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緊張就放屁、肚痛、拉肚子,腸鏡檢查也沒事,這是什麼病?

胃腸病科普 發佈 2020-05-03T10:01:48+00:00

一緊張就放屁,一吃早餐就腹瀉,一臨考就便秘,一開會就腹痛…去醫院做胃腸鏡等檢查,既沒有細菌病毒感染,也沒有潰瘍息肉腫瘤,這個現象還特別容易發生在忙碌的學生、知識分子身上!

一緊張就放屁,

一吃早餐就腹瀉,

一臨考就便秘,

一開會就腹痛

……

去醫院做胃腸鏡等檢查,

既沒有細菌病毒感染,

也沒有潰瘍息肉腫瘤,

這個現象還特別容易發生在

忙碌的學生、知識分子身上!

上述現象可歸類為腸易激綜合徵(以下簡稱為腸易激)。

全球消化科專家所公認的《功能性胃腸病羅馬標準Ⅲ》關於IBS的診斷閾值是反覆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過去3個月內每月發作至少3天。但是,經過羅馬基金會嚴密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這個頻率會納入大量非IBS患者,於是,《功能性胃腸病羅馬標準Ⅳ》更新了自己的診斷閾值,即反覆發作的腹痛,過去3個月內每周發作至少1天。

與此同時,羅馬Ⅲ儘管對腹痛或腹部不適症狀的納入很寬鬆,但是十分強調症狀發生與伴隨症狀的關係,而羅馬Ⅳ經過大規模調查發現,有些IBS的患者排便後腹痛症狀未緩解,甚至加重,症狀發生也並不一定伴隨排便次數和糞便形狀的改變,因此,羅馬Ⅳ將3項特點修改為:

①與排便有關;

②伴隨排便次數改變;

③伴隨糞便形狀改變。弱化了腹痛發作與伴隨症狀的對應關係。而且同時排除了器質性疾病:方可診斷為該症。


擾人的腸易激如何不擾人?

恐怕不是吃吃藥就能解決的。

腸易激缺乏明確病因,身體也無器質性病變,因而單單吃藥物,症狀易反覆效果也未必好。

有此困擾者不如先排排雷,剔除得病的「內憂」和「外患」:「內憂」——壓力、心理因素,「外患」——不注意飲食衛生造成胃腸道感染。這兩者均是腸易激的重要誘因。

內憂:心理壓力


醫學界已有共識,腸易激與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

資料顯示,38%患者在患上腸易激或症狀突然惡化時,可從日常生活中找到精神受刺激或情緒波動等方面的因素。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工作量驟增、經濟負擔加重、失業、人際關係不順等。此外,IBS患者中焦慮、抑鬱等多種心理異常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


因此,要想減輕甚至擺脫症狀,就必須學會自己減壓。臨床中甚至有一些患者沒有經過任何的藥物治療,只是聽從了醫生的意見,保持輕鬆的心態,少讓自己處於疲勞狀態,症狀都可以緩解得七七八八。

若無法緩解,有條件者可看心理醫生。精神心理療法對腸道症狀及精神症狀均有一定療效。


外患:注意環境衛生


腸道感染在腸易激發病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有個叫「感染後腸易激」的概念,即人在急性胃腸道感染一段時間後,開始出現腸易激的症狀。

因此,患者要注意生活環境的衛生條件,從源頭上杜絕腸易激產生的誘因。生活中注意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食物,飯前便後及處理肉類食物後要洗手,吃徹底煮熟、煮透的食物。


此外,善於總結飲食規律也很有必要,避免吃讓你腸胃不適的食物。郅敏介紹道,比如有些人一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生冷食物或一飲酒就腹瀉,有些人一喝牛奶就腹瀉、噯氣,這類人群均需避免相關食物的攝入。因受涼而誘發的腹瀉,則需要注意保暖,特別是腹部保暖。


持久戰,別隨便吃抗生素


腸易激通常在成年的早期出現,可持續終生。因而,腸易激的治療是持久戰也是綜合戰。

不論是「持久戰」或「綜合戰」,患者都要和醫生密切配合,這是治療能取得好效果的關鍵所在。別自己亂吃藥」,抗生素短期內雖能改善症狀,但臨床上不少人因腹瀉而隨意服用諾氟沙星、環丙沙星等抗生素,最終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反而加重了腹瀉。


已患有腸易激的患者,更需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因為,腸易激是否會發展為器質性疾病及惡變,目前尚不明確,而且腸易激的診斷主要根據症狀學,故患者不能完全排除器質性疾病。


本文作者:郅敏 博導,主任醫師,副教授,中山六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