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席捲全球,我們如何應對?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1-10-24T11:42:29+00:00

近一年來,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價格持續暴漲,全球範圍內的能源危機有愈演愈烈之勢。從亞洲到歐洲,能源短缺和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影響,給民眾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抗議物價飛漲的歐洲民眾。 新華社發

近一年來,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價格持續暴漲,全球範圍內的能源危機有愈演愈烈之勢。從亞洲到歐洲,能源短缺和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影響,給民眾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面對席捲全球的能源危機,世界各國將如何應對?

全球天然氣、石油、

煤炭價格飆漲

印度:

超半數燃煤電廠庫存不足3天

印度能源部門的官員近期表示,當地135家骨幹電廠中,有72家電廠的電煤存量不足3天,電煤供應緊張的局勢十分嚴峻。

印度國內的雨季導致不少煤礦停產,跨邦煤炭運輸不暢也令燃煤庫存不斷減少。與此同時,國際煤價成倍上漲,讓印度燃煤電廠為煤炭發愁。印度金德爾鋼鐵電力集團執行董事夏爾瑪表示,從南非進口動力煤的價格,一年前是60美元一噸,現在單價已經漲到180到210美元。

英國: 討論能源問題時當場「黑燈」

近日,英國能源市場監管機構官員布里爾利通過視頻出席能源問題聽證會,就在他向議員們保證,天然氣危機不會導致英國冬天停電時,他所在的房間突然暗了下來。布里爾利不得不中斷會議前去查看,其他與會者隨即調侃說:「我們果然沒電了!」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裡,亞洲的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近6倍;歐洲天然氣價格較去年5月份暴漲超過10倍。石油價格也迅速飆升,布倫特原油突破83美元/桶,創三年來最高水平。天然氣、煤炭、石油等價格飆升之際,一場能源危機正席捲全球。

歐洲人快用不起電了

能源危機警示世界

在剛剛過去的9月,歐洲許多國家的民眾都收到了令人咋舌的電費帳單。飆升的能源價格引發電價暴漲,從而導致工廠停工和食品危機,加劇通脹壓力,引發對能源政策的質疑……

去年9月,歐洲普通家庭購買一年取暖的天然氣僅需119歐元,如今則需花費738歐元,且庫存稀少。即使是頁岩氣儲量可觀的美國,天然氣價格也翻了一番多。如果今年迎來寒冬,天然氣的價格還會進一步上漲。

造成供不應求的因素有很多。今年夏天,歐洲經歷了30年來最高溫,乾旱致使水力發電受阻,加之歐盟的碳排放配額價格上漲,抬高了煤炭價格。另外,工業生產的復甦提升了全球對液化天然氣的需求。俄羅斯向歐洲大陸輸送的天然氣一度減少,鷹派人士懷疑俄羅斯此舉試圖引起市場恐慌,以確保其新建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獲得批准。不過俄近日表示願意增加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但歐盟尚未提出正式請求。

這場危機不但在歐洲引發民眾對能源緊缺的恐慌,也是當前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出現顛簸的縮影。能源市場的劇烈波動恰恰表明,國際社會應該更快地推動能源轉型。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主任博爾多夫稱,政策制定者應該加速向清潔能源過渡,因為清潔能源價格不受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影響。能源經濟和金融分析所分析師桑齊洛則認為,世界經濟正在與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脫鉤,政策制定者必須掌握化石能源行業有管理的衰退。

如何應對這場危機?

德國:

2022年全面棄核 2038年前關閉所有煤電廠

一系列能源危機讓多國陷入困境。即便如此,德國依然堅持在明年關閉最後三座核電站。為什麼德國要在能源不足的緊急關頭放棄此前所倚重的核電?他們又找到了哪些新的替代方案呢?

在德國南部,一座廢棄核電站的冷卻塔被爆破拆除。爆破前,冷卻塔上投影著一行德語:「為替代能源讓路」。十年前,核電曾占到德國電力供應的四分之一。明年,德國將關閉最後三座核電站,成為西方工業大國里第一個全面棄核的國家。

「徹底放棄」核電也讓德國付出了一些代價,不僅造成了1.7萬億歐元的經濟損失,還面臨能源公司的訴訟。今年3月份,德國政府宣布,對退出核電產業的企業們提供經濟賠償,總金額達24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86億元。

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9年,德國的電力消耗總量幾乎持平,近十年更是呈現下降態勢。其中2019年,德國全國的用電量為524太瓦時,是2009年以來的最低值。

不僅是核能,按照德國的計劃,2038年前將關閉所有煤電廠,2050年前將放棄使用天然氣。傳統能源退出的同時,各種新能源正加速進入市場。數據顯示,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德國電力市場的近50%,是十年前的近三倍。其中,風力發電做出了最大貢獻,占比27.4%;光伏發電占比9.7%;其餘的12.2%則由生物質能、水力發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構成。

德國的政策也極大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同樣計劃放棄或縮減核能的還有瑞士、比利時、西班牙和法國。法國作為全球核電大國,計劃在2035年前,把核電占比從目前的75%降為50%。

南非:

礦業公司投資27億美元自主發電

一邊是淘汰舊有能源,一邊是發展新型能源。事實上,不僅是德國,依據自身國情和資源的差異,各國都在因地制宜地調整能源結構,積極尋求能源轉型的新路徑。

電力是採礦業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運營成本之一。近日,由於南非國家電力公司持續減負斷電,當地一些礦業公司計劃投資27億美元,自行建設光伏、氫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站,擺脫國家電網的束縛。擁有南非最深鉑金礦的諾瑟姆鉑金公司,更是在政府提升最大發電能力之前,就已經決定自主發電。

英國: 建設大規模海上風電場

不僅在南非,為了利用多樣化的新能源,歐洲各國也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尋找自身的發展路徑。英國憑藉海岸線長、風速高、部分海床深度較淺等優異的資源條件,建設了大規模海上風電場。去年年底,英國風電在能源結構中占比一度超過50%,創歷史新高。

各國: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而法國則利用豐富的離岸風力資源、水力和森林資源,發展風電和太陽能。預計到2028年底,法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較2019年翻四番。美國則憑藉廣袤的地域,建造大型太陽能發電廠。數據顯示,到2023年,美國太陽能裝機容量將達到324吉瓦,是2020年的三倍多,相當於目前全美40%的家庭用電。挪威、瑞典、冰島等北歐國家則利用豐富的生物質、水力與地熱資源,率先實現了可再生能源主導的能源更替。

中國:

西部建起「沙漠鏡海」

在我國甘肅敦煌,一萬多面「定日鏡」靜靜地躺在戈壁上,它們以同心圓的陣列擺開,圍繞著一座幾百米高的吸熱塔,猶如一朵銀色「向日葵」。這些鏡子能夠跟隨太陽移動,通過聚光吸熱、儲能換熱等科技手段,將太陽光轉化成電能,為千家萬戶送去100%清潔能源。這座「超級鏡子發電站」的年發電量約為3.9億度,它可以讓人類每年減排35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1萬畝森林的環保效益。

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

在我國,不同的地貌特徵正支持著不同的發電方式。在以丘陵為主的福建省,光伏沿著山勢覆蓋出一座梯田。在水系發達的浙江,面積四千多畝的魚塘中,水下可以養魚,水上可以通過光伏發電。在華北平原上,來自北方的風正推動著渦輪機產生著電能。

(綜合央視財經、光明網、中國經濟報)

來源:燕趙都市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