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那幾個方面就可稱之為君子了呢?聽聽孔子怎麼說

逆襲的諸行無常 發佈 2020-05-09T04:45:10+00:00

孔子講過很多君子的特質,比方說「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群而不黨」等等,但是到底做那幾個方面就可以稱之為君子了呢?

孔子講過很多君子的特質,比方說「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群而不黨」等等,但是到底做那幾個方面就可以稱之為君子了呢?《論語.憲問篇》第二十八章所記載的內容,比較全面的回答了這個問題,而且子貢甚至認為這就是孔子自己的修身之道。其原文是: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關於「君子道者三」一句中的「道」字有多種解釋,比較常見的有三種,第一種是「此猶雲君子之道三」,道在這裡是一個名詞;第二種則認為「道,訓由」,意思就是要成為君子必須經由這三個方面才能成其為君子,道在這裡是一個動詞;第三種則認為此處「道」應該理解為「言」,也就是稱道的意思,也是作動詞理解。其實不論是哪種解釋,對於整體內容的理解影響並不大。

本章的譯文可以理解為,孔子說:「君子之道包括三個方面,我還都沒有做到呢!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說:「這正是夫子自身(修身成仁)的方法啊!」

仁者之所以能不憂,是由於仁者愛人,仁者追求的是無我利他,沒有私慾的羈絆,自然也就沒有引起憂愁的根源。憂慮或焦慮的根源是什麼,是看不清得失,是無法摒棄自憶的私慾!對於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可能對自己造成的損害,總是患得患失。仁者根本就不計較自己的得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就像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即無得失,何來憂慮?

智者,明辨事理,遇事自然不會迷惑。人們為什麼會有疑惑,就是因為對於一些事物不明白其道理、不了解其本質,對於事物的發生自然會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智者其優點在於明道達義,首先是對自己要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和判斷,沒有人什麼事都懂,智者知道自己之所長,其次要善於借勢,遇到自己不懂的事物,知道怎樣通過學習搞懂它或者請教別人取長補短,最後智者還能做到知錯就改。故智者才不會出現迷惑的情況。

勇者,遇事會勇往直前,直面困難,故能不畏懼。勇敢決不是魯莽,孔子曾經教訓子路時提到的「暴虎馮河」就是魯莽的典型代表。真正的勇敢一定是深思熟慮決定的行為,甚至可以為了理想和信念從容的面對危險或者死亡。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引用了尹焞的注釋「成德以仁為先,進學以知為先。故夫子之言,其序有不同者以此。」成就個人的德行必須以「仁」為先,求學則以智為先。所以孔子所說的三項君子之道正是以此原因排序的。也可說「仁」是智、勇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讓智成為詭謀,讓勇成為亂之根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