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從「娃娃徒弟」開始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9T15:32:48+00:00

南昌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積澱的文化名城,孕育了南昌瓷板畫、文港毛筆、南昌清音、南昌採茶戲等一大批色彩鮮明的非遺項目。

南昌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積澱的文化名城,孕育了南昌瓷板畫、文港毛筆、南昌清音、南昌採茶戲等一大批色彩鮮明的非遺項目。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文化習俗的改變,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逐漸被人們淡忘,甚至面臨失傳的窘境。如何讓具有濃烈地方色彩的非遺項目重新進入市民生活?南昌市文化館(南昌市非遺研究保護中心)讓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當老師,打造「小小傳承人」品牌,讓孩子們在課堂上了解並喜愛南昌非遺,成為優秀的「小小傳承人」。

輕盈可愛的螞蚱、展翅飛翔的蝴蝶、歡快跳躍的青蛙……僅用幾片棕櫚葉、一把小剪刀,不到幾分鐘,這些精巧逼真、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就從非遺傳承人陳雲飛的手中「變」出來了。「好神奇,好可愛!」傳承人的小試牛刀,讓「小小傳承人」非遺課堂上的20多名孩子忍不住驚呼出聲。而在接下來的授課時間裡,孩子們屏息凝神認真傾聽陳雲飛老師的講解,認認真真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嘗試著做出一隻只小蝴蝶、小螞蚱。小學員們之間還互相比拼,看誰編得好。

「今年以來,我們以市文化館的青少年非遺教學基地為陣地,開展『我是小小傳承人』非遺公益體驗課,豫章刻瓷、八大山人書畫等主題內容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場場爆滿。」市文化館副館長黃薇娜說。除了立足於市文化館的主陣地,南昌市文化館(南昌市非遺研究保護中心)還以推動「非遺進校園」為契機,聯合南昌市多所學校,深入開展「小小傳承人」品牌活動,打造「一校一非遺」品牌特色。

日前,記者來到昌北二小,這裡正在進行繩編技藝課。豫章繩編傳承人陳淑婕展示了編織好的繩結掛件,瞬間吸引了大家的關注。隨後,孩子們拿著材料跟著陳老師學習擺線、穿線、抽繩。通過陳老師的耐心指導,大家逐漸掌握了繩編技巧,順利完成了製作。最後,孩子們佩戴上自己編織的繩結掛件,臉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悅。這樣的畫面,在南昌市啟音學校、省直文化系統保育院、南昌市育新學校、青山湖區胡家小學、新建第三小學、南昌市石頭街小學等學校每周都會出現,市文化館在這些學校分別開設了豫章繡、城南龍燈(龍舞)、瓷板畫、豫章剪紙、流湖棕編、南昌繩編、捏麵人等非遺課程,讓每一所學校都有一項特色非遺項目進入課堂,讓更多的孩子在學習與體驗中了解南昌非遺。此外,南昌市文化館(市非遺研究保護中心)還計劃在全部課程結束後,對學生們的非遺手工作品進行集中展示,並評選出一批優秀學員作品,與非遺項目傳承人的作品一同走進校園進行巡展。

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開設非遺課程,走上講台向「娃娃徒弟」進行教學,是一個創新的傳承和保護地方文化的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創新嘗試,更是一條新的教育之路。「青少年兒童是民族的未來,只有讓青少年兒童接過非遺傳承人手中的接力棒,才能讓非遺留得住、傳得廣。」黃薇娜說,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向這些「娃娃徒弟」傳授技藝,也進一步拉近了孩子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距離。(南昌日報記者 徐蕾)

關鍵字: