庚云為處長。1923年調整機構,加強領導,少帥張學良兼任航空處總辦。同年3月,正式成立航空學校,作為訓練航空人員的機構,航空學校直屬總辦,並由總辦兼任校長,由國內外聘請教官十數人開始訓練工作。向德國、義大利購買新式飛機多架,總計全部飛機約有二百五十至三百架,編成四個大隊。至此,奉系軍閥的東北空軍,已具有相當規模,這在全國各派軍閥中是少見的。至於從德國購買飛機的具體數目,因資料所限不得而知。但肯定無疑的是,張作霖確實從德國進口了相當數量的飛機。

軍火貿易的影響:張作霖是依靠日本的支持發展起來的,但隨著實力的壯大他不甘心受日本的擺布。而日本在東三省的勢力很大,直接影響著張作霖的軍事政治活動,張作霖對此深有警惕,所以他大規模地向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國家購買軍械,其目的無非是一心一意想加強他的奉軍的力量,希望從他們那裡獲得軍械,以便於與日本方面過分強大的勢力取得平衡,以此減少對日本的依賴。德國等西方國家的軍火合同不僅減輕了張作霖對日本的依賴程度,而且這類合同很少具有政治束縛的力量,軍械的價格也比較低廉,手續也很靈活。1922年以後,張作霖深感受制於日本,他與德國等西方國家的交往,減少了這些束縛,使他具有參與統一全國的軍事政治活動的力量。張作霖通過與德國等西方國家的軍火貿易,「軍閥時代中國軍事的現代化,乃是採用了西方的經驗和技術。」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奉系軍閥的現代化,與德國的軍火貿易有著很大關係。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張作霖同德國之間的軍火貿易規模很大,但由於當時中國的軍閥急於想得到西方的軍械,西方軍火商或掮客往往趁此強行霸道,矇騙軍閥,軍閥只能自認倒霉,無處可以申訴。張作霖在國內雖有很大勢力,但對這些人也毫無辦法。例如德國商人賣給張作霖的步槍,子彈數量不足,張作霖對之也無計可施。

在這種買賣中,西方商人總是處於有利的一方。儘管西方有各式各樣的軍械,中國軍閥所得的卻是陳舊過時的次品。可是在工業落後的中國看來,卻還頗為新式,因而軍閥們容易上當受騙,即使是被視為「能人」的張作霖也不免受德國等西方國家軍火商之騙。但由於西方國家掌握了決定性的大權,中國軍閥對他們只能言聽計從。所以張作霖即使受騙,仍舊需要和德國人打交道,以便繼續購得軍械。當然,限於國內外形勢和世界各國輿論,中國軍閥與西方各國的軍火貿易是秘密交易,有關資料很少,張作霖與德國之間的軍火貿易亦是如此,但由此已對他們之間的貿易情況有了一個大致了解。


張作霖同德國等西方國家進行大規模地軍火貿易,所需巨額費用從何而來?首先,張作霖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其控制的東三省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又擁有大連、營口等海港和較發達的鐵路線,輸入、運送相當便利。

奉天省是張作霖主要的財源,北寧路山海關到瀋陽的鐵路收入,自1922年後每年達500萬元,1922年5月後,關金、鹽稅不再交付北京,每年有鹽稅900萬元,關金70萬兩進入張作霖的金庫。1922年的財政,年度田賦地稅的經常收入是供政務及軍事的費用,張作霖戰敗後經手下「理財能手」王永江的經營,每年可以從收入265787958元中節餘8548747元,支付的18239221元中,76%即13941158元為軍費。僅1923年,支付給瀋陽兵工廠的就高達2000萬元。

但僅憑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除此之外,張作霖還發行了一種不兌換的奉票。據原東北軍將領何柱國回憶說,「原來東北農產物豐富,特別是大豆的大宗出口,因此經常是一個出超的地區。奉軍就是憑了這個出超的條件,加上自己在東北的政治權力,發行了一種不兌換的奉票,這種奉票起了很大作用,資本主義國家行可兌換的紙幣,通常要有三分之一的現金或相等於三分之一的實物作為儲備,否則紙幣不能穩定。可是發行不兌換的奉票,雖然也要超出這個物質基礎作為條件,但其數額可以遠低於三分之一,即以同樣數額的現金或實物作為儲備,可以發行更多的紙幣(當然不是沒有限制),東北財政能夠承擔那樣巨額的支出,秘訣就在這裡。」


起初,奉票的發行還有一定限度,但後來隨軍費的急劇膨脹,耗費巨資從德國等西方國家購買軍械,奉票的發行就大大突破了限度。奉票的發行額1916年底為1508萬元,1922年底為3600萬元,1924年11月為22328萬元,1925年為51372萬元,到1928 年更是狂增到130億元,形成奉票漫天飛的局面。這種沒有保證金做基礎的紙幣,必然導致物價狂漲,工業、農業、商業一起破產,以致於人稱張作霖「理財能手」的王永江也滿腔怒火憤而辭職。

至於購買軍械所需款目,難以有可信的統計,因為這些交易大都是秘密進行的。但就奉軍的購置而論,可以作為一個大致的測算。白俄僱傭軍每月30元,軍官略高總有僱傭軍約為1570名,1926年劃歸為安國軍。1925年奉天省收入增加到3500萬,兵工廠每年約花費2200萬到2300萬,900萬供化學工廠、空軍、國外軍械、國內部隊的費用。

張作霖自恃據有富饒的東北和用從國外(包括德國) 購買的大量軍械武裝起來的幾十萬軍隊,過度迷信「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一心想武力統一全國,並幾度控制北京政權,但歷史並沒按他的意志發展。張作霖是主要依靠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得以擴張、膨脹起來的。但隨著勢力的壯大,他又不甘心受日本人控制而尋求「獨立」。他向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大量購買軍事裝備即是力求從武器裝備上擺脫對日本的過分依賴,這與日本霸占東北、獨占中國的侵華政策相牴觸,為日本政府絕對不能容忍。結果,張作霖於1928年6月被日軍炸死在瀋陽皇姑屯。

來源:軍貿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