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90後」的戰疫硬核行動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0-03-31T01:47:27+00:00

一個個數字,見證著東北大學「90後」學子投身戰「疫」一線的奉獻和努力。這個超長寒假裡,東北大學有600餘名返鄉大學生加入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隊伍,投身到家鄉戰「疫」中。

捐贈2000個雞蛋,組織4000餘人次志願者,加工10000個口罩,為270名學生在線授課……一個個數字,見證著東北大學「90後」學子投身戰「疫」一線的奉獻和努力。

這個超長寒假裡,東北大學有600餘名返鄉大學生加入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隊伍,投身到家鄉戰「疫」中。在全國20多個省份里,他們走街道、入樓宇、守村頭,協助當地開展疫情宣傳、測溫消毒、查驗車輛、登記信息,為奮戰在湖北一線的醫護人員子女義務輔導……他們成了當地最美的一道風景。

2000——硬核為戰「疫」補給

「您好,請登記身份信息,測量下體溫。」「謝謝配合!」這是27歲的冶金學院2018級博士生陳士富每天說的最多的話。

陳士富家在安徽省宿州市夾溝鎮津浦村,他的父母經營著一家農副產品超市,疫情發生後,陳士富每天都能看到在村口值守工作人員辛苦忙碌的身影,跟父母商量後,他決定將自家超市經營的雞蛋送給他們補充營養。

為方便發放,陳士富特意準備了包裝口袋,每袋幾個。2月3日,陳士富將第一批共1000枚生雞蛋送到本村的疫情防控人員手中。之後,陳士富又陸續向臨村的工作人員捐贈了1000生枚雞蛋。

而陳士富的戰「疫」之舉並沒有就此止步。經申請,他成了一名戰「疫」志願者。每天中午,陳士富做好自身防護之後,會準時出現在村口的勸返點,為過往車輛和人員登記、測量體溫。

下了勸返點,他便跟疫情防控網格員一起對外地返鄉村民進行重點排查,對於不配合的村民,進行耐心解釋和勸導說服。「有些村民對疫情防控相關政策、規定不理解,我就把自己掌握的防疫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他們聽。」一時間,陳士富成為鄉親眼裡既有學問又「接地氣」的防疫明白人。

4000——青藏高原上的潔白哈達

這個寒假,23歲的工商管理學院2016級本科生其米多傑,除了每天溫習功課,還多了一個身份——防疫宣傳志願者。為小區內被隔離的居民量體溫、對居民進行心理疏導、記錄小區進出情況等,是這個藏族小伙在這個假期每天都要做的事。

2016年,其米多傑就在家鄉拉薩籌建了「哈達公益」團隊,並組織開展護幼、敬老、支教、義務宣傳等一系列志願服務活動。

1月25日,在得知西藏自治區文物辦防疫人員不足後,其米多傑主動要求加入防疫隊伍。在其米多傑的宣傳倡議下,先後有15支當地誌願者隊伍,共4000餘人次加入到自治區文物辦防疫工作中。

從早上9點到晚上8點走下防疫點,有時還要加班,其米多傑和志願服務團隊成員每天都要工作十餘個小時。行走在拉薩市12個街道的51個小區,他們與當地工作人員一起宣傳防控疫情知識,實時播報疫情信息,號召大家做好居家防護。

除了組織防疫志願活動,其米多傑還聯繫當地企業家,為一線民警和社區工作者捐贈了價值10餘萬的生活物資與防疫用品,並從多種渠道籌集到企業家善款70餘萬元,通過拉薩紅十字會捐贈給武漢。「這次是我自願組織的志願活動,既然決定做了,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做好。國家有難時,能貢獻一點微薄之力,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其米多傑說。

10000——口罩男孩,為愛趕工

用錘子敲口罩鼻夾3000次、給近4000個口罩一一裝袋、為口罩加裝呼吸閥近2000個……這是22歲的冶金學院2017級本科生許錚豪在這個假期的工作清單。2月11日,許錚豪了解到家鄉張家港一家口罩廠急需志願者協助加班生產N95口罩,便第一時間報名。

許錚豪和其他志願者爭分奪秒,僅用4天就趕工做出近萬個口罩。工作雖然沒有多難,但每天久坐,重複上千次的動作,還是會令人疲憊。許錚豪說:「只要想起那些每天戰鬥在戰『疫』一線的白衣戰士,就感覺渾身有勁兒。多生產一個口罩,就多一份安全保障,贏得戰『疫』勝利的那一刻就會早一天到來。」

270——數字看似小,雲端課堂有大愛

在新疆布爾津高級中學支教的王新鈺今年23歲,是東北大學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負責高一思想政治科目5個班級的教學工作,其中三個班級為哈薩克族學生。王新鈺每周通過釘釘平台給學生上兩次直播課。直播面向近270名學生,其中有漢族學生,也有哈薩克族學生,學生接受程度不同。為了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王新鈺將所有口述的知識點做成課件,將細節展示給學生,確保他們不錯過任何一個知識點。

葉斯哈提·朱馬什的家在大山里,沒有通電,無法觀看網課。王新鈺主動與他進行電話溝通,了解其學習情況,將學習視頻資料整理成文字,發送給他。在王新鈺的耐心輔導下,葉斯哈提開心地笑了。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玉 通訊員 楊明 劉宇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