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不報憂」要了京劇的命,是誰在營造戲曲的虛假繁榮

聽戲app 發佈 2019-12-16T13:15:47+00:00

梨園內外有這麼幾塊料,天天胡吹臭捧,粉飾太平,營造了戲曲藝術的虛假繁榮,若有有識之士說句真話,指出弊端,便會被這些人冠以「負能量」的帽子,他們則是天天以「正能量」自居,實則是無視最基本的事實,報喜不報憂,最終爛了傳統藝術的根,要了京劇藝術的命。

梨園內外有這麼幾塊料,天天胡吹臭捧,粉飾太平,營造了戲曲藝術的虛假繁榮,若有有識之士說句真話,指出弊端,便會被這些人冠以「負能量」的帽子,他們則是天天以「正能量」自居,實則是無視最基本的事實,報喜不報憂,最終爛了傳統藝術的根,要了京劇藝術的命。


熱愛京劇藝術、從事京劇事業,第一條就是要直視京劇藝術的現狀,儘管國家大力扶持、各類評獎、基金層出不窮,但京劇已經是沉疴難返,京劇藝術當下的真實情狀是:受眾不斷減少,在文藝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不斷減少;演員業務水平不斷下降,傳統劇目不斷失傳,演員文化水平過低,沒有足夠的文化素養支撐表演藝術進一步提升;相關負責領導外行,純官僚坐鎮戲曲院團;戲校師資力量薄弱,人才斷檔,青黃不接;國家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投入經費不斷增加,排出的作品乏善可陳,話劇配唱比比皆是,吃進去的是「奶」,最後連「屎」都拉不出來,全都變成沒人看的「蔫兒屁」戲。

想要救活京劇,就要找到病根所在,在「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的前言中明確指出:錄製京劇音配像,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京劇藝術的搶救、傳留和振興。音配像的起因是針對「文化大革命」浩劫後出現的京劇劇目、演員、觀眾三斷檔的局面。京劇現下的不景氣有著不能迴避的歷史原因,這一點今人應當清楚,且應該以史為鑑,不再重演歷史,而不是一味地迴避、編造或選擇性遺忘,有的人打著「為尊者諱」的幌子去躲避歷史,這是無視最基本的事實,就如同是日本右翼勢力拒絕承認「南京大屠殺」一樣。演員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俗人,不要妄圖把哪個演員捧得很高,藝術上的造詣不能代表其品行,「德藝雙馨」是所有人都嚮往的一種境界,也是所有演員應該為之奮鬥的一個目標,可現實是能做到這一點的太少了,時至今日,不要說「德藝雙馨」,僅僅藝術水準就已經非常不過關了。直面歷史、正視歷史,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知道了錯誤,就要總結錯誤,總結了錯誤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藝人就是藝人,術業有專攻,儘管國家給予你榮譽,你也應該知道自己的斤兩,演員就應該在藝術上下功夫,可以了解政治,但一定要遠離政治,更別說有的人期待在政治上謀得暴利,到頭來一定是害人害己。

再以當下的「文化交流」為例,現今院團的演出主要是兩種,一種是「下鄉」演出,另一種是「下洋鄉」演出,「下洋鄉」就是出國演出,希望能夠像當年梅蘭芳先生赴美演出一樣,也將京劇帶出國門,可要知道,當年梅先生出國帶的是私人班社,要自負盈虧,是有莫大的市場壓力的,因而在劇目的挑選、前期的宣傳、演員的陣容上都要動足腦筋、下足功夫,而現在的出國交流,一應費用都有國家承擔,劇目的選擇也多是《三岔口》、《雁盪山》一類啞劇式的劇目,因為唱多了露怯,反正外國人也聽不懂。出國轉一圈,回國後粉絲吹噓一把、媒體吹捧一把、自己意淫了一把,於京劇的振興發展毫無用處,徒增笑耳。

孫中山先生曾將人群分為三大類:先知先覺、後知後覺和不知不覺。先知先覺的人制定了規則,廣大群眾只能做後知後覺的追隨者,如果再任由一些人舉著「正能量」的幌子報喜不報憂,那麼我們就只能做那些不知不覺的魚肉了。

就說戲曲類的公眾號吧,搬運工居多,有可看性的很少,粉飾太平的多,實事求是的少,我很喜歡《京劇道場》、《梨園雜誌》等幾個公眾號,具備學術性的同時也在回顧歷史、直視歷史,像《京劇道場》這樣的公眾號還有自己的意見與見解,針砭時弊,不向虛假繁榮妥協,有喜要報喜,有憂也要報憂。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