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蓋隱喻皇帝,為何在曾頭市中箭,他是被射殺的,還是被毒殺的?

綠野萍蹤01 發佈 2021-10-24T11:55:27+00:00

《水滸傳》中晁蓋之死,始終是一段聚訟紛紜的疑案。晁蓋到底是被誰射了一箭,他到底是怎麼死的,《水滸傳》中寫的撲朔迷離,讀者也是一頭霧水,爭論不休。

《水滸傳》中晁蓋之死,始終是一段聚訟紛紜的疑案。晁蓋到底是被誰射了一箭,他到底是怎麼死的,《水滸傳》中寫的撲朔迷離,讀者也是一頭霧水,爭論不休。其實,晁蓋之死所隱藏的是大明王朝的一段秘史,這段秘史不僅當時的人不知真相,幾百年以來也是頗多猜測,莫名究竟。

在《水滸傳》中,施耐庵以極其隱秘的手法,伏藏了這段秘史的真相。這個真相,就是建文帝之死。建文帝之死原本就是一樁無頭案,所以,晁蓋之死也就雲裡霧裡了。

究竟是怎麼回事,且容我細細解讀其中玄機。

曾頭市為什麼被金國人占領

要破解晁蓋之死謎團,一窺建文帝迷蹤真相,那就得揭開《水滸傳》中的曾頭市之謎。

曾頭市是一個名叫段景住的人引出來的,此人綽號金毛犬,是涿州人。以《水滸傳》的故事背景而言,此時的涿州屬於遼國所占領的燕雲十六州之一州,也就是說,段景住是一個遼國漢人。所以,段景住長得十分奇特,因「赤須黃髮」而得綽號金毛犬。金毛犬上應地狗星,以「犬」對「狗」,段景住就必須以「地狗星」的身份,坐最後一把交椅。

「段景住」這個名字是特意設計的,作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壓軸式人物,意味著《水滸傳》故事的終結,更是施耐庵完成這段歷史隱喻的一個重要標識——對於大明王朝而言,朱棣以及完成遷都,涿州就暗喻了大明王朝的新都城北京。

關於「段景住」其人,當專門寫一篇文章細細解讀,這個名字本身就出自北京的地標。而這個人物所引出的曾頭市,隱含著兩段歷史。第一段歷史講的是「宋金海上之盟」,段景住從遼國境內的「槍桿嶺」盜得金國王子的照夜玉獅子,就暗藏了完顏阿骨打的次子,也就是《水滸傳》中的金二王子已經發起滅遼之戰,占領了遼國大部分疆域。

書中的「金二王子」,由金翠蓮的老子「金二」和「金國王子」組成,這兩段故事都隱寫了宋金海上之盟。

魯達的故事之中,宋金海上之盟是一個「狗一般的人」,也就是書中真正的關西五路廉訪使童貫一手推動的。宋徽宗於重和元年(1118年),採納童貫帶來的遼國漢人馬植的滅遼策,遣馬政為使,以買馬為名,與副使呼延慶從登州上船,取海道到達金國,開啟了北宋王朝迅速走向滅亡的死亡之旅。

所以,曾頭市的故事是以「馬」為標識,照夜玉獅子象徵金國,踢雪烏騅暗喻宋徽宗,玉麒麟則是梁山的神駒。

因為「宋金海上之盟」,金國人才有可能進入北宋境內,與青州、凌州是盟友關係。同時,這段故事還遠射南宋「紹興和議」,宋金雙方相互開設榷場,重啟邊境貿易。書中的「提轄」,就是這個時期設置的官員。

第二段歷史,那就是隱藏了大明王朝的靖難之役。

曾家五虎為什麼叫塗密索魁昇

《水滸傳》之所以要隱藏「宋金海上之盟」,其目的就是預言明朝如北宋那樣,被金國所滅。這個創作意圖從「開篇引首」,到梁山大聚義《水滸傳》終局,自始至終貫穿全書。「開篇引首」中以趙匡胤出世,暗藏《明實錄》中記載的朱元璋出世。「太祖武德皇帝」這個奇怪的諡號,是趙匡胤、朱元璋諡號的提煉合成。

梁山大聚義時,誤走妖魔時,「半夜軍中一聲雷」,霹靂大仙震塌半個殿角,意味著大宋葬送半壁江山。因而,梁山大聚義時,天空一聲巨響,霹靂大仙化作一隻大金盤,這隻大金盤中卷出一塊火,鑽進了正南地下。這個細節,照應的就是「洪太尉誤走妖魔」,「火德王」北宋王朝入了南方地穴,那就是南宋建立。

《水滸傳》中,霹靂大仙也是朱洪武,還是洪太尉、張天師。所以,北宋王朝被金國所滅,大明王朝同樣要被大金盤趕散——「須臾降下大金盤,趕散殘星與明月」,這是趙匡胤的《詠日》詩,大金盤就是趙匡胤自己。

大金盤同樣是朱元璋。朱洪武效仿宋太祖,比肩漢高祖,說大明王朝也是火德王運。因而,他的諡號中就有「高皇帝」,施耐庵說他與趙匡胤一樣,都是「太祖武德皇帝」。為了「應天承運」,朱元璋就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給子孫確定了輩分。朱元璋以下是朱棣這代「木字輩」人,下一代就是「火字輩」。以木生火,這是朱洪武「孫立」的如意算盤。

朱洪武雖然沒有給自己確定輩分,但若是按照五行排序,木字輩之上就應當是「金」字輩。所以,曾頭市之於明朝歷史而言,那就是「金國」人了。故而,施耐庵說:這老子原是大金國人,名為曾長者。曾長者共有五個兒子,正應五行之數。

宋江攻打曾頭市的時候,曾長者有了一個大號叫做「曾弄」。這個名字中的「曾」字,就隱藏著「重八」。「曾」字的「日」是字底,而晁蓋的「晁」,「日」卻是字頭。同樣,曾家五虎最小的曾昇,「日」也是字頭。如此,就是「須臾降下大金盤」的那隻大金盤終於升起。太陽升起,明月就要落下,這就是「趕散殘星與明月」。

塗密索魁昇,合乎五行之數,其中所隱藏的寓意是:塗密「塗抹本處機密」,武松是因為打暈了清河縣的「本處機密」才逃到柴大官人莊上的。清河縣,其實寫的是南京皇城,這裡就隱藏著機密。曾頭市寫的也是大明王朝的京城,引晁蓋中埋伏的是法華寺的兩個僧人,法華寺就在北京城內。

索魁暗寫的是「搜索魁首」,昇,就是大明王朝亡於「金」。而施耐庵所說的塗抹隱秘,又是針對「索魁」的。三打祝家莊的故事中,以宋江虛張聲勢造大船,用水軍頭領做副將暗示,「索魁」,也就是搜尋建文帝純屬掩人耳目。

《水滸傳》中的王朝都是妖魔們自我葬送的,所以,「開篇引首」的結尾處這樣寫道: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員天罡,下臨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間。鬨動宋國乾坤,鬧遍趙家社稷。霹靂大仙放出妖魔,竟然是禍害自家的江山社稷。

施耐庵所採用的藍本之一《大宋宣和遺事》中,引用了趙匡胤的《詠日》詩,並且,留下了這樣一句話:徐鉉聽得這詩,大服太祖志量。後來以為應大金破汴梁之讖

那麼,這些寓意與晁蓋有何關係呢?僅僅只是因為晁蓋之「晁」隱含著大金盤,而與曾昇有關了嗎?

花榮為何梁山射雁,晁蓋中的是毒箭嗎

我曾經解讀過,梁山總共是四任五個寨主,這五個寨主是杜遷、朱貴、王倫、晁蓋、宋江。杜遷做寨主寫得比較隱蔽,朱貴更是隱蔽在杜遷之後,是同一任寨主。這其中的奧妙,在另外的文章之中,此處不再重複解讀。

晁蓋是梁山的第三任寨主,這個寫得極深的細節,就引出了「小李廣梁山射雁」,預伏了晁蓋曾頭市中箭。

書中寫道,一向最信服好漢的晁蓋,竟然偏偏不信花榮能夠一箭射開畫戟上的絨絛。花榮心中不服,便借射雁之機,展示神術。花榮要射雁,唯獨選中了雁行中第三隻,而且,要射它的頭。花榮射雁之後,書中留下一首贊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天漢雁行驚折斷,英雄雁序喜相聯。射落了第三隻雁,「英雄」便要重新排定座次了。

曾頭市晁蓋中箭,正是頭部——面頰之上。

那麼,這一箭是不是花榮所射呢?書中寫得十分隱澀。從文本中看,大家一直認定,這隻箭是史文恭射來的。但是,即便是史文恭所射,那也不是一支毒箭。

施耐庵把射箭之人寫得十分隱晦,但卻十分細緻地寫了晁蓋從梁山大寨出發,到殺回營寨期間的時間。吃過晚飯,晁蓋帶著二千五百人出發,二更天氣到達了法華寺。三更初(子時初)從法華寺往曾頭市進發,大約半個時辰後,晁蓋中箭。

不知何處來的伏兵迎面亂箭射來,其中一箭正中晁天王面頰。晁蓋中箭後落馬,背後劉唐、白勝救得晁蓋上馬,天亮時殺出了重圍,晁蓋進大帳療傷。這段故事發生在春暖時分,天亮是卯時。如此,從晁蓋中箭到療傷,期間總共過去了三個時辰,也就是六個小時。假如晁蓋中的是毒箭,為何沒有任何中毒症狀呢?為何還能在馬上衝殺幾個時辰呢?

書中更為詳細地寫了晁蓋療傷的過程:眾頭領且來看晁蓋時,那枝箭正射在面頰上。急拔得箭出,血暈倒了。看那箭時,上有史文恭字。林沖叫取金槍藥敷貼上,原來卻是一枝藥箭。晁蓋中了箭毒,已自言語不得

晁蓋帶箭衝殺將近三個時辰,沒有暈倒。拔箭之後,也是「血暈」倒了,是失血過多的原因。此時,尚能言語。敷上金槍藥之後,這才言語不得了。

射向晁蓋的不是一支毒箭,即便是史文恭所射,晁蓋也不是史文恭殺的。但是,文本上說的就是一枝「藥箭」,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托塔天王晁蓋隱藏著什麼樣的玄機

托塔天王出自印度佛教的「毗沙門天王」,施耐庵的另一大藍本《宋江三十六人畫贊》中,有「鐵天王晁蓋」,其贊詩是:毗沙天人,澄紫金軀。頑鐵鑄汝,亦出烘爐。托塔天王晁蓋,就是佛門的毗沙門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智取生辰綱之前,晁蓋做了一個七星之夢,夢見北斗降落在他的屋脊之上,斗柄上有一顆小星化作白光飛去。多少年以來,都認為這顆小星是白勝。其實,這顆小星就是晁蓋自己。

晁天王是佛門天王,北斗七星是道家的星煞,晁天王當然不在其中了。《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大唐天寶元年,大石康五國圍安西城。唐玄宗不能及時派出救兵,大廣智,也就是觀音建議玄宗祈北方天王救援。於是,毗沙門天王顯聖安西正北門樓,城北門樓上有大光明(《水滸傳》中有光明寺)。一隻金鼠咬斷敵軍弓弦,唐軍大勝。

這就是《水滸傳》中托塔天王與白日鼠的關係,毗沙門天王的左手就有一隻白色吐財鼠。毗沙門天王是大廣智招來的,因而,朱仝、雷橫前去捉晁蓋,就在「觀音庵」取齊隊伍。

晁蓋是佛門中人,但是,卻夢見了北斗七星。《史進·天官書》中說,北斗七星,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帝車降臨晁蓋屋脊,這是迎晁蓋去做皇帝。帝車上有傘蓋,晁蓋之「晁」又出自《詠日》詩,就是那隻寓意明朝滅亡的大金盤。所以,晁蓋隱喻的就是曾經做過和尚的朱元璋。

那麼,朱元璋是不是被射了一箭,然後被毒死了呢?

肯定不是。這樣寫其實是暗喻了因朱元璋「孫立」,也就是立朱允炆做皇帝而爆發的靖難之役,更是隱藏了建文帝的結局。塗密索魁昇,就是要隱藏這樣的機密。晁蓋中箭、中毒,極有可能說的是建文帝是如何死的。施耐庵為隱藏真相,不被當局看破,便把晁蓋之死寫得撲朔迷離。

建文帝之死,在《水滸傳》中有多處隱喻。最重要的一段故事,就是「三打祝家莊」。這段故事中,施耐庵借「病尉遲」這個綽號,隱寫了建文帝因「孫立」而喪門身亡的秘史。玄武門之變中,就是天策上將「李小二」射殺了太子李建成,靖難之役就是一場大明王朝的玄武門之變。這兩段謀逆篡位的歷史中,都有一個「尉遲」。——所以,攻打祝家莊正北一路沒寫誰帶兵,正北,就是玄武之地。晁蓋是北方多聞天王,也是「玄武」的符碼,他的中箭、中毒,進一步解讀了建文帝之死,揭開了「三打祝家莊」中留下的一個謎團:「鑾庭御」的生死迷蹤。

三打祝家莊,其實就是「三打朱家莊」。

結語:簡說史文恭、郁保四

文本故事中,史文恭就是金國人,是一個漢奸。而在文本深處,這個人物卻有多重隱喻身份。此處,結合本文,解讀史文恭身上的一個隱喻。

「史文恭」這三個字應當拆開來,逐字解讀。其中,「史」照應的是九紋龍史進。九紋龍既是北宋、南宋各九代君主的暗喻,《水滸傳》中,把端王(宋徽宗)叫做「九大王」。九大王實際上是明初九大塞王的隱寫,朱棣是建文帝削藩時的重點,可謂九大塞王之首。書中以「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點」,宋江在玄女殿吃的三杯仙酒、三枚仙棗,受三卷天書以及天書的尺寸,照應了誤走妖魔的時間,說的都是玄武的誕辰——三月初三。

朱棣借玄武大帝顯聖起兵,稱帝之後,又自稱玄武大帝降世。玄武是龜、蛇,因而,九天玄女、蔡九知府、九尾龜等都是說的燕王朱棣。因此,史文恭這個人物的其中一個符碼,就是燕王。至於「文」、「恭」所隱藏的寓意,那就得專寫「史文恭」的解讀了。

三打祝家莊時,正北一路人馬沒有交代是誰帶兵,其實伏藏的就是燕王朱棣殺到了。

《水滸傳》以《史記·天官書》為大藍本,寫的就是朱家的這場大火併。曾頭市的故事中,有一個叛將名叫郁保四。這個人物,更確切地暗示了梁山與曾頭市之戰,就是一場皇位爭奪戰。

建文元年(1399年),李景隆與朱棣大戰於白溝河,在占盡戰場優勢的局面下,南軍帥字旗忽然折斷。朱棣立即趁敵軍大亂之際,一舉擊潰五十萬建文軍。施耐庵,以及當時和後來的歷史學者都認為,李景隆涉嫌暗中「欲保四」。

晁蓋出兵之前,帥字旗折斷,以及郁保四在梁山「專一把捧帥字旗」,就是這段歷史的暗寫。晁蓋象徵著建文軍這一方。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朱允炆親自前往左順門誅殺試圖做「李應」的徐增壽。然後,「去殺正西北的人馬」,正西北就是南京的金川門(此處又有一個「金」)。而就在這天,南京西北門的守將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打開了城門,朱棣進城。朱棣從玄武方向來,從正西北門進城,而欒廷玉是去「殺正西北的人馬」,「鑾庭御」一定是到了西北門,要殺朱橞與李景隆。

如此,建文帝恐怕就與朱棣的人馬遭遇了,肯定來得及落髮化妝、火燒皇宮、從密道中逃走。晁蓋乘帝車,大金盤趕散殘星與明月,帝星隕落,建文帝所主持的大明王朝被趕散了。

建文帝雖然死於朱棣之手,但卻不是燕王親手乾的。《水滸傳》中以玄武門之變借喻靖難之役,李建成是被「天策上將」所射殺。因而,射殺建文帝的,極有可能就是以「天策上將」自詡的燕王第二子朱高煦。

那麼,射殺建文帝的這支箭是不是毒箭呢?從林沖敷金槍藥的細節看,恐怕這支箭也沒有毒。

林沖綽號豹子頭,「燕頜虎鬚」,借用的是燕人張翼德的「燕」字,而林沖所去的「岳廟」在明代刻本中,就是「岳廟」,隱藏著一個「王」字。建文帝若是被毒殺,「燕王」就有重大嫌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