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零食」到底帶不帶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1-10-21T12:12:50+00:00

伴隨「雙減」的實施,一系列問題應運而生。其中,課後服務成了家長關心的重點問題之一。學生課後在校的兩個小時,肚子餓怎麼辦?能不能解決晚餐?可否讓孩子帶些零食?對於家長的這些訴求,學校建議各班結合實際情況,自行決定是否允許孩子帶零食。

伴隨「雙減」的實施,一系列問題應運而生。其中,課後服務成了家長關心的重點問題之一。學生課後在校的兩個小時,肚子餓怎麼辦?能不能解決晚餐?可否讓孩子帶些零食?對於家長的這些訴求,學校建議各班結合實際情況,自行決定是否允許孩子帶零食。

作為班主任,對於是否可以帶零食這個問題,我既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放任自流。我計劃召開一次班會,在傾聽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再作決定。

班會一開始,我組織學生、家長討論帶零食的利弊。有的學生贊成帶零食,理由是以前下午4:20放學,到家甚至在回家路上就會吃東西,已經養成了習慣。課後服務時間不吃東西肯定會餓,而且適當補充能量有助於參加活動或者學習。有的學生不同意帶零食,因為書包里有零食難免在午餐時挑食偏食,況且大家帶的食物各種各樣,不利於班級環境衛生的保持。

學生發表意見後,家長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正在長身體,應及時補充能量,而且孩子餓著肚子也沒有精力參加活動。另一些家長則認為,適當體驗飢餓感,有利於磨鍊孩子的意志品質。而且大多數零食沒營養,也容易影響晚餐的攝入,還容易造成孩子互相攀比的不良心理。

零食到底帶不帶?結合孩子與家長的意見,我們協商制定了「零食公約」。

可攜帶零食的種類有巧克力、堅果、小麵包、牛奶、蛋糕,食用時間定在每天下午大課間3:30。另外,每組購買一個收納盒,孩子進班後將零食放入各組收納盒保存。

這次主題班會促使我不斷思考新時期班會的教育性、主體性與創新性應怎樣體現。

第一,主題要有現實意義。「雙減」新政在具體落實中遇到許多現實問題,「課後服務時間要不要吃零食」就是問題之一。這種來源於生活且與孩子息息相關、急待解決的問題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以此為班會主題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班會的積極性。

第二,對象要有廣泛性。本次班會的參與人員包括學生、家長和老師,各方通過協商形成「零食公約」,實現了家校共育的目的。

第三,效果要有多樣性。班會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受到教育。本次班會的教育效果是全方位的,僅從學生角度來看,既有對「雙減」政策的理解,也有對生活中出現新問題的獨立思考。而這些,恰恰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也是班會的追求。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小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1年10月20日第11版

作者:陳 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