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管理如何影響文明進程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台 發佈 2020-05-06T06:41:04+00:00

「水資源管理」,是人類干涉與調整自然環境的一種活動,是社會對於水自然流動的中斷、改向或者收集,涉及一系列與水有關的任務,包括計劃、建設、收集、分配、清潔與治理、衝突、禮儀等。

【文明互鑒】

印度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文明……典範性的古代文明多與大河相關。

探討如何使用對水的控制權,是認識水資源管理與古代文明關係的良好視角。

除了水利工程等,水資源還與精神、宗教相關。

在任何時代,上層人士都更接近於水資源,包括對水的利用、改造和占有。

不論古今,文明進程都離不開水資源管理。

水孕育了人類與文明,以各種方式滲入人的生產和生活。人類對水的控制和管理塑造了歷史,也因之產生了特殊的水的觀念與文化。我們可以在眾多古代文明中看到水與人類的辯證性互動。當今世界,人口飆升、不當的水資源管理已經產生嚴重水危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古代水資源管理及文明的研究是歷史研究的內在組成部分,同時具有高度現實意義。水資源管理研究不僅是以史為鑑的好課題,也是文明互鑒極好的切入點。眾所周知,典範性的古代文明多與大河相關。如:哈拉帕文明被稱為「印度河文明」;古巴比倫文明被稱為「兩河文明」;黃河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水資源管理」,是人類干涉與調整自然環境的一種活動,是社會對於水自然流動的中斷、改向或者收集,涉及一系列與水有關的任務,包括計劃、建設、收集、分配、清潔與治理、衝突、禮儀等。對水的控制是人類征服自然物質的過程,可視為對水的「馴化」以滿足人類的需要。

壹 六種水資源管理模式

要認識水資源管理及其與古代文明的關係,水資源管理的模式是很好的觀察視角。費克里·哈桑教授主編的《我們時代的水歷史》簡要提及六種水資源管理模式。下面,我用多個古代文明背景中的案例來介紹和解釋這六種模式。

水利工程模式:排水溝、堤壩、運河等形式的水利工程的出現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這需要較大的勞動力、施工和維護的監督管理。水利系統的管理通常被當作史前高度發達社會崛起的一種催化性力量。正是水的馴化使農業生活方式得以鞏固和傳播,從而引發了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人口指數性增長,城市出現,規模不斷擴大。文明繁榮的基礎是必須具有高產出的農業系統,提供充足的盈餘糧食來支持社會分工。大型的水利工程為農業的發達提供了基礎條件。

例如,在五千年前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良渚人在山體間溝谷地帶堆築了高低兩組水壩,水壩系統可能兼有防洪、運輸、用水、灌溉等方面的功能。該水壩的發現提前了中國的水利史,反映了良渚社會高超的動員能力和水資源管理技術。再如中美洲的瑪雅低地是新大陸主要的濕潤地區,複雜的水系統曾在這裡演化。在地勢有限、季節性降雨充沛的地區,瑪雅人開創了集約化沼澤農業。他們設計良好的水壩,用於在自然低洼地區截留水分,在雨季排出多餘的水,在旱季合理分配。

生態模式:該模式指人類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如何影響生態。積極影響是指水資源管理保護改善了生態。《國語·魯語》就記載「且夫山不槎櫱,澤不伐夭,魚禁鯤鮞」,意思是說在山上不砍伐樹木新芽,在沼澤里不割取未成才的草木,禁捕有卵的大魚和小魚。可見古人很早就有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意識;反之,則是破壞了水資源。有證據表明,早在古代文明時期,人類活動就開始破壞水資源環境。《左傳》記載,東周諸侯國間發生戰爭,軍隊曾向水裡放毒導致敵方傷亡及水環境破壞。銅器生產活動也會造成水污染。例如,加拿大考古學者在約旦南部瓦迪費南地區現今已乾涸的河床中就發現了早期銅燃燒造成污染的證據。此外,因為不當的水資源管理而導致洪災、乾旱等生態惡化,及其與文明崩潰的關係也是討論的熱點。

科學健康模式:這種模式在水污染和疾病的關係上有明顯體現。水主要被視為一種化學與物理的物質,是一種潛在的病菌攜帶體。水井的發明就體現了這一模式。例如浙江嘉善新港曾發現良渚文化木筒水井,井壁為一木筒,井內充滿灰黑色淤土,含少量陶片。井底墊一層厚10厘米的河蜆貝殼,可起過濾、凈化井水的作用,說明良渚人已懂清潔用水。浴室的修建也是為了清潔衛生。致力於沐浴的城市建築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巴基斯坦,在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時期,大浴池被建在城堡高處。沐浴既能清潔,有時也是儀式活動的組成部分。《管子·心術上》:「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這是描述降神的場面。為了降神,巫事先必須沐浴敷香,將「神舍」清理得極其乾淨。可見,這種儀式化沐浴是標榜身份、鞏固權力的需要。

精神宗教模式:在每一次宇宙的或者歷史的循環中,水既是萬物之源,也是萬物的終結者。在世界各大古代文明中,水有著很豐富的精神宗教含義。水與宗教、王權、豐產、神靈、純凈、死亡、治療等均有著密切的關聯。東周時期的「沉祭」就是很好的例子。先秦文獻中有不少「沉物於河」來向河神祭祀或祈禱的記載。《左傳 文公十二年》:「秦伯以璧祈戰於河。」包山楚簡中亦有不少沉馬、沉玉的記載。大川往往有神靈,五嶽四瀆皆有神廟。近年研究大熱的京杭大運河沿途信仰眾多,有祭水神、風神、海神、河神等信仰。無獨有偶,在瑪雅文明的遺址中,有所謂「聖井」,那裡經常舉行祭祀雨神恰克的儀式,其間也會將人和玉器等投進水中。

審美消遣模式:水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的功利功能,還在於它能令人放鬆、愉悅、充滿活力,甚至可以引發思考。私人或者公共性洗浴、水上運動、水邊宴會是貴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類模式的水資源管理項目眾多,如羅馬噴泉、可供戲水的水池等。

金融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水具有經濟價值。把水作為一種經濟資產來管理,是實現高效、公平利用,鼓勵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重要途徑。這種模式在20世紀大壩建設時期達到頂峰。

貳 越發達的文明,管理模式越豐富

每一種水資源管理模式均嵌構於古代文明的發展中。不同的水資源模式反映了人類不同的活動,相應留下的物質遺存也就成了文明的物化表現。一般來講,文明越是先進發達,水資源管理模式就越豐富多樣,而且,同一個水資源管理工程也會體現多個模式。比如漢代的昆明池。《漢書·武帝紀》:「(元狩三年)發謫吏穿昆明池」。《三輔黃圖》:「越嶲昆明國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習水戰,因名曰昆明池」。《三輔故事》:「(昆明)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張衡《西京賦》:「昆明靈沼,黑水玄沚。牽牛立其右,織女居其左」。昆明池的多種功能可見一斑。

類似的現象也見於其他發達的古代文明中。如古羅馬有引水渠,既能提供飲用水、灌溉用水和工業用水,同時還能滿足人們洗浴、建造噴泉甚至是海戰表演的需要——公元前2年奧古斯都建造了一座供海戰演習的人工湖。吳哥窟也是如此。吳哥窟是國王蘇耶跋摩二世為毗濕奴修建的國寺,寺廟位於一個1.5平方公里的島上,周圍是200米寬的護城河,護城河代表環繞的神秘海洋。學界關於吳哥窟的水資源管理模式曾有爭論:吳哥國王究竟是在關心灌溉、防洪,還是在修建人間天堂。

此外,不可忽視的是,在任何時代,上層人士都更接近於水資源,包括對水的利用、改造和占有。水資源管理模式與社會權力有著密切的關係。首先,水資源管理的確會幫助權威和權力的形成。支持這類權威和權力形成的具體因素可能有很多種,卓越的技術能力、困難險惡面前身先士卒的精神會推動某些人率先從人群中走出來,受到群眾的擁護。我國的禹便是典型的代表。

其次,在水資源管理中,統治者往往占據主導地位。他們建造和占有更衛生、健康的水庫、水井,觀賞和消遣更富審美的苑囿。精英階層藉助這些水景所展示的是權力、財富和身份。

再次,有些水資源管理工程屬於儀式和權力的象徵性表達。在很多情況下,水源控制得以合法化靠的是意識形態——掌控者聲稱擁有神權進行統治。倘若持續的乾旱和大量降水導致地面沉降和水利設施損毀,水資源管理不善,政權也會岌岌可危。比如學界對吳哥文明消亡就常持此見。氣候變化對古代瑪雅的水管理和王權也有類似影響。

大運河也反映了水資源管理和權力的關係。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大運河的暢通或堵塞曾與唐、宋國運的盛衰隆替有密切聯繫。明清兩代,為了保證漕運暢通,一系列水利堤防工程具有高度政治意義,體現了統治者的權力和意志,卻同時又以犧牲局部地區的利益為代價。

總體而言,古代文明中,大多數保存下來的與操縱水管理相關的遺蹟,多與國家管理者有關,有著精英控制的特徵。不論古今,文明進程都離不開水資源管理。

水資源管理研究需要在比較框架中對一系列富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發現彼此間深刻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在不同的案例中,我們都會遇到上述水資源管理模式。模式背後是各種水資源管理的動機和功能。有時是單一的,但更多時候是綜合的。當代的水資源管理同樣如此,實現水資源管理模式的融通、共贏,對城市文明的建設和民眾的日常生活大有裨益。

(作者:徐峰,系南京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

【編輯:田博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新網文化,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台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