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也是一部戰「疫」史,每次大疫之後,都是時代進步的契機

青史如煙 發佈 2020-02-04T11:53:12+00:00

中國歷史發展的沿革之中,瘟疫作為生物性突發事件,時常穿插其間,很難杜絕避免,可以說,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本國人民與瘟疫抗爭的歷史,然而從這部歷史進程當中,我們不難發現,瘟疫雖然難以避免,但每場戰「疫」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歷史發展的重要契機。 接下來,就讓我們沿著這條戰「疫」歷史主線

今年的新年因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而變得極為特殊,大家這個新年過得真可謂是提心弔膽,眼巴巴望著窗外陽光明媚的天氣,卻又不得不繼續貓在家中,不停刷著手機,關注疾病控制的最新消息。



雖然疫情嚴峻,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醫療、科技比較發達的現代社會之中,先進的醫療手段、藥物使得我們在恐慌的同時,也堅信此次疫情必將被戰勝,而我們需要等待的只是時間,而不是死亡。

那麼在古代,當時的社會如果發生了瘟疫,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不得不說,瘟疫始終貫穿在中國的歷史之中,每次發生,都能讓當時的社會為之戰慄,同時也會給社會留下嚴重的瘡痍,那麼當時的瘟疫到底有多可怕,而當時的人們又是如何應對瘟疫的呢?



中國歷史發展的沿革之中,瘟疫作為生物性突發事件,時常穿插其間,很難杜絕避免,可以說,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本國人民與瘟疫抗爭的歷史,然而從這部歷史進程當中,我們不難發現,瘟疫雖然難以避免,但每場戰「疫」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歷史發展的重要契機。

接下來,就讓我們沿著這條戰「疫」歷史主線,從不同的角度再次看一看中國的歷史。

先秦時期

  • 先秦及秦代,無助迷信

在春秋戰國時期,史書上就有了瘟疫的記載。

烈王七年,壬子年,秦國大疫。



春秋戰國之時,諸國紛爭不息,戰爭頻繁,大規模的人口被投入到戰爭之中,而每次戰後,戰歿者的屍體往往無法及時處理,這便成為了滋生疫病的傳染源,同時戰時人民逃離戰火、戰後俘獲的人口、俘虜隨之遷徙、輾轉,人口大規模遷徙也使得瘟疫一旦爆發,便成為了一個令當政者極為頭疼的事情,甚至出現了「天下疫」這種極端的情況。



秦始皇羸政四年,戊午年,天下疫。

那麼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應對瘟疫的呢?說實話,很消極,不僅沒有行之有效的醫療手段,而且對瘟疫發生的原因還處於神話迷信之中。



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

當時的列國,在處理瘟疫之時,因為國與國之間溝通不暢,或是敵對狀態,一旦出現瘟疫流行,往往通過封鎖城池、祈禱攘除的方式來進行隔絕防治,沒有行之有效的醫療技術來遏制瘟疫的發展,而這種自生自滅、祈禱上天的慘烈、愚昧的治療方式,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因為恐慌、封閉等原因,加之當時的交通、信息閉塞,朝廷掌握的數據也不準確,因此史書往往只是寥寥數筆記錄了下,某某年某地有大瘟疫,然而就這麼簡單的一段話,背後卻必然包含著一段極為悲慘的境況。


兩漢時期

  • 兩漢時期,迷信為主、醫藥開始介入

到了漢代時期,在統一穩定的國家環境之中,各地封國之內一旦爆發瘟疫,屬地的官員們便會迅速地將災情傳遞到中央,再由中央統一安排處理。

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醫術已經逐漸發展起來,但天命禳災依然仍是社會主流思想,皇帝自省、大儺驅疫繼續在人們的主觀世界裡在戰「疫」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

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

然而除了那些祁穰迷信之外,一些基本的醫療手段也開始逐漸投入戰「疫」之中,使得人們在抵禦瘟疫的時候,不再像先前那樣被動、束手無策,同時一些開啟中醫先河的書籍開始出現,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也為醫者行醫抵禦瘟疫,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理論支持。



大疫,使中謁者巡行致醫藥。

同時,政府已經注意到了,瘟疫這種傳染病,是需要政府設立專門機構來針對處理的,比如2003年的小湯山,如今武漢在建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一樣,在西漢時期,朝廷也會專門設置空的邸舍來救治這些瘟疫患者,一來可以更好的隔離,而來可以集中治療。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然而在迷信為主流思想、醫療手段水平不高的局限之下,漢代時期發生瘟疫之後,所造成的影響依然慘烈至極。

建武十四年,戊戌年,會稽因大疫而死者萬數。

瘟疫總是與戰爭如影隨形,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崩析、戰亂波及四海,生靈盡為塗炭,數百年的大分崩再次興起,瘟疫也隨之變本加厲起來,在慘烈的死難情況面前,當政者們開始更加實際起來,以醫療手段控制瘟疫方面再度被重視起來。


東漢末年至三國、兩晉南北朝

  • 三國時期,瘟疫倒逼醫療振奮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當歷史進入三國之時,天下爭亂頻起,殺戮不止、白骨累累,縱觀三國時期,九十年中,大小戰役多不勝數,僅參戰兵力在五萬以上的大型戰役有記錄的就有九十多次,中小型戰役更加頻繁得無以計數,而瘟疫往往與戰爭如影隨形。



行軍打仗之中,勞累、受傷、緊張等情緒本來就容易擾亂身體健康情況,同時戰後屍體處理不及時、行軍中的水源、糧食往往衛生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惡劣的生活環境很容易導致瘟疫的發生,而軍營又是人口密度集中之地,因此在戰亂紛起的年代,也是大瘟疫爆發、活躍的時期。

軍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

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而此時各國的執政者們,往往多是武人出身,屍山血海中滾爬出來,對生死鬼神沒有那麼多顧忌和迷信,反而對行之有效的醫療科學比較支持。

因此面臨嚴峻的瘟疫形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一些醫學大家開始發奮振作,通過大量現實的「臨床數據」,研究並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抵禦、削弱瘟疫所給社會帶來的危害,一時間名醫湧現、醫療著作也開始了爆發。

傷寒脈浮,醫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在三國時期瘟疫爆發嚴峻之時,華佗的五禽戲,從提高自身免疫力出發抵禦瘟疫,醫聖張仲景在這這個時期,也完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對當時社會主要流行的傷寒病、瘧疾提出了有效的治療手段,在至暗時刻,為中華歷史點亮了希望之光。


  • 兩晉南北朝,在有限的醫療面前盡人事聽天命

西晉這個時期,承繼先前,醫療水平依然有限,而西晉王朝在短暫的統一之後,卻開始了大崩塌,並開啟了五胡亂華、南北朝百餘年的混戰時期,這段時間因為有了前期漢代醫療防治的底子,傷寒、瘧疾等常見的瘟疫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也趨於理性,對於傳染病的隔離要求也開始嚴格起來。



永和十二年,丙辰年,鑒於疾疫流行,朝庭規定,朝臣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也要隔離百日。

然而雖然這個時期,先前傳統疫病得到了遏制,但其他瘟疫如鼠疫、天花等卻依然沒有有效的藥物,這些瘟疫一旦爆發,因為無藥可治,影響如同秋風掃落葉,無數生靈隨之隕落,因此,此時瘟疫對社會的摧殘依然令人觸目驚心。

魏皇興二年,戊申年,十月,豫州疫,民死十四五萬。


面對如此慘烈的瘟疫現實,無助的人們迫切需要一種精神安慰和寄託,而釋家的輪迴說讓人們能夠對待慘狀多了一絲坦然,這間接地促使了自東漢時期傳入的佛教開始昌隆起來,一時間,北朝紛紛開鑿石窟、倡引大德高僧,而南朝也有了後世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之嘆,佛教的興盛,使得中華文明中多了一抹玄之又玄的色彩。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而隨著大分裂之後,統一最終到來,在戰火和瘟疫面前,亂世人不如治世犬,因此和平更加彌足珍貴。

唐宋元明清

  • 隋唐、五代,瘟疫熄於統一,興於分裂

隋代王朝命運短暫,疫情記錄不多,而在大一統安定的環境之下,唐朝前期的瘟疫情況卻能夠看出來比較穩定,兩百多年王朝之中,唐朝前期發生瘟疫之時,僅見於局部地區,而大的瘟疫多集中在安史之亂之後、後期中央與叛亂藩鎮的拉鋸征伐、五代時期的崩析,頻繁的戰爭使得瘟疫逐漸興起,足見當處於統一的王朝時期,國家對瘟疫還是有著一定的控制力,能夠儘量使瘟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至於擴散。



唐永徽六年,乙卯年,三月,楚州大疫。

而後期隨著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的節度使們對疫病的控制力就變得無力許多,瘟疫一旦興起,往往大片州郡淪陷,生靈塗炭。

唐廣德元年,癸卯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

王朝統一與否對於瘟疫的興滅,起著重要的影響,分裂戰亂時期瘟疫的慘烈境況,也使得人心思向統一,現實情況為後來的大一統王朝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唐、五代以後,統一思想根植天下、深入人心,不可動搖。

  • 宋代的積極防疫,為後世城市管理者防控瘟疫提供了樣板

宋淳化五年,甲午年,六月,京師疫,遣太醫和藥救之。

在宋代的疫病記載之中,政府的身影頻繁出現在了史書里,原因很簡單,宋代的瘟疫很普遍,因為除了戰爭之外,還有一個容易引起瘟疫原因,那就是當時的城鎮迅猛發展。



宋代的城市發展迅猛,商貿也很發達,這便使得人口密集興旺起來,而大規模的城市人口集中,沒有合理的配套城市規劃,必然會導致居住環境問題,這便存在著極大的疫病隱患。

建築密集、排污不暢、垃圾橫行、人畜雜處、流民眾多、城市清潔飲水都成為了當時的城市病,在當時的城市衛生條件下,很容易滋生瘟疫。



四五十年來,兩岸居民節次跨河造棚 ,汗穢窒塞如溝渠然,水無所泄,氣息蒸薰,過者掩鼻。

溝渠不通,處處穢惡 ,家家濕潤。人之所氣觸此,則雍氣不行,病於是乎生。

而針對這種情況,宋代統治者在積極防治瘟疫的同時,也開始了提升城市管理的措施,大力發展城市衛生、垃圾清理,與城市配套相關的醫療、衛生、城建逐漸成熟發展起來,宋代的抗疫城建措施,也為後世大規模城市建設提供了方法和模板。

人家有泔漿,自有日掠者來討去。

亦有每日掃街盤垃圾者,每支錢犒之,每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顧淘渠人沿門通渠,道路污泥,差顧船隻搬載鄉落空間處。



瘟疫的肆虐,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們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也促使他們開始審慎地探究瘟疫形成的原因,並妥善擬定處置方案 ,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應對城市防疫問題,使得防疫觀念也隨之一變,現代城市防疫制度也開始初萌發展。

  • 元明清

元明清作為大一統的王朝,除了王朝更替的戰亂時期,在和平年代之時,因為有歷史上的深厚積澱,對治下瘟疫的控制還算穩定,但也有所不同的發展。

  • 元代,破除迷信,提倡個人衛生

元代之時,針對瘟疫的發生,這個馬背上取天下的執政者對當年草原上瘟疫的殘酷情形,記憶深刻,因此,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執政者們對瘟疫更加留心。

同時元代的朝廷對抵抗瘟疫又多了幾種創新之舉:打破迷信,鼓勵科學,針對人民盲目的迷信瘟神情況,元代轄地建立三皇廟,使人四時祭祀 ,並在其中進行醫療救治宣講,藉以宣傳醫學 ,用實例使人相信醫學,從而摒棄巫術、祁穰等迷信行為 。



越三月而 (三皇廟)成 。⋯⋯覬覦一頭以劑起死回生者 ,幾數干人 ,用是知醫之利。

同時元代將防禦瘟疫與個人衛生聯繫在一起,提倡加強個人保健養生、個體清潔,以避免瘟疫的滋生、傳播,這也使得民間戰「疫」精準到了個人。

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 ,齒疾不生,則百疾不入。

元代時期,針對瘟疫的防控、個人保健防控已經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地步,國家對與產生瘟疫地區進行醫治患者、控制疫情、掩埋死者、安慰心理、養恤災民等措施,一直延續到了明清時期。

  • 明清時期,民間慈善機構興起

明清時期的防治瘟疫措施跟元代大致相同,在數千年的歷史積澱中,和平時期,政府對疫病救治防禦措施較為成熟,而此時除了政府的戰「疫」行為,以鄉紳賢良為主的民間社會慈善機構,也開始根據自身的力量展開一些救治醫療活動,這些慈善機構或自身配藥散發施救,或刊發治療疫病的藥方進行散發宣傳,或賑濟疫病遺孤,安葬病歿之人,彌補官方施力的空白區域。



乾隆戊辰,大疫,傾囊製藥以施,全活無算。


這些慈善機構在加入抗「疫」的同時,也使得一直活躍在社會之中的民間慈善機構開始登上前台,並逐漸在社會力量之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結語:

從 中國古代史的脈絡梳理下來,每個時期的歷史發展都難以避免瘟疫的出現,而作為一種自然的生物事件,病毒入侵確實防不勝防,然而在國人戰「疫」 的過程之中,社會也是在不停地進步發展之中,每次瘟疫過後,也會是社會發展的契機。

就像03年非典過後,我國公共醫療設施、醫療水平、對抗傳染疾病的能力,在國家的重視之下,迅速提升,因為線下商貿的蕭條也導致了線上交易開始頻繁,淘寶等一系列電商開始崛起。而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能讓國家迅速下定決心封城、堵截,也正是因為有了先前的教訓和經驗,才使得此次疫病最終向著可控的方向發展。

我們這次所經歷的新型冠狀病毒疫病災禍,當疫災過後,相信不僅我們的醫療水平會因為這次戰「疫」而得到一次提升的機會,人們也會痛定思痛,再次興起摒除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而公民的個人公共衛生意識,也會因此次疫病的經歷,得到一次新的提高。

我們既要相信國家、相信黨,堅定必然打贏此次疫戰的信念,也要充滿信心,在勝利之後,能夠快速恢復生產、生活,未來必將變得更加美好。


參考書籍:

《左傳.昭公元年》

《曹植集注校》

《二十四史》

《運使復齊郭公言行錄》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