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失敗!神舟13號發射成功,美國專家:美國強硬對華撈不到好處

鍾銘聊科學 發佈 2021-10-17T03:21:16+00:00

神舟十三號3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現如今已經先後進入到我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接下來他們將會在我國空間站生活和工作6個月之後,再返回地球。

神舟十三號3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現如今已經先後進入到我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接下來他們將會在我國空間站生活和工作6個月之後,再返回地球。

神舟十三號3名航天員是我國空間站第二批乘組,未來我國將會保持每年兩發的速度,將航天員送往太空,其中每批航天乘組有3名成員,每次在軌飛行6個月。

神舟十三號的發射,也引起了國外媒體的關注,其中CNN報導稱:這是中國年輕的航天工程邁出的重要一步,中國的太空計劃,正在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項目之一。

德國之聲稱:如果中國空間站在2022年按計劃完成初步建設目標,就很有可能會取代即將退役的國際空間站,成為近地軌道的唯一長期載人太空飛行器。

不止如此,中國還在醞釀2030年後開展載人登月任務,目前已經與俄羅斯、歐盟等夥伴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美國副教授戴維·布爾巴赫也表示:

美國採取強硬立場可能不會得到多少好處,而且中國現在可能不需要美國的援助。

美國的封鎖

事實上,影響中美在航天領域展開正常交流和合作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對我國長期的封鎖制度。

早在我國航天領域發展之初,美國就東拼西湊了一篇《考克斯報告》,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污衊我國通過商業發射「獲取」了美國的制導技術並推進了中國飛彈的發展。儘管《考克斯報告》沒有任何真憑實據,但是美國的目的就是封鎖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所以規定美國的飛船不許使用我國火箭發射,哪怕含有美國的零部件的飛船也不行。

2011年時,美國又通過了《沃爾夫條款》,該條款更進一步地限制我國和美國在航天領域的技術交流,因為按照該條款,NASA和我國的航天人員說一句話都可能會被調查。

由於長期的封鎖,導致了我國在航天領域起步較晚,且發展阻力非常大,並且長期被排斥在美國主導參與的國際航天項目之外,比如:我國從未參與過國際空間站。

也正是因為美國的長期封鎖,我國只能走自主創新之路,並且在項目發展之初,就做好了卡脖子的工作,很多關鍵技術成果都是我國自主研發設計而成,比如:我國的艙外航天服,從研發到製作,我國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為了驗證艙外航天服是否足夠安全,需要志願者們穿戴後進行低壓艙測試,在近乎真空的狀態下檢查各項性能指標,哪怕出現任何細微的差錯,都有可能致人死亡。

我國航天員們也是我國獨立培養,除了常規的訓練測試之外,航天員們還需要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中進行極限訓練。

可以說,正是我國航天人的不斷付出,我國航天才最終能夠打破封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現如今,我國航天已經成為國際航天不可忽視的力量,而我國並未像美國一樣排斥別的國家,而是歡迎所有以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合作和交流,目前空間站第一批科研項目已經有17個國家23個實體項目獲得了批准,未來甚至會有國外航天員登上我國空間站,

只是美國因為《沃爾夫條款》,自己限制了自己,無法和我國在航天領域展開正常的交流和合作。

中國航天

我們知道,在上個世紀時,美國和蘇聯在太空中展開競賽,兩國都集全國之力發展航天行業,所以美國和前蘇聯的航天技術在當時可謂是突飛猛進,不僅人類能夠進入到太空,還進入到了月球,並將月球上的月岩和月球土壤也帶回地球。

後來,美國還將其中1克月岩作為國禮送給我國,我國科學家們憑藉著0.5克月岩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

但是,前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沒有了對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明顯疲軟了很多。而我國則不同,我國發展航天領域,並不是為了與其他國家爭霸,而是按照既定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探索太空,相比於集全國之力強行將航天領域推到一個新高度,我國航天更像是進行馬拉松,雖然速度較慢,但一直在前進。

近些年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碩果纍纍的佳績,其中就包括:嫦娥五號攜帶著月壤返回地球;太陽探測衛星「羲和號」發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和火星探測車「祝融號」;我國空間站項目,以及未來還有國際月球科研站等。

可以說,我國航天從起步到現在,從未接受過美國的幫助。所以美國如果繼續對我國實行封鎖,或許未來會發現,自己將得不到中國的援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