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想通了》Vera,Jay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7T03:00:44+00:00

這人,過了這麼多年,這種討厭的地方還是沒變!「從前,有一座果園中種植了許多美味的葡萄。果園的附近住著一隻狐狸。它想吃葡萄,但是怎麼跳都達不到葡萄的高度。」

序幕「葡萄和十八隻狐狸」的故事

「那麼,就快點開始吧!」我催促道。

「別急,讓我把這盤色拉吃完。」他看我這麼急,反而故意慢條斯理地吃著色拉。這人,過了這麼多年,這種討厭的地方還是沒變!

「你怎麼不吃?」他抬起頭,看看我面前的盤子。

「我要減肥,正在節食中。」話雖如此,看到他吃得這麼享受,我真有點控制不住。

「呵呵,你的眼神出賣了你。吃吧,我不會糗你的。」他一臉邪笑地說,「正好,你給了我靈感,我就講一個關於吃的故事吧!」

說完,他不顧我的嗔怒,自顧自地開始講第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座果園中種植了許多美味的葡萄。果園的附近住著一隻狐狸。它想吃葡萄,但是怎麼跳都達不到葡萄的高度。」

「Stop!我知道了,這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狐狸的故事,酸葡萄效應,這個故事太out了。」我一聽到開頭就及時打斷了他,以免他用這麼老套的故事來浪費我的時間。

「你說的只是整個故事的十九分之一。」

「十九分之一?」

「也就是說,這個故事有十八個版本。我把它們綜合了一下,故事變成了《葡萄和十八隻狐狸》。」

葡萄和狐狸的故事居然有十八個版本?這倒沒聽說過。我一邊繼續吃色拉,一邊聽他說下去。

「為了讓你能更容易理解這個故事的本質,我把這十八隻狐狸分成了三組,分別是行動組、思考組、解決組。先別急著問為什麼這麼分,等你聽完,自然會明白。」

倒霉狐狸的下場:我一定要吃到

所謂行動者,是對問題不多做思考,按照某種固定模式進行行動的狐狸。行動者的下場都不是很好,有五隻可憐的狐狸被分在了這個小組。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讀過許多勵志類圖書,是一位有志青年。它發現自己摘不著葡萄之後並沒有氣餒,它想:事在人為,只要努力,遲早能夠得到葡萄。「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沒想到事與願違,它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跳,不僅沒有出現奇蹟,反而跳得愈來愈低,最後體力耗盡,累死在了葡萄架下。

這種英勇無畏的行動者,我叫他「勇者」。他的行為,我稱為「固執」,即不斷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如同心理學上的強迫症。堅定不移的志向固然令人敬佩,不過,成功是不是真的能如此實現呢?

相較第一個勇者,第二隻狐狸似乎聰明一些。從遠處看過去,它想葡萄架不算高呀,可以試一試。來到葡萄架下,它一看到葡萄架比遠處看的時候高多了,還試什麼呀?它想:你這個壞葡萄,害我白高興一場,吃不到你,我也要出出這口氣。於是,它對著葡萄破口大罵,然後不斷撕咬自己能夠咬得到的藤。不料它的罵聲太大,驚醒了正在睡午覺的果園主人,果園主人拿起一把鐵鍬,走到它身後把它打死了。

這種採用破壞性行為的行動者,我叫他「暴徒」。他的行為,我稱為「攻擊」,如同心理學上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採取破壞性行為,雖然發泄了一時的憤怒,終究是為社會所不容的。

第三隻狐狸看起來不像前兩隻那麼強壯,有點弱不禁風,是個話不多說但想法不少的知識青年。它來到了葡萄架下,嘗試幾次跳起來去抓葡萄都沒有成功。它想:好吧!這不是我的東西,不去想它吧!不行啊,葡萄真大,顏色真鮮艷啊,我忘不了它!喝酒,一醉解千愁吧!不行,還是忘不了!什麼,聽說其他組的狐狸吃到葡萄了?憑什麼啊!這世界真是不公平,算了,我不活了,以死明志!啊,葡萄,下輩子我一定要吃到你……

於是,這隻狐狸懷著類似黛玉臨終前的怨念,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這種憂憤而死卻死不瞑目的行動者,我稱他為憤怒的青年。他代表了生活中常見的「不患無,患不均」的心理。公平、公正固然重要,現實卻往往不一定能保證公平。在這種前提下,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可能會忽視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採取不理性的行動。

第四隻狐狸是第三隻狐狸的同窗好友,也是個知識青年。它來到了葡萄架下,試了一試,失敗後,它既沒有繼續嘗試,也沒有破口大罵,而是發出了感嘆:唉,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既然如此,強求也無益,不如保持這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美好的夢,不是也很好嗎?從此,它不再執著於葡萄,反而詩興大發,寫了本名為《遙遠的葡萄》的詩集。

這種將物慾轉變為藝術創作動力的行動者,我叫他為「詩人」。他的行為類似心理學上的「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這算是行動者中少有的好結局。

行動組的最後一隻狐狸比較特別。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也沒有什麼對策,只能傻傻地在葡萄架下發愁。過了一段時間,它感到腹中一陣絞痛,去醫院一查,居然患了胃病。它怎麼也不明白,自己平時一向很注意飲食衛生,一日三餐也很規律,怎麼會患胃病呢?

準確來講,這隻狐狸也許不能算是行動者。它的行動不是出自主觀意願,而是因潛意識而產生的行為,在潛意識中,它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身體上的疾病。我把這種行動者稱為「病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