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你貪戀的,就是臨終最後障礙你的

弘正堂 發佈 2020-05-11T12:51:23+00:00

反過來說,作為一個修行者,如果你在這個世間占用太多,最後這太多的東西又會變成你的障礙,讓你沒有那麼容易求得往生。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儉,德之共也;

侈,惡之大也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

……

勤儉,節制, 簡約,樸素

這是中國人歷來就崇尚的優良品德

我們這個時代,物質越來越豐富,每個人都擁有太多的東西。但實際上,我們生命真正需要的並不多,是我們的貪心讓我們想得到更多。

有貪心,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無常觀。好像覺得我會永遠活著,盤算好自身,還要盤算好子孫,孜孜不倦追求物質的享受,根本沒有概念和精力來承辦自己的生死大事。

其實人生苦短,人要知道輕重緩急,要儘可能自由地安排自己,讓自己走在「道」上。安貧樂道,這是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一個人,當他遠離道時,物質再豐富,也會不時體會到生命的單薄、孤獨、沒有安全感;而當他向道靠近時,溫暖、光明、無畏、充實,坦蕩蕩屹立於天地之間,與古人齊肩,與賢者天涯若比鄰,那才是在享受生命真正的的富足與快樂。

在孔門七十二賢人中,孔子最喜歡顏回。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但他的學問、道德與孔子最相應。《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安住在道中,即使居室簡陋、飲食粗劣,也自在安樂。佛在《遺教經》中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所以,我們佛弟子修行,怎麼在物質層面做到節制,讓精神層面得以開發,乃至不斷壯大,最後克服生理的局限性,超越生老病死,這是我們要去好好消化的。

物質的累贅去掉之後,精神才會有更多空間。佛陀就教化出家弟子持三衣一缽,再細碎一點,就是十八種隨身物,包括針、線、鑷子、濾水囊等等。有這十八樣再加三衣一缽,對出家人而言,足夠了。

弘一大師就是出家人中秉持簡潔的模範,他從出家一直到圓寂,就是那一個箱子。其實我們出家人一直是有這個文化的,一個小包,一個朝山袋,所有的家當都在裡面,這是最好的。

《道德經》里有這樣一句話:「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佛教也說,我們的業報身就像一個隨身的牢獄,我們就在這業報的殼子裡不得自由。因為正報如此,它所折射出來的依報也是如此,所以這個世界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牢獄。

如果我們打破了自己內在的困境,那外在的圍牆也就失去了作用。就像《左傳》所說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到泰國緬甸,看到那裡有一些出家人,不僅僅頭髮剃掉,甚至連眉毛都刮掉了。這就是為了破我執。

遠離虛飾,生命的質感就會提高。反過來說,作為一個修行者,如果你在這個世間占用太多,最後這太多的東西又會變成你的障礙,讓你沒有那麼容易求得往生。

所以,我們佛教徒一方面要能夠節儉自已的生活,不要給這個世界帶來太多的垃圾;另一方面我們要穩定自已的心性,更積極地弘揚佛法,讓更多的眾生了解佛法,更多的眾生依教奉行,更多的眾生學會在精神上開發和提升自己。

給生活做一下減法,克制貪慾,珍惜當下,然後慢慢地,超越物質的束縛,堅定自己的精神追求,最終「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當你站在這樣的高度來建設自我的生命時,你自己都會為此歡欣鼓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