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要年銷2000萬輛,搞笑了,現在份額只有15%將來要67%?

dearauto 發佈 2021-10-22T18:47:18+00:00

「有信心能保持至少50%的交付量增長率,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年銷量2000萬輛,全球員工人數超過10萬人。」


「有信心能保持至少50%的交付量增長率,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年銷量2000萬輛,全球員工人數超過10萬人。」


如果是別人放出這樣的豪言,估計會被人噴慘,但從特斯拉CEO馬斯克口中講出,又是在股東大會上,似乎很合理,因為他經常這樣「放炮」,儘管太多都完成不了。


▲股東大會現場布置得有點簡陋,但特斯拉CEO馬斯克放了一個大衛星——2030年實現2000萬輛銷量,這很馬斯克,起碼能刺激股價上漲。


如果馬斯克只是過過嘴癮還好辦,但是在名流雲集的股東大會上做這樣的發言,包括特斯拉員工在內的很多人都相信,公司要朝這一目標前進的,那就麻煩了,因為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俗話說,方向錯了,一切努力都沒用。


當然,放出這樣消息不是沒有好處,起碼能刺激股價上漲。自從10月7日的股東大會後,特斯拉的股價持續上漲,截止10月22日,總市值已經突破9000億美元。



股價和市值當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完全反應一個公司的真實狀況。樂視在鼎盛時期,市值也達到1600億元,當時誰會想到退市;恆大汽車的市值也一度高達7000多億港元,現在僅剩300多億港元。


2030年全球電動車銷量3000萬輛,都被特斯拉吃掉?


能否實現2000萬輛的目標,一是看市場容量有多大,二是特斯拉能占據多大份額。從這兩個角度來看,我敢打賭,2030年特斯拉肯定達不到2000萬輛的銷量,如果最終實現了,我可以買一台特斯拉,以示支持。


2020年,特斯拉的銷量為50萬輛,今年大概率是80-90萬輛,2000萬輛的銷量是基於每年增長50%的速度推算出來的,看上去很理想。



體量在10萬輛、20萬輛的時候,你可以達到這樣的增速,如果到了百萬輛甚至是幾百萬輛時還要增長50%,那真是難於上青天,能不下降就不錯了。




▲特斯拉增長也算比較快,從2016年開始,特斯拉的複合增長率達到71%,但還沒有整個新能源車市場增長得快。


從市場容量而言,特斯拉所只做純電動車,由於充電和續航方面的短板,純電動車還無法完全替代燃油車。


對於未來市場,研究機構德勤的預測比較靠譜—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3110萬輛,年複合增速為近30%。


這預測與馬斯克的判斷較為吻合,他認為屆時全行業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


這一數字其實已經相當可觀,因為全球汽車銷量最多的一年在9000萬輛,今年受晶片短缺和需求下降,可能會降到7000萬輛,3000多萬的規模將占到總需求的4成。


增速低於大盤,份額持續跌到不到兩成


即使市場有這麼大,特斯拉也不可能有這麼高的市場份額,現在沒有,將來更不可能。因為2000萬輛的銷量,將占到電動車份額2/3,這就意味著,在全球汽車巨頭都投身於電動車時,特斯拉一家就打敗所有對手。


就算市場答應,各地的反壟斷機構也不答應啊!你讓其它品牌怎麼活?


事實上,特斯拉並非不可戰勝,北汽新能源和比亞迪的電動車銷量都曾超過特斯拉,其中,比亞迪在今年8月的電動車銷量就超過特斯拉,這還是以中國單一市場對抗特斯拉的全球市場。




▲特斯拉在全球新能源車的占有率不到20%,北汽新能源和比亞迪都有戰勝過特斯拉的記錄,比亞迪有可能在明年再次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新能源車冠軍,這還是僅僅依靠中國一個市場。


再樂觀一點的預測,屆時電動車的總盤子達到5000萬輛,特斯拉到2000萬輛也要占到4成。


在市場爆發的初期,搶得先機的進入者能獲取比較高的份額,隨後市場份額將逐漸下降。根據EV Sales的數據,2020年包括插電混動、純電動、燃料電池在內的新能源乘用車全球銷量達到了312.48萬輛,特斯拉交付50萬輛,占比16%。


2020年1-8月份,特斯拉在全球純電動車的份額還有28%。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競爭對手的加入,份額只會越來越低。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Canalys 的最新報告,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特斯拉以市占率 15% 繼續穩居榜首,第二三名分別是大眾集團的13% 和上汽通用五菱集團的11%,第四五名為寶馬及 Stellantis 集團,兩者市占率均為 6%。


自2016年第四季度至今,特斯拉的交付量年複合增長率達到71%,近5個季度更是連續創下交付紀錄,這一數據其實是低於整個新能源車大盤的。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車的增速為160%,特斯拉的市場份額繼續被稀釋。


再回到具體的企業,2000萬輛相當於大眾、豐田兩大汽車集團全球年銷量的總和。在燃油車時代,市場份額最高的大眾、豐田,份額也只有10%左右。


儘管電動汽車替代燃油車會帶來相當大的增長機會,但汽車產業重資產的特性不會改變,特斯拉要在十年內將研發、製造和渠道達到足以支撐這一銷量目標的水平,整個公司的體系承受不了。


比較靠譜的預測是,屆時特斯拉占電動車市場的份額也就在10%左右,年銷量大概300萬輛。


品牌光環不再, 要跟普通品牌競爭


特斯拉之所以有這麼大信心,是因為旗下兩大車型Model 3和Model Y的市場表現。根據特斯拉公布的數據,第三季度全球交付車輛超24萬台,其中Model 3和Model Y就有23萬多輛,也就是說,原來代表了品牌高度的Model S和Model X,兩者所占份額不到4%,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這種現象在中國市場也得以驗證,根據中汽中心的數據,9月份Model S在中國的銷量為7台,Model X更可憐,只有6台。



之前,很多人買特斯拉是因為其品牌光環加持,但是現在的特斯拉只有有Model 3/Y了,變成了一個20-30萬元級別的普通品牌。


競品層出不窮,特斯拉產品優勢減弱


失去品牌光環的加持後,特斯拉要比拼的是產品力了。當然,特斯拉目前在能耗、操控和智能化等方面還有些優勢,在競爭對手紛紛殺入時,特斯拉的優勢在不斷瓦解,但在製造工藝、內飾、空間上的短板更明顯了。



就拿差不多同價位的Model 3和比亞迪漢EV來對比,無論是尺寸、做工、動力,Model 3的優勢體現在哪兒?




再拿SUV來看,福特Mach-e也是美國品牌,價格與Model Y相當,哪項產品力會比Model Y 差?


事實上,純電動車的造車門檻並不高,因為三電系統基本是供應商提供,特斯拉只不過是搶得了先機,不代表傳統車企後面趕不上。


在中美歐這三個全球最主要的新能源車市場,特斯拉都受到了強大的阻擊。


特斯拉9月份在中國交付了5萬多輛,但這不是一個常態,一是特斯拉喜歡在季末提升財報,二是之前的訂單集中交付,8月份在中國的交付量才1萬多輛;相比之下,競爭對手比亞迪的新能源車交付量從8月份的6萬台上升至9月份的7萬輛。


在美國市場,徵信巨頭益博睿(Experian)發表報告稱,今年前 8 個月特斯拉占到美國電動汽車上牌量的 63%,上年同期是 80%。


歐洲市場的情況是一樣的,市場研究機構JATO Dynamics最新發布的歐洲汽車市場數據顯示,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在歐洲所占市場份額正在迅速流失,因為消費者現在有更多的電動汽車可供選擇。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特斯拉在歐洲最大電動汽車市場德國的銷量從2019年的6816輛下降到5306輛,市場份額從18.4%暴跌至8.7%。


價值觀有問題走不長遠,還將用戶當敵人


2030年2000萬輛的銷量目標,我們權當是特斯拉和馬斯克吹牛,但這樣的牛皮不是一次兩次了。


我們再舉幾個案例來說說:


1、對外反覆強調其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動駕駛)軟體的廣闊前景,其實就是L2級別,出人命後悄悄改成「自動駕駛輔助」。


2、2021年實現無需人工干預的SAE L5級自動駕駛,現在2021年都快過去了。


3、特斯拉將基於FSD在2020年前推100萬輛無人計程車,至今一輛都沒看見。


4、2017年前將單次充電後的續航里程提升至1000公里,2021年都還沒實現。


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說一兩次可以算口誤,但這麼多次的可以算得上是欺詐了,作為全球市值第一的汽車公司,簡直有點匪夷所思。


其實,只要我們稍微研究一下特斯拉的核心價值觀就不難理解了。



特拉斯的核心價值觀是從特斯拉本身出發,而問題就在於從我們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這個Think like owners 更應該偏向於管理企業為企業的發展去做出改變,並沒有」以消費者為主」的文化。


所以,當特斯拉著火時,馬斯克就會說「又沒有死人」;當特斯拉出現車禍死亡後,馬斯克又說「燃油車比電動車的死亡率更高」。


這些在我們看來是不合常理的言論,再看看特斯拉的核心價值觀,其實也不難理解了。


在電動車發展初期,用戶都是特斯拉的粉絲,這麼做似乎沒什麼問題,因為粉絲覺得你做什麼都是對的,但是當電動開始進入大眾化市場,用戶感受就越來越重要了。


從現在各種報導中可以看到,特斯拉售後服務質量也是一般。從馬斯克本人對事故的回應上面把問題甩鍋給客戶,這方面可以看到一個領導者如此,那麼讓員工Think like owners (像老闆一樣思考),基本就沒有售後了。


有網友給總結了:「特斯拉是全球最好的不粘鍋品牌,任何情況下都能掌握不粘鍋的精髓,尤為擅長甩這動作。但過去一般是甩給車主、甩給供應商、甩給道路,這次直接甩到了國家電網面前,我是沒有想到的。」


鍋甩多了,還是會碰到強勁的對手,在一次充不上電後,特斯拉被國家電網懟得體無完膚。



甩鍋還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起訴和凍結客戶的資產,將客戶當成敵人。9月份,在中國銷量突破5萬輛的同時,特斯拉在中國啟動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舉動:以維權車主韓某侵犯其名譽權為由,將其告上法庭,並要求公開賠禮道歉,合計索賠505萬元。



韓某購買的二手特斯拉在駕駛過程中車輛突發故障,於是將車輛送到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經鑑定是事故車;2020年12月,法院兩次判決,特斯拉被判退一賠三(共計退賠151.88萬元)。


萬萬想不到的是,在賠償的最後期限,特斯拉反手起訴韓某,索賠505萬,並立馬申請凍結韓某的銀行卡……是的,正好是特斯拉的賠償期限,正好韓某的銀行卡被凍結了,那特斯拉正好有理由拖欠賠款呢?


9月27日,在上海車展「車頂維權」的女車主也收到了特斯拉要求她賠禮道歉,並賠償名譽權損失500萬元的起訴狀。



或許,特斯拉反訴也許並不是為了贏,只是為了噁心人,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成本,讓大家以後不敢維權,傾向於接受私了,這很特斯拉。




文 | DA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