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揭露科舉考試的醜態,有人譏諷:賊喊捉賊

勇哥讀史 發佈 2020-06-14T22:23:34+00:00

科舉考試製度發源於隋唐,興盛於宋朝,到了明朝、清朝時期則發展到了頂峰。清朝時期,科舉考試各項制度變得成熟,但也出現了不少弊端,科舉場上醜態百出。

科舉考試製度發源於隋唐,興盛於宋朝,到了明朝、清朝時期則發展到了頂峰。可是,盛極而衰,科舉制度也是如此。清朝時期,科舉考試各項制度變得成熟,但也出現了不少弊端,科舉場上醜態百出。

乾隆時期,攀附和珅的大臣吳省欽在主持鄉試時徇私舞弊,收受考生銀兩。一名考生在落第後憤憤不平,在考場門口貼上一副對聯。上聯是:「少目焉能評文字。」下聯是:「欠金豈可望功名。」橫批是:「口大欺天。」

這幅對聯里將「吳省欽」3個字拆開,分別嵌進上下聯和橫批,傳唱一時,讓吳省欽一個堂堂翰林斯文掃地。

其實,在清朝時期,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幾乎都要拜主考官為老師,自稱「門生」,並交納一筆豐厚的財禮,這已是公開的事實。考試場中,送過禮的考生夾帶抄襲,蔚然成風,考官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錢送禮的考生則只能「裸考」憑硬本事。這在無形之中,加重了考生的經濟負擔。

那麼,有沒有人勇敢地站出來,揭露科舉考試的種種醜態呢?有的。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大臣叫繆沅。繆沅,字湘芷,江蘇泰州人,生於1672年。1709年,35歲的繆沅參加由禮部組織的會試。這場會試由李光地、張廷樞主持,考題是《知者樂水》《今夫天斯》《孔子之謂》。繆沅順利通過會試,並在隨後的殿試里取得了一甲第三名的好成績,即探花。

隨後,繆沅點了翰林,授翰林院編修,步入官場,歷任禮科給事中、刑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官居從一品。

繆沅寒窗苦讀幾十年,參加了童子試、鄉試、會試,嘗盡科舉考試的酸甜苦辣,對於科場裡的各種「潛規則」是熟稔於心。汪景祺在《西征隨筆》中記載,繆沅當了禮科給事中後,有了專摺奏事的權力,便在奏摺里披露了科場裡的各種醜態:「其中雲,投拜門生也,詩文為贄也,遍送秘封也,充假名士也,串通家人門客也,盟會香火聲氣也,臨考之小紙夾帶也,場中之代請作文也。」

一般來說,禮部官員的奏摺送到皇帝那裡後,都會裁去姓名後,發給大臣們討論。只有繆沅的奏摺,沒有裁去姓名而直接發給大臣們討論。繆沅的奏摺開了先河。

繆沅這種做法,引起了另一名大臣錢以塏的不滿。

錢以塏是浙江嘉善人,是1688年的進士出身,資格比繆沅老,由於他做過通政使司左通政,又被稱為「錢通政」。錢以塏告訴繆沅的兒子繆集說:「惟聖人能知聖人非,尊公安能知之如此其詳,言之如此其盡乎?」言下之意,是繆沅一定也是科舉醜態的參與者,不然怎麼可能知道得如此詳細呢?

不僅如此,錢以塏也上了一道奏摺稱:「今每逢鄉試、會試之年,則出示貢院門外,大書雲禮科給事中繆沅條奏云云,天下方輕讀書人,不齒舉人、進士,有短垣而自逾之,何哉?入室操戈,逆取順守,常見不通名士,甫得一第,即過河拆橋,固不止繆沅一人而已。」這一番長篇大論,不過是指責繆沅「過河拆橋」「賊喊捉賊」。

記錄這段「筆墨官司」的汪景祺,也是浙江人,是錢以塏的老鄉。他對錢以塏的做法嗤之以鼻,在《西征隨筆》中寫道:「浙西乃有此敗類,每聞人言錢以塏是浙江人,為之愧死。」

汪景祺以自己是錢以塏的同鄉而羞愧不已。

【參考資料:《汪景祺:西征隨筆》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