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風雨,承載諸多突破!他是「八爺」

看航空 發佈 2021-10-18T06:55:05+00:00

在隨後的歲月中,殲8II以及基於該平台衍生的改型,成為了國內最為重要的空中試驗平台。現代化航電、空中加油、超視距攔截射擊能力...

1988年10月15日,殲8II戰鬥機宣告設計定型;在隨後的歲月中,殲8II以及基於該平台衍生的改型,成為了國內最為重要的空中試驗平台。現代化航電、空中加油、超視距攔截射擊能力......

在國內的諸多技術能力突破中,殲八II都以平台的身份發揮了難以取代的關鍵作用。

殲八II系列平台於1984年首飛

我國首型為超視距作戰而生的戰鬥機

多年以來,我國戰鬥機從殲5、殲6一直發展到殲7,全部採用機頭進氣方式。但是機頭進氣的設計有其固有的缺陷,譬如前方無法安裝大功率相控陣雷達,戰機作戰性能會受到極大影響。

因此,上世紀90年代,殲8II甫一公開亮相,就在外觀造型上驚艷了我國航空愛好者,並被寄予了極高的期望。

殲8系列平台的雷達藏在進氣調節錐內,性能受限極大

殲8II最主要的改進是將29框之前的機身修改為兩側進氣結構,機頭空間被徹底解放了出來。相較於殲8平台的進氣調節錐,殲8II機鼻內部的直徑和內部可用空間都獲得了巨大的增加,這使得它能裝載功率和天線口徑都更大的火控雷達。

這一切改進的目的都是為了使戰鬥機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沒有足夠的雷達探測能力,飛彈射程再遠都無法發揮性能。

我國首型在設計時就強調進發匹配的戰鬥機

對於戰鬥機來說,優秀的飛行性能不僅要有好的發動機作為基礎,同時還需要機體設計能夠配合發動機的工作。

如果說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那麼進氣道就是飛機的咽喉。當飛機在進行高機動飛行時,如果「咽喉」不能時刻保障通暢,那麼「心臟」的罷工也是遲早的問題。

殲8IIACT的進氣道

殲8II在設計過程中重點吸取了此前型號設計上的經驗教訓,是我國第一款在規劃之初就重點考慮了「進氣道/發動機相容性」的型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我國首型搭載先進綜合火控的戰鬥機

對於戰鬥機來說,如果說發動機是心臟,進氣道是咽喉;那麼火控雷達和航電系統便如雙眼和大腦,飛彈便如弓箭。

殲8II平台最早採用的航電系統,到上世紀80年代已經和世界主流水平存在相當大的距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從美國引進了在當時較為先進的數字式航空電子綜合火控系統,對我國戰鬥機進行現代化改進。

火控雷達是戰鬥機上最重要的傳感器

由於殲8II平台的尺寸、噸位均較大,而且布局形式理想。因此上世紀80年代,殲8II成為了改裝數字式航空電子綜合火控系統的平台。這一引進、改裝工程最終孵化為1985年10月中美簽署的「和平珍珠」項目。

雖然由於一些歷史原因,這一項目被迫中途中止。但是這一項目所留下的技術和產品依然對後來我國自主研發新一代航空電子技術起到了顯著的啟迪和幫助作用。

兩代超視距「霹靂」從這裡成熟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我國空中力量強大的過程中,殲8II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歷史角色:兩代中距飛彈,無論是實現「從無到有」的半主動制導型號「霹靂」-11,還是實現「與先進對手形成對等能力」的主動制導型號「霹靂」-12,均是在該平台上測試成熟的。

攜帶「霹靂」-12先進中距彈的殲8F。它代表了殲8II系列飛機的最高戰鬥力

殲8II平台最早曾嘗試採用「霹靂」-4飛彈:該型飛彈設計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但在80年代初期由於性能無法滿足需求而下馬。

在當時,選擇基於美國「麻雀」家族發展而來的義大利「阿斯派德」飛彈成為了參考先進成熟設計、快速突破領域空白、縮小技術差距的最佳選擇。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歷經近十年,殲8II在90年代中期完成了「阿斯派德」飛彈的發射試驗,首次實現了我國戰鬥機在超視距作戰能力領域的突破。

在這一基礎上,參考「阿斯派德」飛彈而設計的「霹靂」-11飛彈成功於21世紀初順利完成了靶試等一系列關鍵任務。與此同時,能實現同時攔截打擊多個目標的新一代飛彈「霹靂」-12也在同步研製中,並且在「霹靂」-11設計定型後短短兩三年內也完成了定型。在這段時間內,能作為「霹靂」-12試驗平台的戰鬥機平台也只有殲8II。

基於殲8II平台的支持,兩代超視距「霹靂」飛彈的研製任務都獲得了成功。這使得我國在殲8系列飛機之後所自主研發成功的殲10、殲11B、「梟龍」等多型三代機,在定型服役的過程中避免了「有機無彈」的應用窘境,為我國空中戰鬥力的保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我國首型實現空中加油的戰鬥機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南沙群島附近形勢一度相當緊張。

儘管殲8II平台在掛載副油箱後的航程顯著大於殲7系列,但如果沒有空中加油進行保障和支持,其作戰半徑依然不足以保衛南沙。

殲8II受油機與轟油6加油機進行編隊飛行,展示空中加油能力

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一方面嘗試使用更大容積的副油箱掛載方案,一方面下定決心,全面啟動空中加油工程。

綜合考量飛行速度在內的多種因素後,轟6被選為加油機改裝平台;而殲8II則是當時唯一適合的受油機改裝對象。

1990年11月21日,基於殲8II改裝的受油機首飛成功;三年22天後,相關試飛科目全部完成。自此我國已經完全掌握了空中加油能力,空中作戰力量在持續作戰能力和打擊範圍上都有了突破性的飛躍進步。

「崑崙」發動機的誕生

殲8II平台裝備兩台發動機,而且左右兩側發動機的進氣道互不干擾,因此它對於發動機出現嚴重故障的忍耐能力較好——這一能力不僅遠好於單發的殲7系列,更強於機頭進氣設計的殲8平台。

這種安全性上的先天優勢使其成為了我國重要的發動機測試平台。

「崑崙」發動機

「崑崙」發動機渦噴14是我國首型走完自行設計、試製、試驗、試飛全過程的航空發動機,計劃用於取代殲7、殲8上使用的渦噴7和渦噴13發動機,以實現動力性能的顯著提升。但由於很多設計都是首次應用,因此它作為全新發動機的試飛風險要明顯高於渦噴13的改型發動機。

在這種情況下,殲8II就成為了唯一適合開展「崑崙」發動機試飛任務的戰鬥機平台。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殲8II平台的支持,「崑崙」發動機就沒有機會獲得後續的發展。

時光流逝,隨著我國空中力量的不斷增強,殲8II作為第二代戰鬥機已經開始逐步退出主力戰機的行列。但是殲8II平台的研發和裝備歷史就像一座豐富的礦藏,蘊含著大量極具歷史價值的寶藏,值得我們不斷研究、借鑑。

參考文獻:

《中國航空工業院士叢書——我的飛機設計生涯:顧誦芬》

《中國航空工業院士叢書——鳳舞藍天: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鳳田》

《中國航空工業院士叢書——一路前行:飛機設計專家李明》

《機載往事》

《輝煌60年——紀念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0周年老同志徵文活動獲獎作品選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