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間的地震到底有多可怕?餘震持續17年,明朝是如何救災的?

戲說歷史三六事 發佈 2020-04-14T08:51:09+00:00

明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的一個朝代了,其中最嚴重的的一次要數嘉靖三十四年的那一次地震,史稱「嘉靖大地震」。

明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的一個朝代了,其中最嚴重的的一次要數嘉靖三十四年的那一次地震,史稱「嘉靖大地震」。根據歷史記載,這次地震的震中在陝西省,地震強度超過了8級,由於地震發生在晚上,所以在當時造成了較大的傷亡,據統計當時有83萬人死於這場地震之中,這也是世界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地震。而最讓人驚訝的是,這次地震所帶來的的餘震每個月都會出現三五次,並且一直持續了17年之久。

這次地震使得建築物嚴重毀壞。最著名的就是西安小雁塔本來樓高15層,地震後塔頂被震毀,只餘下13層,而位於乾縣的唐高宗乾陵陵園則被完全毀掉。

而且,地震導致了黃河清可見底的現象,史載,」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時,地震自西北起於東南,有聲若雷,地裂釁寬丈余,涌波泛濫,望似海洋,晝夜方息。房垣盡塌,人死中半,此大穸也。至十七日,黃河澄清三日,人視其底。」

作為因農民起義而起,最終建立封建王朝的明朝來說。其統治者十分清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只有百姓安居,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固。為此,從建國伊始明朝的統治者,就十分重視國家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救災工作,有著一系列完備的救災體系。

明朝嘉靖年間,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不論是科技還是文化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雖然這一時期的明朝,南有倭寇禍亂海疆,北有韃靼襲擾邊陲,但整體社會環境還是處於相對安定的狀態。政府機構相對明朝末期而言,仍能較好地發揮統籌管理作用。

這一場大地震,無疑為明朝政府的救災能力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那麼明朝政府在當時是如何救災的呢?

由於古代交通不便,災情到達京城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此外,中央在接到災情匯報後,需要通過層層審批,政令才能到達山區。

朝廷派出的賑災官員戶部左侍郎鄒守愚到達災區時,已經是次年二月了。在過去的三個月的時間裡,地方官員和當地縉紳便成為災後救助的中流砥柱。

在明代,中央政府得到災情報告後,會臨時派遣欽差大臣前往震區坐鎮抗災,由於當時沒有專門的賑災機構,救災工作一般由戶部來承擔。

明代中後期吏治腐敗,國庫空虛。由於當年財政全部用於救災,導致嘉靖三十四年財政虧空 229 萬兩白銀,嘉靖三十五年虧空 186 萬兩白銀。

由於古代的封建迷信,所以在這次災難發生後,天子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下一道「罪己詔」,以此來檢討自己的過失,祈求上天的原諒,同時也能起到安撫民心的效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