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寶馬530Le,豪華插混產品的正向循環案例?

雅斯頓 發佈 2020-05-08T02:38:41+00:00

為何寶馬530Le會在PHEV市場一家獨大,甚至將誕生不久的奧迪A6L插混秒成了渣渣?相較於純電車型,PHEV產品並非新能源領域的香餑餑,一定程度上講,消費者選擇它有兩種原因:其一是單純為了一塊綠色牌照來維護一線城市的路權;

為何寶馬530Le會在PHEV市場一家獨大,甚至將誕生不久的奧迪A6L插混秒成了渣渣?為何5系受眾群願意為PHEV版車型買單?

相較於純電車型,PHEV產品並非新能源領域的香餑餑,一定程度上講,消費者選擇它有兩種原因:其一是單純為了一塊綠色牌照來維護一線城市的路權;其二是希望日常通勤成本更低,並寄希望於燃油動力的保留,最大程度緩解對續航焦慮的不安。

其實這兩種價值觀都沒有錯,也是PHEV身為過渡產品,存於世的底層意義,但事實上這類消費者的基數並不大。

數據顯示,車市滑坡背景下的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為近92萬台,同比下降1.2%。其中純電車型銷量增長0.9%,而PHEV車型份額下降8%,下降後重混動車型總銷量20萬台有餘,大概占新能源市場20%不到。

插混市場格局幾何?

有意思的是,單純從數字上看,根本無法理解PHEV市場的競爭格局,在本就狹小的市場空間下,這片似藍非藍的海域並非百家爭鳴,而是幾款產品在各自圈層獨大。

以去年PHEV車型銷售榜單舉例,位列前五的車型有途觀L插混、帕薩特插混、比亞迪唐DM、榮威ei6和寶馬5系插混,也就是530Le。也許是疏於關注PHEV市場,530Le全年25586台的銷量讓人有些驚訝,其銷量遠遠超過榜單上混跡運營領域的低價產品。

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便拋開18%的大客戶購買數據,寶馬530Le銷量依然高過其他產品位居第一,不難看出在PHEV領域,寶馬5系具備雄厚的群眾基礎。那麼縱向比較如何呢?

2019年,寶馬5系共銷售16萬台有餘,一定程度上講,5系始終能為華晨寶馬提供穩定、持續、有力的銷量輸出,此中插混車型共銷售近2.6萬台,占比近25%,數據不可謂不優秀。

拿出3月數據,寶馬5系共銷售1.2萬台占品牌份額38%,而插混賣了2100台左右,權重依舊不低,要知道1.2萬台的銷量幾乎與疫情爆發前的1月持平,而混動則猛翻5倍。

為何寶馬530Le會在PHEV市場一家獨大,甚至將誕生不久的奧迪A6L插混秒成了渣渣?為何5系受眾群願意為PHEV版車型買單?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借了一台530Le里程升級版,希望從試駕中找到答案。

寶馬很在意PHEV

這個小標題看似蒼白無力,卻能通過530Le的升級動作找到佐證。顧名思義,這台里程升級版將工信部純電續航里程升級到理論值95km,相比於原來的67km提升40%左右。但值得一提的是,二者皆為2020款,上市時間相隔不到5個月。

由此可見,相比於新款車型,67kw的純電續航里程對於市場而言,無法禁得住考驗,畢竟願意為530Le買單的消費者其財富值較高,而且多為一線城市用戶,那麼大城市通勤的交通環境下,過低的續航里程難免會讓人焦慮,而有錢人的快樂,在於如何消除焦慮。

技術上,里程升級版的高壓電池採用了811鎳鈷錳三元鋰電池,工程師在不改變電池包形狀、體積和電芯數量的情況下,將電能總容量提升了37%,達到17.7kw/h。

所謂811,即為正極材料中為鎳鈷錳,同時含量比例為80%:10%:10%的三元鋰電池。按照鎳、鈷、錳三者用量比例不同,鎳鈷錳三元鋰電池具體可細分為111型、523型、622型和811型等,現在多以523和622型為主,單體能量密度在200Wh/kg。而811電池可以達到300Wh/kg。

毫無疑問,這台530Le的動力電池依舊由寧德時代提供,但2018年5系插混的電池能量密度還為111Wh/kg,可見得益於電池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供貨方的技術進步,寶馬才能引入質量能量密度更高的電芯,進而不改變電池組形狀和體積。

與此同時,里程升級版並沒有加價,電機技術上也沒有改動,依舊為P2位置永磁同步電機,採用發動機、離合器、電機、離合器、變速箱、差速器、車輪的整體布局,其電機集成在采埃孚8AT變速箱之後,軸向長度增量依舊為13mm,沒有變動。

新車的配置標配項方面幾乎無變動,但在選配項方面更「貼合」新一代三系的思路,這讓49.99萬的低配版配置更靈活,比如車主不想用花里胡哨的手勢控制等功能,那麼可以單獨掏1萬塊加裝自適應巡航。

不難看出,寶馬之所以短期內快速升級里程,是因為彌補530Le的最大不足,此背後的邏輯,是必須將奧迪A6L e-tron的54km純電續航短板放大,於數字端按在地上摩擦,進而繼續保持競爭力。

530Le駕駛感受如何?

於靜態層面要講的不多,它繼承了5系燃油版的內外裝設計,因為削減了油箱容積並且電池組形狀無變動,其後排空間依舊是5系該有水準。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所試駕的530Le里程升級先鋒版售價53.69萬,而且是頂配,廠家已經把這台試駕車武裝到牙齒,有的沒的只要能選配悉數加裝,甚至精確到了後排座椅加熱。

有一說一,如果不選裝的話,530Le頂配在舒適性、功能性配置上要弱於燃油版的530Li行政豪華型,比如說後排多媒體、更豐富的座椅調節、感應後備箱以及英國頂級揚聲器寶華韋健。

但是530Le的硬核配置方面卻反超後者——比如空氣懸掛、自適應巡航、逼格滿滿的觸控鑰匙。尤其是空氣懸掛,全系標配的姿態讓燃油版車主想都不敢想。

說完靜態說說動態。530Le的能量管理模式依舊為三種,分別為分別為AUTO eDrive、MAX eDrive、BATTERY Control。

其中AUTO eDrive由行車電腦自行調配動力輸出模式,將燃油和電機按照不同工況自由搭配;MAX eDrive為純電輸出模式,此時它的工況表現就是一台純電車型;BATTERY Control的使用頻率應該沒有前兩者高,駕駛員可規定一個預期電量百分比,在動力電池的能量儲備達到預期前,車輛完全由燃油機驅動,到達預期電量後則改為AUTO eDrive模式。

以上三種模式對應的試駕訴求分別為:

①BATTERY Control下駕駛感受與燃油版相差幾何?

②AUTO eDrive模式下急加速表現如何?

③MAX eDrive下掉電到底快不快?

本想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但經過140km左右的試駕之後,我得到的信息卻不止於上述問題。

首先,接手試駕車時燃油續航里程為280km,純電續航里程為0,在BATTERY Control下我將電量預設為100%來模擬虧電狀態。本以為電池不蓄滿電機會完全怠工,但是BATTERY Control的控制模式卻沒那麼死板,只要電池存在一丁點電,在起步階段都會稍稍介入來降低油耗,起步感受與部分48V輕混模式很相似。

誠然,530Le需要這種邏輯,因為車主在消除純電續航里程焦慮後,仍然要面對油箱容積過少的焦慮……

另外,BATTERY Control模式下其動能回收系統的表現非常積極,這種積極我沒法用語言量化,因為新能源車型在抬起剎車踏板後,都會有極強的拖拽感,並且我沒有開過此前的插混版,所以我只能用數字表達。

比如,我在燃油續航里程為208公里時,電池蓄滿了100%……

此間,寶馬5系的駕駛感受於燃油版相差不大,甚至我沒感受出來2.1噸重的大車身帶來了什麼負擔,那種低速平穩行駛下的滑行感依舊很有韻味,只是動能回收系統讓紅綠燈前的那100米尤為不舒服。

想要找回燃油性格,必須深踩地板油,將轉速轟擊至4000rpm以上,那個熟悉的4缸增壓聲音又會回到車內,此時跟它一見如故。

不得不說,純燃油下184匹的動力依舊足夠,但300多公斤的自重增加帶來了轉向時的略微遲滯感,轉彎或者急加速併線時,明顯能感覺出差異,具體表象是轉向初段車身姿態變化帶有一定滯後,而這或許是插混全系標配空氣懸掛的原因——咱講究舒適。

將模式換為MAX eDrive後,說實話中低速下除了油門變電門之外,沒感受到什麼不同。大體就是動力來得更直接,就連原本極小的渦輪遲滯都沒了,那種屬於純電動車要多少、給多少、得多少的動力特質全盤托出,而重要的是這對於家用電樁黨而言,是幾乎微成本的提速享受,並且無聲的速度爆發很容易讓人沉迷。

只不過,拖拽感同樣很強的動能回收系統在此時就不那麼違和了,因為現在這是一台純電車。

與蓄滿電池速度同樣讓我驚訝的是,純電模式下掉電速度也很快。開空調20度狀態下,行駛20公里後純電續航里程從71km變為35km,當然其中包括多次急加速,對於日常通勤黨而言,剩餘續航還算是過剩的。

最後換為Auto eDrive模式,毫無疑問這是體驗530Le急加速表現的最佳模式。

地板油後,燃油+電機雙重驅動下可以感受到,扭矩完全爆發,這種踹背感要比燃油版來得更早更直接,由於存在電機輔助,整個加速過程感受不到檔位跳動帶來的加速「段落」感,而是它一直保持峰扭狀態向前沖。

以我個人經驗,這種加速感的確有6.9s之實,倘若用一套精準設備,憋轉速完成零百測試,即便達不到6.9s,也會崩出7秒出頭的數據。不過這種測試對530Le而言基本沒有意義,這不是細分受眾想要的數據,但這過程中的峰值動力線性輸出卻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要知道急加速中發動機和電機並非兩個獨立個體在似有似無的配合,而是通過行車電腦將二者整合為一體,加速過程中換擋帶來的轉速變化聲消失不見。

有趣的是,在Auto eDrive下,這台530Le的純電續航里程不再像eDrive模式減少得那麼耿直,它的油耗與普通油電混車型區別不大,由於我沒通過滿箱接手再滿箱交回來測量真實油耗,所以只能憑感覺給出7L左右的參考值。

分別測試完三種能量管理模式後,我開始堅信530Le升級里程的必要性。

首先,530Le是消費者尋求消費升級的標的,其預算必然不差,在此基礎上更舒適、更省油並且還帶綠牌的530Le具備壁壘級優勢;其次,這不是一台單純崩運動的車,空氣懸掛和多種能量管理模式讓這台車更注重豪華氛圍下的務實,舒緩而暢快的用車理念下,能源補給緩解每省一元錢都是車主所在意的;最後,純電模式必然會成為它的存在意義,換言之里程升級之後更多消費者會在新產品上選擇純電行駛,這是A6L插混較低的續航所不能給予的。

所以,預算充足的話,530Le在多維度都有優勢,比如配置、油耗、動力、懸掛,此時此刻那張綠牌或許僅僅是多項優勢背後的催化劑。

雅斯頓小結

530Le是幸運的,產品投入一年之後得到了積極的市場回應。面對競品的衝擊,廠家也在通過續航里程來多方位壓制對手,保全產品力。而這次里程升級也很好的踩中了競品上市節點,通過3月530Le的銷量增長不難窺探此次升級帶來了正向循環,應景的是A6L插混恐怕要被動陷入負面循環了。

圖 | 來源於網絡

About Astoncar

Contact us

gao@astoncar.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