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佈 2020-05-06T18:21:26+00:00

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並不意味著扶貧工作的結束,下一階段貧困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將從顯性的絕對貧困轉向較為隱性的相對貧困。

  扶貧工作重心轉移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提出,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我國貧困狀況將發生重大變化,扶貧工作重心轉向解決相對貧困,扶貧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戰調整為常態推進。要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看來,如何保障相對貧困的弱勢群體跟上社會經濟發展步伐、共享現代化成果,是制定未來發展戰略時必須要考慮的重要方面。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林堅提出,在維持貧困人口食物需求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其他生活需求。生活必需品以及生活質量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因此衡量相對貧困的標準也是動態的。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緩解相對貧困主要是縮小收入和公共服務的差異,因此,對相對貧困的治理需要通過長效機制的建設來完成。長效機制的核心是,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戰略中,要明確低收入群體的保障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扶貧工作重心的轉移不僅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回應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要求,也是落實共享發展理念,讓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

  抓住相對貧困問題本質

  關於如何識別和衡量相對貧困群體這一問題,李小雲表示,相對貧困是在絕對貧困消除後呈現的貧困特點,不像絕對貧困具有無房住、吃不飽、穿不暖等客觀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相對貧困只會緩解,不會消除。一般情況下,對相對貧困群體的識別主要從收入和非收入兩個維度上進行。已開發國家基本採用居民收入的中位數的百分比來確定相對貧困群體的數量,也可以通過公共服務的獲得性和質量方面的差異來確定相對貧困群體。

  在李國祥看來,低收入群體是相對貧困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與偏遠農村地區的整體性貧困不同,城市也是相對貧困群體分布的重要場域。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提出,相對貧困的本質是收入分配是否均等問題。從關注絕對貧困到關注相對貧困,是我國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一大進步。各國普遍採用平均收入百分比的方式來劃定相對貧困線,我國未來也可酌情參考。貧困線劃定以後,一方面要做好稅務征管等政府部門大數據的信息共享,將當前行之有效的收入甄別做法堅持下去;另一方面要設計適度激勵扶貧群體的政策。

  構建相對貧困治理機制

  考慮到我國的國情,汪德華建議,未來可以按照我國中位數收入的35%劃定國家的城鄉相對貧困線。各省可以分城鄉按照本省中位數收入的40%劃定本省的相對貧困線。相對貧困人口的認定,可採取就高不就低原則。本省貧困線高於國家線的,應當對低於國家線的貧困人口給予更多關注。在他看來,構建相對貧困治理機制,要回到貧困是生存和發展機會缺乏這一本質上來。總體而言,要以提升人力資本、創造就業崗位為主,輔以專項的收入扶持項目。在幼兒教育、兒童營養等福利項目上,要加大對相對貧困人口的傾斜力度。發展好經濟並樹立「就業優先」的戰略目標,為貧困人口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對於一些因身體原因導致貧困的人口,給予一定收入扶持。

  相對貧困的治理,特別要注意因病返貧、失業致貧、機會不均等、陷入特定困難等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林堅認為,第一,要提高「三保障」質量。在農村地區,要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實現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不斷提高保障質量,還要著力補齊飲水安全、衛生條件方面的短板。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身體健康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要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和弱勢群體救治制度。第二,提高相對貧困人口的就業能力。要加大相對貧困人口的技能培養;對城鎮登記失業人口,要讓他們有一門專業技能,實現穩定就業和穩定收入。在政策上給予企業支持,增加就業機會,從而減輕就業壓力,為相對貧困人員提供一份能夠帶給其滿足感和幸福感的工作。強化產業扶貧和就業幫扶等措施,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第三,解決特定人群面臨的特定困難。對城鎮低保人口,要通過完善各項制度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對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社會保障來兜底,統籌協調農村低保標準。第四,全面衡量,綜合施策。對城鄉地區收入差距需要全面認識,逐步縮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稅收政策,以使相對貧困者受益,同時惠及絕對貧困者,減少貧困差距。

  李國祥認為,首先從總體上看,相對貧困的衡量標準仍以收入為核心,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協調不同群體的利益關係,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斷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使人民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其次,要實現扶貧理念上的轉變,做好從脫貧攻堅到長效常態扶貧的有效銜接。探索構建解決相對貧困的日常工作機制以及不同地區間發展差距的長效機制,縮小不同群體間的收入差距。最後,農民是相對貧困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較長時間以來,外出務工收入是農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要重點發展好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同時加強對農民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張譯心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