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帶你領略春節全國各地飲食習俗和美食

零點視頻 發佈 2020-01-16T02:16:53+00:00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同一個中國,同一個春節,可是在吃上面從不含糊,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吃法,也有不同的寓意,或許這就是年的味道,這就是中國的味道。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全國各地都沉浸在歡慶的時刻,美食自然不可或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全國各地春節美食習俗。

山東:麵塑王國,山東是個吃麵食的大省,雖然沿海一帶越來越富裕,但是過年蒸麵食、吃麵食的習慣,一直沒改變。山東麵塑起源於菏澤,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浙江:年糕: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曆年的應時食品。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新年第一餐:浙江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河南:餃子煮麵,河南部分地區,大年初一家家吃餃子煮麵,名「金絲穿元寶」,也叫「銀錢吊金龜」,蓋因餃子太像元寶了,子夜時餃子煮熟了撈食,謂之「撈元寶」,而且是今年撈到明年,還不發大財?

新年第一餐: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麵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廣西:粽子,廣西人過年家家戶戶要包粽子,包粽子既是個技術活,還是個力氣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那天,最好是找一個特大的鍋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鍋子裡,要好好地煮上十來個小時,這樣粽粑裡面的東西才能如發生了化學反應般,各種香味兒融合在一起。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鉤子一個個勾起來,掛在屋檐下或陽台上(不能太陽曬),隔三差五地還要用水煮煮透,這樣啊,整個正月里都不會壞。在廣西,粽子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僅是逢年過節的送禮佳品,廣西人賦予了粽子新的意義,廣西人更把粽子當作是一種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廣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圖的是一種吉利了。

新年第一餐: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湖北:「三全」「三糕」「三丸」,湖北人吃年夜飯講究「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雞、全鴨、全魚,「三糕」就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魚丸、肉丸、藕丸,有無丸不成席、無魚不成席、無湯不成席一說。

新年第一餐:湖北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重慶:梅菜扣肉,「扣肉」「灌海椒」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麵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裡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新年第一餐:重慶春節第一餐通常是吃湯圓。用自製的湯圓粉或市場上出售的干湯圓粉製成各種餡心的湯圓,潤甜可口。

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

同一個中國,同一個春節,可是在吃上面從不含糊,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吃法,也有不同的寓意,或許這就是年的味道,這就是中國的味道。


你的家鄉過年吃什麼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