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2020年拿出190億美元「殺回」汽車圈了!

電驅時代 發佈 2020-05-26T08:01:26+00:00

如果有一天蘋果對汽車的執著超過了手機,想必傳統車企的管理者一定是最緊張的。5月22日,在一篇外媒的報導中,摩根史坦利分析師凱蒂·休伯蒂提及,今年蘋果將在汽車研發上投入近190億美元。

來源:郭岩 汽車預言家

如果有一天蘋果對汽車的執著超過了手機,想必傳統車企的管理者一定是最緊張的。

沒想到,這種假設這麼快就成立了。

5月22日,在一篇外媒的報導中,摩根史坦利分析師凱蒂·休伯蒂(Katy Huberty)提及,今年蘋果將在汽車研發上投入近190億美元。為了突出這個數字的重要性。他舉例,目前整個汽車行業的研發支出為800億-1000億美元,而蘋果超過了整個行業投入的20%。

即便如此,蘋果仍沒有提及單獨造車的規劃。只是籠統的將自己的「汽車業務」歸結為一套「垂直整合解決方案」。這種形容對於傳統汽車行業,本並不具有侵略性,可在大多數超級車企看來,蘋果仍舊是危險的。因為這種轉型更像是戰略投資,收割的成果,則是未來汽車中利潤最紮實的兩個環節——「智能硬體」與「核心技術」。

從2015年,也就是蘋果對汽車業務開始有「惻隱之心」以來,蘋果已正式對外公布近70項汽車相關專利。其中涉及項目,除了車載系統、自動駕駛等汽車智能化相關專利,還囊括電動機、懸掛系統、燈光、車輛地板、車窗玻璃加等,還包括車輛導航、保險槓等方方面面。

如果按照這種規劃推進,不久的將來,以蘋果為首的科技與IT企業將很有可能作為未來汽車的核心技術輸出方與核心組件的供應商,屆時傳統汽車企業則有可能淪落為以組裝為核心的製造企業。而在受到下游零部件企業與這些科技、技術企業的雙重擠壓後,傳統車企的話語權與利潤也都將被不斷的壓榨。

必須正視,這種轉變既不是傳統車企的「不作為」;也不是新企業「異軍突起」快速勝利才決定的,當傳統汽車再向智能汽車過度後,其中內在利潤結構的轉變直接引發的間接結果。

在波士頓資訊公司發布的汽車行業預測中曾提及,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和共享出行興起後,汽車行業的新興「利潤池」也在發生改變(新利潤池: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與純電動車的零部件、純電動車銷售、數據和智能網聯、按需出行),其在行業利潤中所占的份額逐年上升,預計這種轉變將從2017年的1%增至2035年的40%,而這種重大結構性轉變也必將引起行業的重新洗牌。


在傳統車企主要針對的傳統利潤池裡(包括傳統零部件、ICE和混合動力新車銷售、汽車金融、汽車後市場)截止到2035年,所對應的數字增長僅為40億美元,而新興利潤池對應的數字將達到1500億美元。這是否意味著傳統車企終將沒落,科技企業必將崛起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傳統汽車企業在應對這場變革來臨的警惕極高,甚至盡全力抵擋變革所帶來的風險。例如,目前很多車廠都有自己的車載系統,奔馳有Command、現代有BlueLink、沃爾沃有SensusConnect。其中原因一方面源於車企自力更生的同時為用戶安全考慮,另一方面也源於傳統車企不願將連接網際網路所帶來的附加價值拱手讓給科技公司。


可即便如此,面對體系的制約,傳統車企的創新與轉變相比科技企業仍舊是局限的、緩慢的。以汽車行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寶馬集團為例,2019年全年集團總收入首次達到1042.1億歐元,全年研發費用達59.52億歐元,意味寶馬集團的研發投入比已經達到了5.7%,要知道這樣的權重在傳統汽車行業中已絕對處於領先的「第一梯隊」。

所涉獵的領域包括也電動出行、自動化、數字化、電磁兼容性實驗室、電芯技術中心等等諸多創新項目。不過,產品開發、工藝與製造流程、內燃機、新能源驅動形式在短期內仍舊是車企研發的核心業務與重要組成部分。

至於對那些不求快速量產且投入比更大的科技企業而言,它們對於新技術的承載周期更長,對投入產出心態也要更開放。以蘋果為例,2019年公司在技術研發上投入超過160億美元,占營收的7.9%。要知道,三星、華為這些企業的研發權重絲毫不亞於蘋果。


如今,在決定追加汽車研發的蘋果看來,技術儲備基本包含兩個環節,1、自身布局:包括控制平台的頂層設計、內部結構、體驗和服務。2、集合能源採集、發電、存儲和使用這三個過程的解決方案。仿佛,這種技術的遞進邏輯,與傳統車企的理念完全相悖。

畢竟,車企注重階段效益,IT企業更注重風口。為此相關行業專家認為,當大量資金湧入汽車研發,包括蘋果和其他科技公司在內一定會顛覆現有汽車市場,因為在他們眼中,往往不守規則的人才能再造規則。


不過,擺在這些科技企業的問題恰恰是這種不拘一格才造成的。以谷歌為例,其自動駕駛技術儘管在北美等部分地區取得了自動駕駛上路的許可,但迄今為止沒有量產車型可以配備,而且沒有車企底層數據與規模的支持,類似這樣的技術都存在些許問題最終難以突破,使得整個生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蒙上陰影。

變現力度不高,資本投入過大,這些問題至今仍是擺在科技企業涉獵汽車生態時的直接問題。也正如行業人士所說的那樣:「很多新興領域,只有達到一定規模之後,才能實現盈虧平衡,並最終實現盈利」。

在未來汽車這塊巨大的利潤蛋糕面前,傳統企業與新企業究竟是結合還是分立,是分工還是協作,如今來看還有太多未知。可就蘋果而言,其產品線從未出現過放棄軟體和硬體分離的先例,畢竟它習慣了軟硬一體的解決方案,在汽車身上,蘋果是否會用製造手機同樣的方式現在還找不到答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