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探索高等美術教育發展之路

人民日報數字安徽 發佈 2019-12-22T11:37:51+00:00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22日 08 版) 「全國高等美術教育成果系列展」海報。 版式設計:蔡華偉 200本美術教材,從手寫版,到油印版,再到膠印版,以歲月迴響,講述著怎樣的中國故事?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22日 08 版)

「全國高等美術教育成果系列展」海報。

版式設計:蔡華偉

200本美術教材,從手寫版,到油印版,再到膠印版,以歲月迴響,講述著怎樣的中國故事?

12月14日,「春華秋實——中國高等美術教育文獻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開幕,獻禮新中國70華誕。全國近50所高等美術院校,翻出家底,以教案、課程、教學成果等,勾勒新中國美術教育70年的足跡。

作為2017年開啟的「全國高等美術教育成果系列展」的收官之作,此次活動在前兩個展覽及主題學術論壇的基礎上,形成了倡議全國高等美術教育加強合作的共識。

研判美術教育現狀

高等美術教育,既培養未來的美術人才「國家隊」,又聚集著現役「國家隊」的基礎學術力量。檢閱高等美術教育取得的成果,可以觀測到未來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趨勢。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作為系列展的總策劃,體察尤為深刻。

從2017年「杏林擷英」展出的800多件優秀學生作品,到2018年「師壇錦瑟」展出的500多件教師優秀作品,再到今年「春華秋實」展出的500多件文獻,三個展覽各有側重,為綜觀高等美術教育的現狀和水平,提供了觀察研判的依憑。

在馮遠看來,學生作品風格多樣,體現出各個院校基礎教學和學生專業能力水準的差異;教師作品水平差距在縮小,體現出全國範圍內美術專業師資力量趨於均衡;各院校特色課程和教材的呈現,尤其是中國美術學院《國美之路大典》對美術教育史的學術梳理,對重點大學而言是鞭策,對普通院校而言是指引。

通過系列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各院校在全國的地位和特色;通過主題論壇,對新時期美術院校共同面臨的問題,如美術教育的供求關係等,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這是許多院校代表的一致感受。回溯新中國美術教育脈絡,思考當下問題,展望未來發展路徑,正是系列活動的初衷所在。

突破基礎教學瓶頸

基礎課程的教學具有夯實根基的作用。在高等美術院校,什麼是基礎教學?如何開展基礎教學?基礎教學是否應該強調校際間的差異性?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張淳,提出了「基礎三問」。

上世紀中葉,美術院校重視的基礎教學涉及造型、色彩、構圖、解剖、透視;上世紀末,有關基礎教學的研討,開始關注創造力、藝術感知能力;近年來,業界對基礎教學的理解更為多樣化,對文化傳統的認知、藝術靈性的生成、對材料的敏感度、與社會的溝通等,都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

中國日益開放,美術院校在基礎課程教學方面,如何守護民族文化根脈,又如何與時代同步伐,與國際接軌?

「素描課一定要畫大衛嗎?畫兵馬俑也很好!」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以西安美術學院為現實依據,分析其對周秦漢唐文化、延安革命文藝、西北民族民間藝術、「長安畫派」和「黃土畫派」四大傳統的堅守,提出地方院校可以紮根地域文化,形成特色,基礎課程也可以在地域文化資源中發掘、重建。

教材更新慢,學生閱讀量不夠、缺乏寫作訓練等問題,成為分論壇討論的熱點。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誌社社長兼主編尚輝認為,論文寫作除了文字基本功不紮實,重歷史、輕現實的研究傾向也非常明顯,應倡導從宏觀層面思考現實問題,將知識轉化為研究的力量、理性的架構和學術的成果。

推動內涵式發展

如果說「秋實」代表優秀人才和藝術作品,那麼,「春華」就是育人的過程。碩果固然重要,育人的過程亦不容忽視。

「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認為,系列展為深入思考高等美術教育領域的內涵式發展提供了契機。美術學院的創作與研究是否關注現實及未來、美術人才培養是否趨於多元化、主流價值觀是否融匯到美院教學過程中、藝術院校在美育工作中如何一馬當先,都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走內涵式發展之路,要有眼光、有定力。四川美術學院,是西南地區唯一的高等美術學院。近年來,其面向基礎教育,成立通識學院;面向產業,成立重慶藝術產業研究院;面向未來,成立智能設計國際學院,相繼實施包括拔尖人才培養、特色工作室培養、項目化工作室、創新創業教育計劃、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在內的五大個性化人才培養計劃,並設立重慶城市形象設計研究院、藝術與鄉村研究院,打造環川美藝術生態圈……立足西部的四川美院,與時代和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在全國產生學術輻射力。

「把論文寫在重慶大地上,把作品創作在鄉間地頭」,院長龐茂琨不無自豪地說:四川美院已成為西南地區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創意文化的引擎,為高等藝術教育改革提供了「川美範本」。

培養複合型人才

高等美術教育不僅要以內涵式發展促進藝術教育生產力,以創作、教學、理論的深度組合形成學術影響力,還要融入國家公共服務體系,增強國家文化競爭力,向世界呈現「大國方略」的美術答卷。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李超說,這是參與此次活動的美術院校所達成的學術共識的核心意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一直在思考如何結合社會需求和中國文化藝術產業發展趨勢,培養複合型人才。「社會對同時具有文字功底、學術研究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的藝術策劃人才需求非常大,但這類人才稀缺。美院應重視培養一專多能的跨界人才」。

課程矩陣的建設、知識體系的持續更新,成為與會人員普遍關注的問題。中央美術學院加快教學改革的步伐。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張欣榮說,2015年以來,設計學院立足對中國社會未來形態和經濟模式的整體研判,在高考中啟動注重考生整體素養的人才識別改革;教學方面,打破專業壁壘,圍繞學習動機重啟、教師主體覺醒、學院開放優化進行改革。

走出學科小循環,融入社會大循環,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在交流互鑒中謀求發展,必將不斷提升對於國家文化發展的貢獻度和創新力。

(責任編輯:章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