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否認王玄策一事,西藏山壁大發現還原歷史,歷史遺蹟不會撒謊

趣觀歷史 發佈 2020-06-14T18:45:01+00:00

常言道「歷史都是勝利者所書寫的」,不同的記載人在下筆著書時對同一件事會帶著不同的主觀感情,因此許多史書帶有明確的主觀性,不能全部體現一個人物、一個故事所有的真實,只能做參考使用。歷史遺蹟不會撒謊,西藏石壁這一發現還原了王玄策出使天竺一事,狠狠的打臉了印度否認事實的態度。

引言

常言道「歷史都是勝利者所書寫的」,不同的記載人在下筆著書時對同一件事會帶著不同的主觀感情,因此許多史書帶有明確的主觀性,不能全部體現一個人物、一個故事所有的真實,只能做參考使用。文物的出現會彌補史書的空白,將更為完整的歷史帶到世人面前,給後世帶去全新的看待歷史的角度。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驚艷絕倫之人先後登上歷史舞台,給他們所在時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由於編撰史書者的疏忽,或又由於記載的遺失,一些出彩的人物和經典的歷史無法為後人所知。不過,無論史書是否有載,「雁過必留痕」,存在過的事情都是無法磨滅的,我們依然能從遺存中一窺當年究竟。我國西藏曾有一次重大發現,在山壁上發現了失傳已久的驚人歷史,這是怎麼回事呢?

01

眾所周知,在我國各個朝代中,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朝代應當是唐朝。唐朝時,大唐帝國的名聲幾乎傳遍了周邊各國,許多國家對遙遠的東方大國有著無限嚮往,即使在數千公里外的小國,依然有唐人貿易的身影和大唐的故事流傳。作為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強國,大唐帝國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文化實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國力的繁榮致使帝國十分開放,可謂海納百川之民,唐朝歷代君主也推行開放的國策,與許多國家都有良好的交流往來。

在這一時期,許多大唐使者受皇帝派遣,去往周邊各國,王玄策就是其中之一。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當時大唐帝國正處於整個王朝的巔峰時期,遠在印度的中天天竺國君知道唐朝的強大後,就派遣使者去往大唐學習先進技術,希望能以此帶動本國的發展。天竺國使臣來到大唐之後,處處小心翼翼,將姿態擺得很低。他們知道,天竺根本無法匹敵唐朝,若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出使,國家一定會遭遇滅頂之災。

實際上,天竺只是當時派遣使臣來到大唐交流的國家之一,還有日本、百濟、真臘等多個國家也來到大唐交往。唐太宗李世民對天竺國本著和平相待的政策,派遣曾任黃水縣令的王玄策出使天竺。兩國交往十分友好,可隨著天竺新國君的登基,兩國關係變得極為緊張。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此時已出使過婆羅門國、達摩伽陀國的王玄策再次奉命出使天竺。

天竺已經改朝換代,新的國君登基後無視兩國友好的關係,認為大唐帝國的強盛只是子虛烏有。他派遣士兵截殺大唐使團,希望將使臣一行人悉數殺害。消息傳回大唐,舉國譁然,誰有沒有料到這個小國竟然如此大膽。而正使王玄策面臨如此困境,在脫身之後向吐蕃借兵數千,直接率領吐蕃兵攻進了天竺國都,生擒了天竺新國君。大唐帝國的威嚴又一次得到大力彰顯,再也沒有小國敢肆意冒犯唐朝。

02

此次事跡被記載進《中天竺行記》中,可隨著時間的不斷前進,該行記已然失傳。如今印度對千年前王玄策一事並不承認,說這是編撰虛構的。1990年,有人偶然間在西藏的山壁上發現許多漢字,專家知道後,立即前往該地。即使石壁已有些許風化,但大部分的文字依然保存良好,專家們把石壁上的字拓印出來,翻譯的內容讓人出乎意外,石壁上記載的正是王玄策帶領數千名借來的士兵和天竺國先後幾次戰鬥的過程,以及最終攻進都城,俘獲君主的事跡。

結語

不僅如此,石壁上的內容還記載著王玄策在大勝之後,俘虜了一萬兩千天竺男女,以及兩萬多頭牛馬。王玄策將這些戰利品悉數送至長安,大唐國威彰顯至極。歷史遺蹟不會撒謊,西藏石壁這一發現還原了王玄策出使天竺一事,狠狠的打臉了印度否認事實的態度。

參考資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照傳》《新唐書》《早期印度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